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喃丹对白背飞虱的致死与拒食作用
刘光杰;R M WILKINS
纽卡索大学农业及环境科学系, 英国纽卡索市
Lethal and Antifeeding Effects of Carbofuran against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Homoptera: Delphacidae)(in English)
Liu Guangjie; R M Wilkins
摘要 就呋喃丹对白背飞虱雌成虫的致死与拒取食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叶鞘涂抹接、点滴法和根部施药法施用呋喃丹以后,观测白背飞虱的死亡率和取食反应。呋喃丹对白背飞虱的致死中浓度(LD50 分别为:0.51 μg/cm2 (叶鞘涂抹法),0.86 μg/g(点滴法)和8.82μmol/L(根部施药法)。其中, 点滴呋喃丹对飞虱最有效。当白背飞虱在呋喃丹以0.016μg/cm2 涂抹在感虫品种TN1稻株叶鞘上和将稻株根部浸入0.1 μmol/L药掖里,以及在每头飞虱上点滴0.002 ng后, 飞虱在这些处理过的稻株上取食后其蜜露排泄量明显减少。白背飞虱在用呋喃丹处理过TN1根部的稻株上的取食行为也采用一种电子装置进行了监测。
关键词 : 拒食性
呋喃丹
致死作用
白背飞虱
Abstract :
Lethal and antifeeding effects of carbofuran against the adult females of Sogatella furcifera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insect mortality and feeding reduction with leaf sheath, topical and root-zone applications. The LD50 values for leaf sheath, topical and root-zone applications were 0.51μg/cm2 , 0.86 μg/g, and 8.82 μmol/l, respectively. Among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topical application of carbofuran was most effective against S. furcifera . Honeydew excretion reduced significantly when S. furcifera fed on the leafsheaths of susceptible TN1 plants treated with carbofuran in 0.016 μg/cm2 and in 0.1 μmol/l at root zone, and when insects were treated topically at 0.002 ng/female. Feeding behaviour of S. furcifera on TN1 plants treated at the root zone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Key words : Antifeeding Carbofuran Lethal action Sogatella furcifera Toxicology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刘光杰,R M WILKINS. 呋喃丹对白背飞虱的致死与拒食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3): 119-124 .
Liu Guangjie,R M Wilkins. Lethal and Antifeeding Effects of Carbofuran against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Homoptera: Delphacidae)(in English)[J]. , 1992, 6(3): 119-124 .
[1]
徐红星,张珏锋,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 施氮对白背飞虱在水稻上适应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19-219~222 .
[2]
李淑勇, 刘学,高聪芬 ,薄仙萍, 苏建亚 , 王彦华,余 论 , 严 鑫,沈晋良 杨 峻 .陶岭梅. 防治水稻白背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79-79~84 .
[3]
沈君辉, 尚金梅, 刘光杰,. 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7-22 .
[4]
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23-30 .
[5]
服部 诚. 电子记录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及其在植物抗虫性研究中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31-36 .
[6]
寒川一成, 曾 娟, 钱忠海. 应用DNA标记分析稻飞虱的抗性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37-46 .
[7]
寒川一成,刘光杰,朱春刚. 中国粳稻春江06抗白背飞虱的遗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73-76 .
[8]
寒川一成,张 红,杨晓君,刘光杰. 中国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47-52 .
[9]
刘光杰,寒川一成,谭 红,曾 媛,肖淑芳,沈君辉. 水稻广亲和品种抗白背飞虱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53-55 .
[10]
寒川一成,刘光杰,腾 凯,林慧芳 ,沈丽丽. 中国粳稻品种春江06的抗白背飞虱机理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56-66 .
[11]
寒川一成,李月红,张 锦,刘光杰,姚海根. 中国粳稻春江06抗白背飞虱的系谱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67-72 .
[12]
寒川一成,滕 胜,钱 前,曾大力,曾 娟,钱忠海,朱立煌. 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77-83 .
[13]
沈君辉,王 燕,寒川一成,服部 诚,刘光杰. 抗虫水稻品种上饲养的白背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84-88 .
[14]
刘光杰,寒川一成,蒲正国,杨英松 谯青春,沈君辉,谢雪梅, 陈仕高,石敦贵. 两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89-94 .
[15]
寒川一成,刘光杰,卓 军,韩 翔,尤成冰. 中国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上白背飞虱多发生的成因探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95-102 .
[16]
刘光杰,陈仕高,王敬宇,沈君辉,寒川一成,谢雪梅. 混植水稻抗虫和感虫材料抑制白背飞虱发生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103-107 .
[17]
刘光杰,寒川一成,石敦贵,陈仕高,沈君辉,谢雪梅,谯青春,蒲正国,刘祥贵,杨英松,王敬宇,刘 春,万 蓉. 种植抗虫品种和减量使用杀虫剂的白背飞虱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田间试验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108-114 .
[18]
蒋明星, 程家安.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上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70-274 .
[19]
沈君辉, 刘光杰 , 陈爱辉, 寒川一成. 电子记录白背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73-76 .
[20]
刘光杰, 占小登, 沈君辉, 曹立勇, 程式华.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89-90 .
[21]
刘志岩 , 刘光杰, 寒川一成, 庄杰云, 陈深广, 沈君辉, 郑康乐. 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的初步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11-314 .
[22]
刘 芳, 娄永根, 程家安. 稻株挥发物在调节褐飞虱、白背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62-166 .
[23]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王荫长. 稻飞虱饲养与抗药性筛选的方法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67-170 .
[24]
马良勇,庄杰云,刘光杰,闵绍楷,李西明 . 水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6(t)的定位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15-18 .
[25]
刘光杰 , 付志红 , 沈君辉 , 张亚辉 .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52-56 .
[26]
祝增荣, 程家安, 刘永军. 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3): 229-232 .
[27]
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 白背飞虱不同种群抗药性的测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 183-184 .
[28]
陈建明, 俞晓平, 葛秀春, 吕仲贤, 程家安, 颜红岚, 刘光杰, 郑许松, 陶林勇, 孔令军.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43-47 .
[29]
刘 芳 ,戴志一 ,胡国文 ,唐 健 ,寒川一成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的测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89-192 .
[30]
李西明,刘光杰,马良勇,胡国文,闵绍楷,马巨法. 水稻抗白背飞虱的资源发掘及其抗性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3): 173-176 .
[31]
刘光杰, 赵伟春.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4): 239-241 .
[32]
胡国文, 梁天锡,刘光杰,楼小华,马巨法,吴园生,唐 健. 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挥发生性次生物质的提取、组分鉴定与生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23-230 .
[33]
秦厚国,叶正襄,李 华. 不同食料条件下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繁殖力及存活率模拟模型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2): 102-106 .
[34]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王成良,徐启强. 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88-94 .
[35]
刘光杰,M. G. Ibabao,R. C. Saxena,B. O. Juliano. 白背飞虱在抗感稻株上分泌蜜露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117-119 .
[36]
叶正襄,秦厚国,黄荣华,李华. 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1): 21-24 .
[37]
谭玉娟,张 扬,潘 英,刘雪贞,陈金德. 广东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1): 42-42 .
[38]
毛立新,梁天锡. 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2): 70-76 .
[39]
唐健,胡国文,马巨法,陈建桥. 应用主分量分析评价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抗生性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3): 142-144 .
[40]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2): 91-93 .
[41]
李西明,熊振民,闵绍楷,胡国文. 四个云南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3): 113-116 .
[42]
胡国文, 马巨法, 唐健, 盛仙俏. Nabeshi等14个台湾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生性测定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3): 138-140 .
[43]
俞晓平, 巫国瑞, 胡萃.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与稻株营养成分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56-61 .
[44]
孔维泽, 张志涛.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对异性鸣声的趋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82-88 .
[45]
胡国文, 毛立新, 唐健, 王松尧.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的拒性和抗生性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8, 2(2): 79-84 .
[46]
张志涛, 陈伦裕. 稻飞虱、叶蝉求偶鸣声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1(2): 134-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