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实验技术
    综述与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两个双矮地方种质中新矮生基因的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马良勇, 朱旭东, 李西明, 杨长登, 庄杰云, 闵绍楷, 夏英武
    2003, 17(4): 291-296 . 
    摘要 ( )   PDF(210KB) ( )  
    对黔农和特矮两个双矮地方种质株高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黔农和特矮的矮生性均由2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其中各有1对矮生基因与sd-1等位,另1对与sd-1不等位。黔农中两对矮生基因降低株高的效应不同,与sd-1不等位的矮生基因控制的株高比sd-1略矮;而特矮的两对矮生基因具有相同的降低株高效应。将分别来自黔农和特矮的携带新半矮生基因的材料命名为“新黔矮”和“新特矮”,各携带新的半矮生基因sd-q(t)和sd-e(t);其中新黔矮携带sd-q(t)与sd-g(t)等6个矮秆半矮秆基因均不等位。新黔矮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表现较好,有希望应用在育种和生产上替代sd-1
    水稻粳型亲籼系S-b座位基因型鉴定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李文涛, 张桂权
    2003, 17(4): 297-301 . 
    摘要 ( )   PDF(2580KB) ( )  
    S-b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在这些组合F2群体中的偏态分离程度, 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F1花粉不育性S-b基因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和G2417-2-1在S-b基因座位的基因型为Si/Si,而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为Sn/Sn。比较了不同粳型亲籼系S-b基因座位等位基因遗传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G2416-3携带的Si基因与G2417-2-1携带的Si基因之间,以及G2605携带的Sn基因与G30044携带的Sn基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Si 与Sn之间遗传效应差异极显著。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李爱宏, 许薪萍, 戴正元, 陈宗祥, 李宝健, 张洪熙, 潘学彪,
    2003, 17(4): 302-306 . 
    摘要 ( )   PDF(191KB) ( )  
    对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41个转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RC24和β-1,3-Glu)的高世代纯合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接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系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可分为抗、中抗、中感、感病四种类型,但其中92.1%的株系属中抗或中感类型;选择不同抗感类型的代表性株系,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结果显示中抗、中感、感病类型转基因株系表达的几丁质酶活力与其纹枯病抗性表现呈现一致性,而抗病类型表达目标基因编码的酶活力低于中抗类型;接菌诱导后,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检测,转基因系的几丁质酶活力因其组成性表达而无明显差异,而未转基因的对照品种在诱导后不同时间其几丁质酶活力表达呈“峰”式曲线分布,同一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的酶活力却无明显差异。
    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许明辉, 李成云, 李进斌, 谭学林, 田颖川, 陈正华, 唐祚舜, 田文忠
    2003, 17(4): 307-310 . 
    摘要 ( )   PDF(156KB) ( )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24个稻瘟病菌([i]Magnaporthe grisea[/i])生理小种的33个菌株,对受体品种南29及其4个转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串联基因水稻T5代品系进行了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能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13个菌株也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可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20个菌株一般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抗性范围较受体对照扩大,证明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诱发条件下,转基因品系大田叶瘟病情指数为0~1级,穗瘟发病率为0.3%~10.23%,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表明这些品系在稻瘟病抗病育种中是有应用潜力的。
    水稻体细胞突变体HX-3在细胞水平上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高东迎, 黄雪清, 刘永锋, 孙立华, 陈志谊, 刘蔼民
    2003, 17(4): 311-314 . 
    摘要 ( )   PDF(156KB) ( )  
    对水稻抗白叶枯病体细胞突变体HX-3及其感病供体明恢63在细胞水平上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浙173后,明恢63愈伤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急剧大幅升高,O[sub]2[/sub]产生速率升高,而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小,蛋白质含量下降。HX-3愈伤组织接菌后SOD、POD活性和O[sub]2[/sub]产生速率与未接菌愈伤组织相似,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小不明显。说明HX-3与明恢63的细胞水平抗性存在较大差别,HX-3细胞水平抗性与植株水平抗性是一致的。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于彦春, 滕胜,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2003, 17(4): 315-318 . 
    摘要 ( )   PDF(145KB) ( )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窄叶青8号和京系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接种白叶枯病菌浙9612后,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4个QTL,分别位于第3、4、5和6染色体上,其中第3和第4染色体上的qBBR-3和qBBR-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而位于第5和第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4个QTL的总效应是3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具有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通过微效基因的聚合可以获得对白叶枯病的一定抗性。
    水稻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杂交转移的初步研究
    吴殿星, 段智英, 舒庆尧, 夏英武
    2003, 17(4): 319-322 . 
    摘要 ( )   PDF(164KB) ( )  
    以早籼稻品种浙辐504为母本,分别与中籼IR64、爪哇稻Lemont和粳稻秀水11三类代表性优质品种杂交,探讨通过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转移来培育优质早籼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供体衍生的低AAC品系间淀粉粘滞性相似,但中等AAC品系间差异显著。浙辐504/IR64籼籼杂交后代,RVA谱变异丰富,易筛选到与IR64淀粉粘滞性相同的新品系;浙辐504/Lemont籼爪杂交后代,只选择到个别与Lemont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浙辐504/秀水11籼粳杂交后代,未发现与粳稻秀水11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
    BADH基因转化水稻的方法比较
    卢德赵, 祝水金, 钱前, 王慧中, 颜美仙, 黄大年
    2003, 17(4): 323-327 . 
    摘要 ( )   PDF(1142KB) ( )  
    应用基因枪法与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山菠菜的BADH(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基因导入水稻。从获得转基因植株数量、转化率、转化植株PCR阳性率、外源基因拷贝数及其表达活性、T0代植株的结实率对两种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BADH基因的转化效率和PCR阳性率比基因枪法更高,且用农杆菌介导法得到的转基因植株T0的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也优于基因枪法。
    早籼稻米RVA谱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温度效应特征
    王丰, 程方民, 钟连进, 孙宗修
    2003, 17(4): 328-332 . 
    摘要 ( )   PDF(197KB) ( )  
    采用粘度快速测定仪分析了10个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的淀粉粘滞(RVA谱)特性,并通过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试验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与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味较优的早籼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而食味较差的早籼品种则相反,普遍有着较小的崩解值和较大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而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等指标上差异规律则不明显;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淀粉糊化过程的回冷特性上,与高温处理相比,水稻在适温处理下灌浆,其稻米淀粉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崩解值的变化则相对较为复杂。适温处理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等指标的变化,可能正是部分早籼品种“翻秋”种植后其蒸煮食味品质明显变好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雄辉, 万邦惠, 彭海峰, 陆燕鹏, 梁克勤, 赵静
    2003, 17(4): 333-338 . 
    摘要 ( )   PDF(205KB) ( )  
    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W7415S、W6154S、N26S、安农S、农垦58S、7001S和5008S为母本,常规籼型品系8258和U89为父本,分期播种后进行杂交,对影响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异交结实障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异交结实障碍和环境异交结实障碍;环境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温度,影响的敏感时期主要是籽粒灌浆充实前期;不同的不育系,环境温度对其异交结实影响作用的敏感时期、敏感期长短、敏感程度和影响程度均有明显差异。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吕川根, 宗寿余, 赵凌, 王才林, 孙永华, 邹江石
    2003, 17(4): 339-342 . 
    摘要 ( )   PDF(147KB) ( )  
    分析了1999~2000年中国南方稻区19个区域试验点和5个生产试验点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产量。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结实率要低4.3~7.5个百分点,但变异系数相近;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则相近。在南京(32[sup]。[/sup]3′N, 118[sup]。[/sup]48′E)5月5~25日播种,两优培九在9月4日之前齐穗,结实率为75%~90%,产量在1 kg/m2以上;播种期推迟至6月14~15日,出穗期将延迟至9月17~21日,结实率比适宜播期的结实率低10~15个百分点。开花受精期5 d日均温平均值在13.7~28.5℃范围内,温度每增加1℃,受精率提高1.9%~10.7%。花粉育性与始花前5 d日均温平均值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抽穗期适宜日均温(受精率≥90%)和安全日均温(受精率≥75%)分别为26.5℃和22.9℃。结果显示,北纬34[sup]。[/sup]以南地区为两优培九适宜种植区,宜将开花期安排在日均温为26~28℃的时期。
    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
    章秀福, 王丹英, 邵国胜
    2003, 17(4): 343-348 . 
    摘要 ( )   PDF(238KB) ( )  
    以杂交稻协优9308和粳稻丙9811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垄畦栽培水稻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与常规栽培相比,垄畦栽培时日温差(尤其是5~10 cm土层)、5 cm深处土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大于常规栽培。垄畦栽培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好, 水稻分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上层根量大;其株高、穗长、分蘖成穗率小于常规栽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则高于常规栽培水稻。垄畦栽培水稻的抽穗期和齐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常规栽培水稻无显著差异。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协优9308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水稻,丙98110则无显著差异。
    土壤干旱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卷曲的影响
    金千瑜, 欧阳由男, 禹盛苗, 许德海, 张国平
    2003, 17(4): 349-354 . 
    摘要 ( )   PDF(232KB) ( )  
    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以13个具有不同耐旱性的栽培稻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在分蘖盛期土壤断水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叶片卷曲度(LRI)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蒸腾、光合特性和叶片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LRI明显增大的起始日期、明显增大期日均增量和最大值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依据叶片卷曲表现可将参试品种划分为敏感型(如中旱1号)、中间型(如旱稻8号)和钝感型(如巴西陆稻)三种类型。随着土壤断水后干旱胁迫的加重,LRI逐渐增大。LRI与气孔导度(SC)、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因品种类型而异;LRI每增加1级,中旱1号、旱稻8号和巴西陆稻的SC分别降低0.26、0.20和0.17 mm/s,TR分别降低0.86、0.66和0.49 mmol/(m2·s);Pn呈显著下降的叶片卷曲度中旱1号明显小于巴西陆稻。当叶片适度卷曲时,WUE随LRI值的增大而提高,中旱1号LRI的变化同时引起TR和Pn显著改变进而影响WUE,而旱稻8号和巴西陆稻LRI变化对WUE的影响主要系TR改变所致。
    不同灌溉模式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特性和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曾翔 , 李阳生, 谢小立, 肖国樱 , 廖江林
    2003, 17(4): 355-359 . 
    摘要 ( )   PDF(219KB) ( )  
    对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和两优1193在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生育后期的根系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湿润灌溉增大了水稻根系密度,提高了根系活力,相关分析显示根系密度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r1=0.66, r2=0.68)。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成熟期湿润灌溉显著高于淹水灌溉,推测湿润灌溉有利于剑叶功能期的延长和光合速率的提高。湿润灌溉条件下,群体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淹水灌溉,表明湿润灌溉有利于水稻生殖生长期的干物质积累。上述结果可能是湿灌处理条件下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极显著高于淹灌处理的主要原因。
    拮抗细菌Bacillus subtilis B5423-R 抑制水稻纹枯病的阈值群体数量
    李湘民, 胡白石, 许志刚, MEW T. W.
    2003, 17(4): 360-364 . 
    摘要 ( )   PDF(198KB) ( )  
    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田间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Rhizoctonia solani,采用不同的方法(喷雾次数、间隔期)喷雾B5423-R(B5423的标记菌株,为利福平Rifampicin抗性的突变体),在接种1 d后,采用2 d喷1次、连续3~4次喷雾的方法,使B5423R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在6~7 d内维持在1×10[sup]6[/sup]cfu/g以上,在25 d内显著地降低相对病斑高率;而采用5 d喷1次、连续3~4次喷雾的方法,B5423-R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在15 d内维持在1×10[sup]5[/sup]~106cfu/g,在25 d内相对病斑高率未能显著降低。表明在纹枯病侵染早期的6~7 d内,在稻株上B5423R维持在1×10[sup]6[/sup]cfu/g以上是抑制纹枯病的阈值群体数量。
    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球研究温度对水稻土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
    张奇春 王光火
    2003, 17(4): 365-368 . 
    摘要 ( )   PDF(179KB) ( )  
    采用”通用佳”离子交换树脂球法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下(15℃、25℃、35℃)淹水土壤氮、磷、钾、钙、镁等养分释放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土壤氮和磷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周内离子交换树脂对N的累积提取量,25℃和35℃时比15℃分别增加了91%和189%;同期对P的累积提取量25℃和35℃时比15℃分别增加了131%和393%;温度对土壤钾钙镁释放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温度下土壤养分释放动态适合于乘幂方程RAQ(i,t)=atb,其中,RAQ(i,t)表示树脂球t天内所吸收的i养分离子量(μmol/cm[sup]2[/sup]),a、b为常数,t为培养时间。
    研究简报
    T-DNA插入水稻突变体库的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变化
    林钰琼, 刘松, 傅亚萍, 于永红, 胡国成, 斯华敏, 孙宗修
    2003, 17(4): 369-372 . 
    摘要 ( )   PDF(176KB) ( )  
    从T-DNA插入的水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中花11突变体库中挑选21个叶色表型发生明显变异的株系,在孕穗期测定了其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突变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别较大,有两个突变体的叶绿素b含量非常低,其他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间呈线性相关。而且,叶绿素含量与叶色有关,多数表现出色浅的叶绿素含量低,色深则叶绿素含量高;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普遍较对照低,并且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没有相关性,但叶色浓的突变体,净光合速率相对高些,叶色偏淡的材料,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极大。矮秆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比较低。最后讨论了这些突变体在生理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作用。
    水稻高压变异材料的SSR标记和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何秀英, 徐世平, 廖耀平, 毛兴学, 翁克难, 陈钊明, 陈粤汉, 肖万生
    2003, 17(4): 373-375 . 
    摘要 ( )   PDF(1088KB) ( )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对水稻品种粤香占及其由高压引起的变异材料粤压1、2、3、4号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88对微卫星引物中有11对表现多态性,变异材料与原种的多态性频率介于3.4%~11.3%,多态性标记随机地分布于水稻染色体上,形态上与原种越相近的材料多态性位点数越少。此外,每一变异材料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互不相同,均显著低于对照。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恢复系落粒性的诱变改良
    沈圣泉, 吴殿星, 舒庆尧, 夏英武
    2003, 17(4): 376-378 . 
    摘要 ( )   PDF(116KB) ( )  
    通过γ射线诱变恢复系T9308干种子筛选到了难落粒突变体M9308。除落粒性外,突变体及其与不育系协青早A配制的杂种F1的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抗病性无显著变化。遗传研究表明,M9308的难落粒性受单隐性基因控制
    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
    胡伟民, 胡晋, 宋文坚, 段宪明
    2003, 17(4): 379-382 . 
    摘要 ( )   PDF(153KB) ( )  
    采用硅胶干燥的方法对籼稻、粳稻和杂交籼稻3种类型的种子进行超干处理,并经过9年室温密闭贮藏。通过发芽试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表明,粳稻秀水37的种子不适宜室温下长期贮藏,籼稻(浙733)和杂交籼稻(协优46、汕优63)种子在含水量分别降至2.7%和5.0%左右时生活力和活力最高,发芽率达到80%左右,其中杂交籼稻种子耐藏性更好,发芽率只下降了8%~9%;但在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条件下,种子的生活力和活力均明显下降。POD活性与种子生活力和活力呈正相关。
    8种稗草(Echinochloa)对扫茀特耐药性的比较
    王庆亚, 乔丽雅 , 魏杰钢 , 董立尧 , 李扬汉
    2003, 17(4): 383-386 . 
    摘要 ( )   PDF(152KB) ( )  
    2001年10月采集南京地区8种稗草(Echinochloa)种子,分别用0、0.01、0.10、1.00、10.00 mg/L扫茀特浸稗草种子,萌发后测定其形态、结构及α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无芒稗的株高、叶片及叶鞘细胞的长度、α淀粉酶活性受扫茀特抑制的程度最低,旱稗、稗、西来稗次之,光头稗最高。说明不同稗草的种及变种间存在耐药性的差异,其中无芒稗的耐药性最强,光头稗最弱。关键词:
    实验技术
    胡萝卜素漂白法快速筛选耐储藏水稻品种
    沈文飚, 俞伟伟, 汪仁, 江玲, 翟虎渠, 程式华, 万建民,
    2003, 17(4): 387-389 . 
    摘要 ( )   PDF(142KB) ( )  
    根据水稻种胚脂氧合酶的主要同工酶LOX-3的活性缺失可以提高耐贮性的特性,研究了快速测定LOX-3酶活性以筛选耐储藏水稻品种的方法。报道了水稻种胚LOX-3具有共氧化的次生反应特性,并根据该特性建立了快速筛选其缺失体的胡萝卜素漂白法(检测时间为3 h),优化了反应体系。推测在正常氧压下水稻种胚LOX-1和LOX-2不具备或仅具备相对较弱的共氧化次生反应能力。与LOX-3缺失体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和I2-KI比色法相比,胡萝卜漂白法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快速的优点。还探讨了胡萝卜素漂白法在耐储藏水稻品种改良和相关分子克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稻曲病的接种方法及其效果初探
    张君成, 张炳欣, 陈志谊, 刘永锋, 陆凡
    2003, 17(4): 390-392 . 
    摘要 ( )   PDF(109KB) ( )  
    在水稻孕穗期于傍晚用注射法人工接种培养的稻曲病菌,发现病菌菌丝碎段与孢子混合可引起水稻严重发病,最高穗发病率可达100%,最多穗病粒数达106粒,最大病情指数达85.5。不同菌株引发的病情差异很大;病菌在不同品种上引发的病情也差异悬殊;病情指数与穗发病率之间及病情指数与穗平均病粒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初步发现菌株品种之间存在专化互作现象。
    综述与专论
    稻属分类研究综论
    张乃群, 李运贤, 祝莉莉, 何光存
    2003, 17(4): 393-397 . 
    摘要 ( )   PDF(204KB) ( )  
    稻属([sup]Oryza[/sup]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有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从林奈于1753年建立生物命名系统以来的近250年中,稻属无论在物种的数量还是分类系统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稻属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稻属的分类建议。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