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粳稻品种(系)抗褐稻虱特征评价
高春先;贝亚维;顾秀慧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310021
Some Resistance Indices of Selected Resistant Japonica Varieties to Rice Brown Planthopper
Gao Chunxian; Bai Yawei; Gu Xiuhui
摘要 就一些粳稻抗性品种对褐稻虱(BPH)Nilaparvata lueens 抗性进行了评价,水稻品种秀水48作感性品种对照。结果表明:1)褐稻虱在感性品种上分泌的蜜露面积显著地大于抗性品种;饲养在不同品种上褐稻虱一生产卵量(粒/♀): 秀水48为316.2,秀水620为191,嘉23为165.2,IR64为87.5;不同品种上褐稻虱若虫的存活率:秀水48为100%,秀水620为44%,嘉23为28.22%;相对取食量与抗性等级、田间累计虫量、若虫存活率及产卵量呈正相关。2)不同抗性品种上褐稻虱的种群增长率,秀水48为0.1221,秀水620为0.088,嘉23-2为0.083.3) 供试品种上逻辑斯蒂模型的K值,秀水48为81.58.秀水620为30.54。4)本试验各品种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8.79,嘉23为8494,IR64为0.8632。5)各品种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7.23,嘉23-2为76.68。
关键词 : 褐稻虱
抗性
粳稻
品种
Abstract :
The resistance indices of japonica varieties resistant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 are described. The rice variety Xiushui 48 was used as susceptible control. The results indicate: 1) The area of honeydew excreted by BPH was apparently greater on susceptible than that on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number of eggs oviposited in the life-span of BPH on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were: 316.2/female on Xiushui 48; 191.0/female on Xiushui 620; 165.2/female on Jia 23 and 87.5/female on IR64. The survival rates of BPH on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were: Xiushui 48, 100%; Xiushui 620, 44% and Jia 23, 28.22%. There exis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intake amount of BPH (Area of honeydew excreted by BPH) and resistance grade of rice variety, cumulative insect-days per hill, survival rate, oviposition amount of BPH. 2) The rates of population increase of BPH on different resistant varieties were 0.1221 on Xiushui 48; 0.0880 on Xiushui 620 and 0.0830 on Jia 23-2. 3) The K values of logistic models on the tested varieties were: Xiushui 48, 81.58 and Xiushui 620, 30.54. 4) The intrinsic control rate in this experiment was Xiushui 48, 81.58% and Xiushui 620, 30.54%. 4) The intrinsic IR64, 86.32%, 5) The field control rates of several varieties to BPH were: Xiushui 48, 0%; Xiushui 620, 77.23% and Jia 23-2, 76.68%.
Key words : Intrinsic control rate Japonica variety Logistic model Nilaparvate lugens Resistance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高春先,贝亚维,顾秀慧. 若干粳稻品种(系)抗褐稻虱特征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3): 125-130 .
Gao Chunxian,Bai Yawei,Gu Xiuhui. Some Resistance Indices of Selected Resistant Japonica Varieties to Rice Brown Planthopper [J]. , 1992, 6(3): 125-130 .
[1]
李育红1, 2, 戴正元1, 李爱宏1, 陈夕军2, 王宝和1, 赵步洪1, 刘广青1, 潘学彪2,张洪熙1,*. 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扬稻系列培育中的作用及对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39-442.
[2]
周振玲1, 2, 江玲1,徐大勇1, 2, 魏祥进1, 刘喜1, 卢百关2, 万建民1, 3, *. 太湖流域晚粳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57-364.
[3]
陈能, 杨仕华, 谢黎虹, 段彬伍. 我国籼稻产区多点间稻米食味评价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13-419.
[4]
于萍, 袁筱萍, 徐群, 王彩红, 余汉勇, 王一平, 魏兴华*. 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及籼粳组分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87-391.
[5]
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 ,陈 兰,陈甫龙,乔保健,洪德林,. 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77-283 .
[6]
范宏环,王林友,张礼霞,于 新,王 曦,金庆生,王建军.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水稻株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31-334 .
[7]
兰艳荣, 王俊义, 王弋, 牟同敏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69-174 .
[8]
董超, 徐福荣, 杨文毅, 张恩来, 杨雅云, 汤翠凤, 阿新祥, 戴陆园,. 布朗族当前种植稻作地方品种的SSR位点多样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75-181 .
[9]
应兴华,徐霞,杨仕华,朱智伟,陈铭学,王磊,程本义,夏俊辉. 水稻籽粒农药残留的品种间差异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27-230 .
[10]
殷得所,夏明元,李进波,万丙良,査中萍,杜雪树,戚华雄. 抗稻瘟病基因Pi9 的STS连锁标记开发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25-30 .
[11]
彭新禧,余腾琼,李俊,杨雅云,和建平,李锦玲,徐福荣,戴陆园,. 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分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07-111 .
[12]
杜士云, 阳菁, 王守海, 王德正, 吴爽 , 罗彦长, 李阳生,.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59-566 .
[13]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14]
柳武革,王丰,肖汉祥,刘振荣,李金华,廖亦龙, 朱满山,黄慧君,黄炳超,张扬.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稻瘿蚊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81-586 .
[15]
陆作楣,徐保钦,孙大运 . 应用两个质量性状测验粳稻品种84-15的早世代稳定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55-658 .
[16]
盛仙俏,张发成,徐红星,郑许松,陈桂华,吕仲贤,.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35-538 .
[17]
张集文. 水稻苯达松敏感突变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51-558 .
[18]
胡君,陈文明,张真真,郑雪松,靳建超,苏建亚,高聪芬,沈晋良, .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09-515 .
[19]
曾宇翔,李西明,马良勇,季芝娟,杨长登. 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资源发掘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44-550 .
[20]
沈玮玮,宋成丽,陈洁,付亚萍,吴建利,江绍玫,. 转菰候选基因克隆获得抗白叶枯病水稻植株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47-452 .
[21]
谭新中,彭喜旭,胡耀军,唐新科,周平兰,邓小波,王海华. 镍处理下水稻酚酸和酚多聚物含量的变化与白叶枯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38-442 .
[22]
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傅强,吕仲贤,.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43-446 .
[23]
王维,吴超,刘梅, 刘旭日,胡国成,斯华敏 ,孙宗修,刘文真付亚萍,. 转中国对虾抗菌肽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效应初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35-340 .
[24]
汤述翥,张宏根,孔宪旺,万林生,朱正斌,裔传灯,龚志云,顾铭洪. 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粳稻产量性状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60-366 .
[25]
侯丽媛于萍,徐群 , 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王彩红,万国彭锁堂魏兴华, . 两个水稻抗褐飞虱隐性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67-371 .
[26]
姜树坤,张喜娟,黄成,邢亚南,郑旭,徐正进陈温福. 基于粳稻F2 和F2:6 群体的连锁图谱及剑叶性状QTL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72-378 .
[27]
马琳,余显权,赵福胜.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37-243 .
[28]
梁云涛,王春连,赖凤香,刘丕庆,王坚,傅强,赵开军,.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8 (t)的STS标记开发及有效性验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44-250 .
[29]
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商文楠,刘海英,徐美兰,刘岩. 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64-270 .
[30]
苏振喜,赵国珍,廖新华,世荣,蒋聪,朱振华,邹茜 .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320-324 .
[31]
郑文静刘志恒张燕之,刘欣,王昌华,赵家铭. 水稻恢复系C224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遗传模型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28-232 .
[32]
汤述翥,张宏根,朱正斌,刘超,李鹏,梁国华,严长杰,刘巧泉,于恒秀,顾铭洪.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16-124 .
[33]
朱振华,金基永,袁平荣,赵国珍,苏振喜,世荣,邹茜,杨世准,戴陆园,. 不同海拔条件下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51-156 .
[34]
王丹英,徐春梅,袁江,魏兴华,廖西元,章秀福, . 杂交籼稻组合演替过程中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57-161 .
[35]
王彦荣,邱福林,华泽田,代贵金 .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45-150 .
[36]
魏兴华,汤圣祥,余汉勇,王一平,袁筱萍,徐 群. 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5-11 .
[37]
张春红,李金州朱 镇,张亚东,赵 凌,王才林,. 利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食味优良粳稻多样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573-582 .
[38]
彭永强,高聪芬,马崇勇,毛玉霞,沈晋良,. 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风险评估、遗传分析及杀虫剂敏感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45-652 .
[39]
夏志辉,韩 飞,高利芬,袁潜华,翟文学,刘 迪,罗越华,. 利用功能标记鉴定普通野生稻中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53-656 .
[40]
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阿新祥,张恩来,杨雅云,张敦宇,董 超,彭新禧,戴陆园. 低纬高原和高纬平原粳稻主要耐冷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81-488 .
[41]
董桂春,李进前,董燕萍,周 娟, 田 昊,于小凤,张传胜,张岳芳,王余龙,.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523-528 .
[42]
黎毛毛,徐 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高熙宗,贺浩华韩龙植,.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71-376 .
[43]
李红宇,侯昱铭,陈英华,徐正进,陈温福,赵明辉,马殿荣,徐 海,王嘉宇. 用SSR标记评估东北三省水稻推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83-390 .
[44]
韦燕萍黄大辉陈英之 刘 驰,杨 朗罗雪梅,马增凤张月雄,. 广西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材料的鉴定与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33-436 .
[45]
郑家团,涂诗航,张建福,郑 轶,赵开军,张水金,谢华安,. 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37-439 .
[46]
郝宪彬马秀芳,胡培松,张忠旭,隋国民,华泽田,. 北方杂交粳稻株型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98-404 .
[47]
张宏根,朱正斌,李 波,刘 超,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粳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WR78的恢复基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77-382 .
[48]
孟庆虹, 潘国君,李霞辉,张瑞英,姚鑫淼,王伟威,关海涛,黄晓群,王 翠. 粳稻品种的粒厚特征及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27-432 .
[49]
魏兴华, 袁筱萍, 余汉勇, 王一平, 徐 群, 汤圣祥. 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37-244 .
[50]
张宏根, 李 波, 朱正斌, 崔小芬,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63-270 .
[51]
郭媛, 程保山 洪德林,.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45-251 .
[52]
章琦.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11-111~119 .
[53]
于恒秀,陆美芳,陈秀花,龚志云,刘巧泉,顾铭洪. 不同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效率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20-120~126 .
[54]
赵庆勇朱 镇,张亚东,赵 凌,陈 涛,张巧凤,王才林,.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41-141~147 .
[55]
于 萍,李 丽, 吕建珍,袁筱萍,徐 群,王一平,余汉勇,魏兴华,.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微卫星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48-148~152 .
[56]
李 杰, 张洪程 ,钱银飞 ,郭振华, 陈 烨 ,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李德剑,华正雄,沙安勤,周有炎,刘国林.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79-179~185 .
[57]
徐红星,张珏锋,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 施氮对白背飞虱在水稻上适应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19-219~222 .
[58]
焦桂爱唐绍清, 罗 炬,吴殿星胡培松,. 水稻品种Basmati 370和Koshihikari 抗性淀粉颗粒RS2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97-197~200 .
[59]
陈 峰傅 强罗 举,赖凤香,桂连友,.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01-201~206 .
[60]
张锦文谭亚玲,洪汝科,范静华,罗琼曾千春.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31-31~35 .
[61]
赵国珍,杨世准,芮钟斗 ,廖新华,苏振喜,世 荣,蒋 聪 ,戴陆园, . 冷水胁迫对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36-36~42 .
[62]
李淑勇, 刘学,高聪芬 ,薄仙萍, 苏建亚 , 王彦华,余 论 , 严 鑫,沈晋良 杨 峻 .陶岭梅. 防治水稻白背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79-79~84 .
[63]
李 贵,吴竞仑,王一专,刘丽萍. 不同水稻品种抑制杂草的差异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6): 669-669~672 .
[64]
李刚,邓其明,万映秀,李双成肖勇周鹏王世全李 平. 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相关的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标记开发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6): 564-564~570 .
[65]
王彦华,陈进,沈晋良,高聪芬,黄悦,张久双,李文红,周威君.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19-526 .
[66]
鄂志国,张丽靖,焦桂爱,程本义,王磊,.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33-540 .
[67]
邵敏,肖姗姗,李林,黄万春,王金生. 转hrf1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多小种非专化的稳定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459-464 .
[68]
朱晓彪,孙大运,程保山,洪德林. 粳稻叶片茸毛和谷壳稃毛的分布特征及毛数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485-492 .
[69]
刘文强,樊叶杨,陈洁,施勇烽,吴建利. 通过生育期基因型选择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359-364 .
[70]
殷跃军,左示敏,王辉,陈宗祥,马玉银,张亚芳,顾世梁,潘学彪. 利用近等基因系研究3个抗水稻纹枯病QTL的聚合效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340-346 .
[71]
赵艳. 酸刺激和谷氨酸处理对不同粳稻品种稻谷γ-氨基丁酸积累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439-442 .
[72]
赵国珍,杨世准,苏振喜, 廖新华 ,世荣,朱振华,蒋聪,戴陆园,. 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331-334 .
[73]
朱国辉,黄卓烈. 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水稻铵态氮营养诱导表达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261-265 .
[74]
王玲,黄世文 ,王全永,鄂志国,王磊,张建萍,朱德峰,傅强.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327-330 .
[75]
杨健源,陈深,曾列先,李亦龙,陈珍,朱小源. 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对广东省籼稻稻瘟病菌的抗性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90-196 .
[76]
李文红,高聪芬, 王彦华,庄永林,戴德江,沈晋良,.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97-202 .
[77]
赵庆勇, 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57-64 .
[78]
黄佳男,王长春,胡海涛,马伯军,严成其,杨玲,. 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33-37 .
[79]
金素娟 ,柳武革,朱小源,王丰, 李金华,刘振荣,廖亦龙,朱满山,黄慧君,刘宜柏.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温敏核不育系GD-8S的稻瘟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599-604 .
[80]
黄世文,王玲,王全永,唐绍清,鄂志国,王磊. 一份抗纹枯病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 .
[81]
李培富,史晓亮,王建飞,刘超,张红生.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579-584 .
[82]
武志海,徐克章,赵颖君,何小亮,王晓玲,凌凤楼.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07-512 .
[83]
段灿星 ,张世贤 ,陈青,程治军,翟虎渠,万建民,. 水稻种质资源抗灰飞虱评价及抗性机制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425-430 .
[84]
张国良, 戴其根,王建武 ,张洪程, 霍中洋,凌励,王显, 张军. 施硅量对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99-303 .
[85]
左示敏,殷跃军,张丽,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 水稻抗纹枯病QT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36-142 .
[86]
华蕾,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 徐群,汤圣祥,魏兴华.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50-154 .
[87]
程旺大,姚海根,张红梅. 南方晚粳杂交稻与常规稻籽粒灌浆及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74-178 .
[88]
叶少平,张启军,李杰勤,赵兵,殷得所,李平,. 用培矮64S/日本晴F2群体对水稻6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39-43 .
[89]
程本义,施勇烽,沈伟峰,庄杰云,杨仕华.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7-12 .
[90]
孙黛珍 江玲, 张迎信程遐年翟虎渠万建民.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95-98 .
[91]
焦桂爱,唐绍清,罗炬, Melissa FITZGERALD, Leslie T. ROFEROS ,胡培松,. 水稻抗性淀粉突变体抗性淀粉结构的比较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6): 645-648 .
[92]
庄杰云, 施勇烽 ,应杰政,鄂志国,曾瑞珍,陈洁,朱智伟.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5): 460-468 .
[93]
王春连, 陈乐天,曾超珍,张群宇, 刘丕庆,刘耀光,樊颖伦,章琦. 利用基因组文库加速Xa23基因定位的染色体步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4): 355-360 .
[94]
应杰政,施勇烽,庄杰云,薛庆中,. 应用微卫星标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4): 367-371 .
[95]
曾亚文,李绅崇,普晓英,杜娟,杨树明,刘昆,桂敏,张浩.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3): 265-271 .
[96]
李余生,王州飞,唐海娟,管荣展, 张红生.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3): 272-276 .
[97]
陈彩虹,谭明谱郑伟黄小嫚 张端品林兴华,. 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在水稻中同源序列的表达和遗传定位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31-136 .
[98]
邓其明,王世全,郑爱萍,张红宇,李平,.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53-158 .
[99]
孙黛珍,江玲,张迎信,程遐年,王春明,翟虎渠,万建民. 8个水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特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219-222 .
[100]
易自力,王紫萱,覃静萍,蒋建雄,谭炎宁,周清明.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回交转育籼型杂交稻亲本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47-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