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0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讯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综述与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受GA3诱导的一个水稻伸长相关基因的初步鉴定
    莫肖蓉, 董海涛, 吴玉良, 何祖华, 李德葆
    2000, 14(1): 1-5 . 
    摘要 ( )   PDF(205KB) ( )  
    采用mRNA 差异显示技术对受GA3 诱导的水稻伸长相关基因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经100 个引物组合差异显示,在获得21 个受GA3 诱导表达的cDNA 片段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GA 15b 片段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其序列经国际联网BLAST 查询表明GA 15b 为伸展蛋白类似蛋白的候选基因片段。定量PCR 进一步确证GA 15b 受GA3 所诱导。Southern 杂交表明GA 15b 以多拷贝形式存在。
    研究简讯
    高抗白叶枯病渗入基因系的鉴定初报
    杨蜀岚, 杨惠杰, 章清杞, 杨仁崔
    2000, 14(1): 6-6 . 
    摘要 ( )   PDF(100KB) ( )  
    对从IRRI 引进的4 个野生稻抗性供体(O. minuta, O. officinalis, O. australiensis, O. brachyantha) 的65 个渗入基因系及它们的2 个轮回亲本( IR319172452322 和IR56) , 1997 年以中国的7个白叶枯病原型的代表菌系接种, 鉴定、评价其抗性反应,获得平均病斑长度低于抗性对照品种IR26 的12 个渗入基因系。
    研究报告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 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
    冯九焕, 卢永根, 刘向东
    2000, 14(1): 7-14 . 
    摘要 ( )   PDF(767KB) ( )  
    采用半薄切片及薄切片技术, 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 与正常水稻品种IR36 的花粉形成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 培矮64S 与IR36 的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从减数分裂开始, 培矮64S 的雄性性细胞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并最终发育至二胞花粉早期败育。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 (1) 减数分裂前期,约半数的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出现异常, 游离核糖体稀少, 并具有不发育线粒体和大量泡状内质网。这类异常的小孢子母细胞在随后的发育中逐渐液泡化并最终解体。(2) 早期小孢子形成之后, 几乎所有小孢子外壁均发育异常, 表层与里层之间界限不清, 缺少中间透明带, 同时内壁没有形成。但是, 在花粉发育的整个过程中, 培矮64S 与IR36 绒毡层的发育和降解过程基本相似。据此认为, 培矮64S 的花粉败育可能是由小孢子母细胞或花粉外壁的异常发育造成的, 而不是由绒毡层发育引起的。
    对水稻纹枯病抗源的初步研究
    陈宗祥, 邹军煌, 徐敬友,童蕴慧,汤述翥,王子斌,蒋日民,凌 兵,唐 进,潘学彪
    2000, 14(1): 15-18 . 
    摘要 ( )   PDF(120KB) ( )  
    对引自美国的水稻纹枯病抗源进行了2 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和1 年的田间性状考察。结果显示, 抗源与感病对照以及抗源间, 在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且品种与年份间的互作不显著, 抗性与株型性状及生育期的相关也不显著, 表明抗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遗传性状。多数抗源在中美两地的抗性表现大体一致, 且多数引进抗源为半矮秆品种(系) 或推广品种, 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较易为育种家所利用。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的研究
    龚慧明,贺浩华,刘宜柏,曾汉来
    2000, 14(1): 19-23 . 
    摘要 ( )   PDF(121KB) ( )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和杂合不育株育性转换的临界值均为27℃~ 28℃, 说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不存在显性不育基因的剂量效应;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 即抽穗前18~ 12 d;同时, 讨论了该不育材料的实际应用问题。
    水稻灌浆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氮素调控的研究
    冯惟珠,苏祖芳,杜永林,周培南,季春梅
    2000, 14(1): 24-30 . 
    摘要 ( )   PDF(163KB) ( )  
    以中粳稻武育粳3 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 为材料, 采用不同密度、施肥等栽培措施, 形成成穗率不同的群体, 研究水稻抽穗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水稻高产群体抽穗期叶面积指数(LAI) 适宜, 有效叶面积率高, 高效叶面积率为75%~80% , 灌浆期光合势在2. 10×10 6 m2·d 以上, 势粒比在47 cm2·d 粒以上。势粒比(光合势与总颖花量的比值) 能反映抽穗后群体源库发展动态的优劣, 是经济产量形成期源库质量的较好表述。本试验条件下, 通过穗肥等措施,在抽穗期适宜叶面积基础上, 降低抽穗后叶面积下降速率, 提高光合势和势粒比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环境互作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沈希宏, 杨仕华, 谢芙贤, 王 磊
    2000, 14(1): 31-36 . 
    摘要 ( )   PDF(191KB) ( )  
    利用AMMI 模型分析了1997 年南方水稻区试华南早籼组的数据, 并着重探讨了G×E 互作与气候的相互关系,解释气候对G×E 互作的影响, 以鉴别并利用具有有利G×E 互作的品种。分析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中主要是秧田期的日照和抽穗灌浆期的降雨影响参试地点的产量水平; 而影响G×E 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气温, 其次是7 月成熟期的降雨量。
    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吴竞仑, 周恒昌
    2000, 14(1): 37-42 . 
    摘要 ( )   PDF(129KB) ( )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 有11 科22 种杂草的种子主要分布在0~10 cm 土层内。同时, 阐述了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的来源, 因水分、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和耕作、人工除草等人为因素, 杂草种子本身的完熟度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子活力的损失与累积, 以及杂草种子萌发与土层深度、水分等的关系, 初步探明了水旱轮作对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提出了减少杂草种子库种源的对策。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陈建明, 俞晓平, 葛秀春, 吕仲贤, 程家安, 颜红岚, 刘光杰, 郑许松, 陶林勇, 孔令军
    2000, 14(1): 43-47 . 
    摘要 ( )   PDF(174KB) ( )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研究简报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的效果
    黄群策
    2000, 14(1): 48-50 . 
    摘要 ( )   PDF(113KB) ( )  
    利用A P IV (4)、IR36(4)、紫血稻(4)、测64(4)、明恢63(4)、IR28(4)、测90(4) 和桂99(4) 等8 个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 2n= 4x= 48) 为杂交母本, 以狼尾草(P ennisetum alopecuroides, 2n= 2x= 18) 为杂交父本进行杂交, 获得了实粒种子。但是, 在以A P IV (2)、测90(2) 和紫血稻(2) 这3 个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 2n= 2x= 24) 为杂交母本, 以狼尾草为杂交父本的杂交组合中却没有获得实粒种子。在授粉后狼尾草的花粉粒能诱导杂交母本的子房发生明显膨大。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中的子房膨大效应比二倍体水稻中的子房膨大效应更加明显。在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的杂交组合中, 可以获得一些实粒种子, 但是, 如果在授粉前利用DH 溶液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去雄颖花进行处理后再授狼尾草的花粉粒则能获得更多的实粒种子。结果暗示由于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比较弱的有性生殖能力, 在远缘杂交中它们是比较好的杂交母本。
    烯效唑和三唑酮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增效作用及机理
    汤日圣,张大栋,郭士伟,童红玉
    2000, 14(1): 51-54 . 
    摘要 ( )   PDF(191KB) ( )  
    用烯效唑、三唑酮和烯效唑+ 三唑酮浸种或苗期喷施的结果表明, 烯效唑能有效地调节水稻秧苗的生长, 使苗高降低、分蘖增加。三唑酮对水稻秧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烯效唑和三唑酮协同调节秧苗生长, 控制苗高和促进分蘖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此同时, 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使内源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GAS 和IAA 含量明显降低,iPA s和ABA 含量显著增加。根据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调节水稻秧苗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明确使内源GAS、IAA 含量降低和iPA s、ABA 含量增加是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主要机理。
    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环境效应的研究
    张志剑, 王 珂, 朱荫湄, 王光火, 施丹潮
    2000, 14(1): 55-57 . 
    摘要 ( )   PDF(127KB) ( )  
    通过独立排灌式磷肥大田试验探讨了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 施入磷肥增加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首次水样总磷水平为0.201~ 1.301 mg/kg, 溶解磷水平为0.058~ 0.926 mg/kg; 在等量施磷的条件下, 与单施无机磷肥比较, 有机无机磷配施能显著地提高田表水磷素水平; 在首次采样的一周之内, 两者总磷水平相差达3.85~1.89 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施磷结构的不同导致田表水磷素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并趋于一致。任一次田间排水都存在诱发附近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从减少磷素流失的角度出发, 在施磷灌水后约一周之内或田间耘田时, 田间排水磷素流失潜能增大, 另外, 还要避免在雨水集中的季节施用磷肥。
    水稻区域试验点对品种判别能力估计方法的研究
    樊龙江, 胡秉民, 许德信
    2000, 14(1): 58-60 . 
    摘要 ( )   PDF(186KB) ( )  
    提出利用AMMI 模型中达显著水平的主成分轴上环境分量作为水稻区试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估算依据, 并设计了估算参数D j 。试验表明, D j 值小的试点, 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 包含较少的互作信息。以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15 个区试点为例, 剔除D j 值最小的4 个试点后, 交互作用值仅损失10. 12%。
    综述与专论
    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可能途径
    武小金
    2000, 14(1): 61-64 . 
    摘要 ( )   PDF(123KB) ( )  
    杂交水稻的单产处于徘徊状态。提高单产的可靠途径在于扩大双亲的遗传差异, 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水平。培育“杂交水稻超高产群体理想型”,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相互轮回选择法累加不同组群的优势基因和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挖掘与利用野生稻中的远缘优势基因, 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