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9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两种水稻四体的分离和细胞学鉴定
    于恒秀,程祝宽,李 欣,顾铭洪
    1999, 13(4): 193-196 . 
    摘要 ( )   PDF(367KB) ( )  
    在中籼3037初级三体9和初级三体11的后代中分别发现了一株形态变异株。依据中籼3037减数分裂粗线期核型以及这两个变异株减数分裂粗线期、终变期及后期Ι的染色体联会特征,确定这两个变异株分别为第9染色体和第11染色体的四体。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李 欣,莫惠栋,王安民,徐辰武,朱毅华,于恒秀
    1999, 13(4): 197-204 . 
    摘要 ( )   PDF(645KB) ( )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粳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 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F2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剑叶光合特性和内源多胺的关系
    黄英金,罗永锋,黄兴作,饶志明,刘宜柏
    1999, 13(4): 205-210 . 
    摘要 ( )   PDF(548KB) ( )  
    对65个不同来源的早籼稻品种进行了灌浆期耐热性的鉴定研究,并比较了耐热性相差很大的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前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秕粒率、实粒重、整精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指数可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田间直接鉴定的 5个指标,可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筛选出了几个耐热性很强的品种;高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能力,但耐热性强的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高温胁迫后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 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
    早籼稻有效茎与无效茎碳素营养的比较研究
    蒋彭炎,洪晓富,徐志福,倪竹如
    1999, 13(4): 211-216 . 
    摘要 ( )   PDF(475KB) ( )  
    以水稻品种浙8619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效茎和无效茎的碳素营养特性。当主茎叶龄指数在84.5%~91.6%时,无效茎出现干重滞增期,其最大干重乃为该品种有效茎的临界个体重,故可将干重滞增期作为该分蘖的有效、无效转折期的直接诊断指标。并阐明了无效分蘖的碳素营养特性:出生初期接纳养分的能力并不弱,后来由于生长停滞,来自母茎的同化物输入减少,致使14C葡萄糖的积累高峰提前,积累总量明显偏低;进入转折期后,光合能力明显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在濒临死亡时,可能有一定量的同化物输出,但其输出总量并不大,且越是受光条件和生长基础差的无效分蘖,输出总量越少。还就无效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以及高产栽培对策进行了讨论。
    赤霉酸和多效唑对水稻“粒间顶端优势”的调节及对产量的影响
    王 熹, 陶龙兴, 黄效林, 俞美玉
    1999, 13(4): 217-222 . 
    摘要 ( )   PDF(473KB) ( )  
    以杂交水稻为主要参试材料,辅之以常规稻品种进行了外源植物生长物质调节水稻“粒间顶端优势”的试验。于水稻初穗期施用浓度为10 mg/L的GA3可增强单穗粒间顶端优势,虽增加粒重,提高结实率,但效果不稳定,有些处理反有下降,且多数杂交水稻未获增产,仅提高常规晚粳稻产量。于水稻初穗期施用浓度为10 mg/L的PP333可抑制单穗粒间顶端优势,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此外,高浓度GA3或PP333(GA3≥30 mg/L,PP333≥50 mg/L)均可能引起水稻减产。将GA3和PP333适当复配后,研制成二元植物生长物质“粒粒饱”。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的后效应研究
    王人民, 陈锦新,丁元树
    1999, 13(4): 223-228 . 
    摘要 ( )   PDF(484KB) ( )  
    在麦-稻-稻和麦-玉米-稻两种种植方式6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对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的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内水旱轮作能显著地提高后作晚稻和大麦产量,但后效持续时间不长,到第三季后作物早稻增产已不明显。生产上两种种植方式以隔年轮换为好。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年内水旱轮作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增加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了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增加晚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粒数,增加大麦有效穗和千粒重。试验也表明,增施肥料会降低轮作效果。
    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研究
    王桂荣,赖凤香,傅 强,张志涛,郭兰芳
    1999, 13(4): 229-232 . 
    摘要 ( )   PDF(319KB) ( )  
    研究了杭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在抗虫品种ASD7上强迫饲养多代后致害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致害性的群体,在ASD7上饲养4代后,均可转变成能为害ASD7的ASD7种群。反之,在无抗性胁迫的感性品种TN1上连续饲养7代,ASD7种群对ASD7的致害性逐渐减弱,最终退化为TN1种群。这表明褐飞虱的致害性是可变异的,水稻品种抗、感虫特性是其转化的诱因。
    菲律宾吕宋岛和中国浙江省的稻种非致病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
    谢关林,吴芝仙,余雪芳,苗东华
    1999, 13(4): 233-238 . 
    摘要 ( )   PDF(453KB) ( )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吕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拮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综述与专论
    论水稻优良常规稻品系参与杂种优势育种的遗传基础
    李任华,杨振玉,罗孝和,王象坤
    1999, 13(4): 239-241 . 
    摘要 ( )   PDF(271KB) ( )  
    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的进展,对当前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主要不育系及其杂种F1进行了多层次的分类,提出了有利基因及有利基因互作是常规稻优良品系参与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这一观点
    研究简报
    籼型杂交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
    王建军,俞晓平,吕仲贤,陶林勇,石守鋆,董文其
    1999, 13(4): 242-244 . 
    摘要 ( )   PDF(239KB) ( )  
    对80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特性鉴定表明,30份材料对褐飞虱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其中12份材料的持抗性优于ASD7。将这12份材料的抗级为0~3级、持抗期≥7 d的优质抗性材料归为一级抗性材料。经杂种优势的测定、外观米质评价、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对两病一虫达中抗水平,与协青早A的杂种产量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2.9%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埃红/台1059;以及高抗褐飞虱、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且外观米质极好的恢复系LS2/密阳46。
    铜在水稻愈伤组织培养中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杨跃生,郑贵朝,简玉瑜
    1999, 13(4): 245-247 . 
    摘要 ( )   PDF(254KB) ( )  
    以籼稻栽培品种秋桂矮11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对铜元素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含有2,4-D和脯氨酸的培养基中添加铜元素对愈伤组织的增殖量影响极小,但转移到再分化培养基后这些愈伤组织能再生出显著更多的植株。另一方面,在含有BA、NAA和脯氨酸的培养基中添加铜元素则会由于添加量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促进或抑制愈伤组织增殖的作用。然而,不论是增殖受过铜的促进的或者是抑制的愈伤组织,均能在再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数量更多和质量更好的植株。
    山梨醇对水稻体细胞培养的特殊作用
    黄慧君,黄道强
    1999, 13(4): 248-250 . 
    摘要 ( )   PDF(238KB) ( )  
    山梨醇和甘露醇作碳源,对籼稻品系TC90及其花培单倍体幼穗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分化与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研究结果表明,2%和4%的山梨醇作唯一碳源时,可维持外植体生存25 d以上,绿苗再生频率分别为52.6%和90.0%,单倍体自然加倍率达30.5%。2%或4%的甘露醇作碳源时,外植体均不能生长,逐渐变得苍白、干瘪,培养7 d后失去分化再生能力。
    水稻辐射白色转绿突变系转绿过程中光合特性研究
    翁晓燕,陆 庆,毛伟华,蒋德安
    1999, 13(4): 251-253 . 
    摘要 ( )   PDF(227KB) ( )  
    对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和亲本2177S进行了研究。白化期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很低,随叶片转绿,叶绿素含量增加,转绿第30天达到亲本的水平。在转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和Rubisco含量也显著提高。突变系W25叶片内的Rubisco含量和活性在转绿30 d后超过亲本,光合速率在转绿18 d后接近亲本。
    稻田田埂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余柳青,陆永良,根本正之,清水矩宏,王鸣遥,徐 青
    1999, 13(4): 254-256 . 
    摘要 ( )   PDF(287KB) ( )  
    在浙江安吉两个村对利用不同污染程度水源进行灌溉的稻田田埂植物进行了调查。利用未受工业污染的水灌溉的禹山坞稻田田埂植物种数高于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城北村。在相同类型植物群落中, 禹山坞稻田田埂的植物种总重要值Iv(t)显著高于城北村,两村的田埂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也存在类似的变化趋势。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参数差异极为显著, 矮秆植物占优势群落的植物种数、植物种总重要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H')显著高于高秆植物占优势群落和外来植物占优势群落。应重视防除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 控制高秆植物和保护矮秆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