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球研究温度对水稻土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
张奇春 王光火
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9
Research on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Nutrient Release of Paddy Soil by Using Ion-Exchange Resin Capsules
ZHANG Qi-chun; WANG Guang-huo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
摘要 采用”通用佳”离子交换树脂球法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下(15℃、25℃、35℃)淹水土壤氮、磷、钾、钙、镁等养分释放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土壤氮和磷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周内离子交换树脂对N的累积提取量,25℃和35℃时比15℃分别增加了91%和189%;同期对P的累积提取量25℃和35℃时比15℃分别增加了131%和393%;温度对土壤钾钙镁释放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温度下土壤养分释放动态适合于乘幂方程RAQ(i,t)=atb,其中,RAQ(i,t)表示树脂球t天内所吸收的i养分离子量(μmol/cm[sup]2[/sup]),a、b为常数,t为培养时间。
关键词 : 温度
水稻土
养分释放
离子交换树脂球
Abstract :
Nutrients (N, P, K, Ca, and Mg) release from paddy soil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15℃, 25℃, 35℃ ) by using UNIBEST(the universal bioavailabi lity environment/test) ion-exchange resin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e ase of N, 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d. During seven weeks incubation, N accumulative extraction at 25℃ and 35℃ were 91% and 189% more than that at 15℃, respectively. The P accumulative extraction at the same period at 25℃ and 35℃ were 131% and 393% more than that at 15℃, respectively.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elease of K, Ca, and Mg in soil was relatively small. The dynamics of soil nutrient release was fit to equation RAQ(i,t ) =atb (a and b are the constants, RAQ means resin adsorption quantity, t means incubation time).
Key words : temperature paddy soil nutrient release ion-exchange resin capsule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张奇春 ,王光火. 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球研究温度对水稻土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65-368 .
ZHANG Qi-chun,WANG Guang-huo. Research on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Nutrient Release of Paddy Soil by Using Ion-Exchange Resin Capsules[J]. , 2003, 17(4): 365-368 .
[1]
刘寿东, 史佩剑, 江晓东, 姚克敏, 胡凝. 转基因水稻B2花粉活力的温度模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19-222 .
[2]
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傅强,吕仲贤,.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43-446 .
[3]
李超,林冬枝, ,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 一个水稻苗期温敏感白色条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23-227 .
[4]
范中亮,季辉,杨菲,吴琦,张卫建. 不同土壤类型下杂交籼稻地上部器官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富集特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83-188 .
[5]
李景蕻,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刘正辉,王强盛,丁艳锋,.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36-42 .
[6]
孙敏洁, 刘维红, 林茂松,. 温度和湿度及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稻干尖线虫垂直迁移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304-308 .
[7]
池晓菲,舒庆尧. 稻米糊化温度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48-550 .
[8]
吕川根,夏士健,胡凝,姚克敏. 温敏核不育水稻植株温度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关系的模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75-182 .
[9]
沈新平,沈晓燕,顾丽,龚丽萍,张洪程.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在江苏省不同纬度点的播期效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77-680 .
[10]
肖辉海,王文龙. 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规律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37-542 .
[11]
包劲松. 应用RVA测定米粉淀粉成糊温度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43-546 .
[12]
盛婧,陶红娟,陈留根,.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96-402 .
[13]
刘玉花,栾丽,龙文波,王兴,孔繁伦,何涛,涂升斌. 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水稻Wx基因与淀粉品质的遗传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43-149 .
[14]
张彬,郑建初,杨飞,田云录, 彭兰,李明安,卞新民,张卫建,. 施肥水平对抽穗期水稻穗部温度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91-196 .
[15]
张文忠,韩亚东,杜宏绢黄瑞东陈温福.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及产量结构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99-102 .
[16]
沈新平,顾丽,沈小燕,龚丽萍,张洪程. 两优培九稻米淀粉黏滞性(RVA谱)的纬度地域和播期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59-64 .
[17]
万映秀,邓其明,王世全, 刘明伟,周华强,李平. 水稻Wx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主要米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6): 603-609 .
[18]
韩磊,吴先军,张红宇,姜华, 李云, 汪旭东. 黑米果皮花色素沉积过程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4): 384-388 .
[19]
金正勋,杨静,钱春荣,刘海英,金学泳,秋太权. 灌浆成熟期温度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4): 377-380 .
[20]
姜丽娜, 符建荣, 范浩定. 水网平原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2): 153-159 .
[21]
王洪凯, 林福呈, 柴荣耀, 李德葆. 稻瘟病菌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筛选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4): 357-361 .
[22]
白耀宇, 蒋明星, 程家安, 沈慧梅, 杨璞, 陈正贤, 姜永厚, 舒庆尧. 转Bt基因水稻Cry1Ab杀虫蛋白在水稻土中的降解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3): 255-261 .
[23]
韩月澎, 徐明良, 严长杰, 陈秀兰,顾铭洪,. 水稻糯性突变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125-129 .
[24]
谢晓梅, 廖敏, 黄昌勇, 刘维屏. 除草剂苄嘧磺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1): 67-72 .
[25]
王丰, 程方民, 钟连进, 孙宗修. 早籼稻米RVA谱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温度效应特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28-332 .
[26]
陈雄辉, 万邦惠, 彭海峰, 陆燕鹏, 梁克勤, 赵静.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33-338 .
[27]
吕川根, 宗寿余, 赵凌, 王才林, 孙永华, 邹江石.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39-342 .
[28]
胡培松, 翟虎渠, 唐绍清, 万建民. 稻米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简易测定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84-286 .
[29]
杨杰, 万建民, 翟虎渠, 王才林, 仲维功, 邹江石. 温度对亚种间杂种花粉育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45-148 .
[30]
卢兴桂, 袁潜华, 姚克敏, 刘 梅. 我国主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类型的气候适应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81-87 .
[31]
廖 敏, 黄昌勇 , 谢正苗.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稻田土壤中杀虫剂的生态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137-141 .
[32]
马启林, 胡达明, 王维金. 杂交水稻制种扬花期最适温湿互作配比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41-45 .
[33]
章永松,林咸永,罗安程. 水稻根系泌氧对水稻土磷素化学行为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4): 208-212 .
[34]
程方民,胡东维,丁元树.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2): 83-87 .
[35]
龚慧明,贺浩华,刘宜柏,曾汉来.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19-23 .
[36]
吴竞仑, 周恒昌. 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37-42 .
[37]
邓启云,袁隆平.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4): 200-206 .
[38]
章永松,林咸永,倪吾钟. 淹水和风干过程对水稻土磷吸附、解吸及有效磷的影响(英文)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40-44 .
[39]
陈 苇,郭望模,卢婉芳,段彬伍. 灌溉与绿肥对稻田土壤甲烷释放能力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1): 39-43 .
[40]
孟亚利,周治国. 结实期温度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1): 51-54 .
[41]
蔡惟涓,屠曾平,李小林,刘 斌,梁组扬,邱润恒. 杂种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性和光合生产力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3): 145-150 .
[42]
钟旭华,李太贵. 不同结实温度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千粒重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2): 126-128 .
[43]
张嵩午,周德翼. 温度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4): 211-216 .
[44]
卢婉芳,陈苇. 稻田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3): 135-138 .
[45]
程式华,孙宗修,闵绍楷,熊振民,应存山,斯华敏.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研究:I.光敏核不育水稻在杭州(30°05 ′N) 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4): 157-163 .
[46]
孙宗修, 熊振民, 闵绍楷, 斯华敏.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49-55 .
[47]
王兆骞, 潘德云. 秋季低温对水稻空瘪率的影响和有关指标值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1): 17-22 .
[48]
秦遂初. 山区半山区稻瘟病流行区硅肥的抗病增产效果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1): 29-34 .
[49]
梁敬焜, 梁承邺, 张隆芬, 陈宝源, 何炳森. 籼型杂交稻品质性状与其亲本关系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8, 2(3): 1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