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0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报
    实验技术
    研究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云南稻种资源地理分布图集的研制
    曾亚文,杨忠义,王象坤,李自超,申时全,张洪亮,陈晓艳
    2000, 14(3): 128-128 . 
    摘要 ( )  
    以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编目的云南稻种资源为基础,将已收集的6100余份云南稻种资源50多个性状近30万个数据规范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建立了云南稻种资源原始数据库,并研制成云南稻种资源地理分布图集。
    研究报告
    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王慧中, 华志华,高振宇,颜美仙,钱 前,黄大年
    2000, 14(3): 129-132 . 
    摘要 ( )   PDF(173KB) ( )  
    运用基因枪法将含有bar基因和cecropin B基因的质粒pCB1导入籼稻品种特青的幼胚细胞,筛选后得到3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转化当代植株表现出对Basta很强的抗性,同时也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籼粳稻区云南稻种耐冷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曾亚文,申时全,徐福荣,张金渝,普正贵
    2000, 14(3): 133-138 . 
    摘要 ( )   PDF(169KB) ( )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1/2p(p-1)配制15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F1)、籼粳交错区(F2)和温凉粳稻区(F1、F2、F3)进行云南稻种颖壳、花药大小和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耐冷稻种在冷害条件下颖壳变窄、花药大小相对稳定、结实率较高,花药长缩短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 极弱耐冷品种十和田则呈极显著正相关(0.924**)。(2)极强耐冷的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耐冷性状的GCA较高,用它们作耐冷基因供体、十和田作轮回亲本已获得一批耐冷性近等基因系。(3)不同世代同一稻区和同世代不同稻区的耐冷性状及SCA在不同稻区存在明显差异。(4)籼粳杂种后代在温凉粳稻区粳型性状变异同时伴随着耐冷基因的累积;而在籼粳交错区和籼稻区则有利于籼型性状的遗传进化。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
    赵笃乐,裴安平,张文绪
    2000, 14(3): 139-143 . 
    摘要 ( )   PDF(195KB) ( )  
    用多种方法对1997年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的782粒8000 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水稻肥料多点试验聚类分析阈值及其应用
    吴良欢, 陶勤南
    2000, 14(3): 144-148 . 
    摘要 ( )   PDF(160KB) ( )  
    采用多点试验中同一试验点的两个重复分于同一类的可能性大小,也即重复识别率作指标,以系统聚类法中常用的最短距离法对按统一方案分布于南方稻区72个氮、磷、钾有重复肥料试验进行分类,确定了肥料试验处理产量、肥效方程常数项及偏回归系数项重复间欧氏距离的变幅、分类指标及其阈值。水稻肥料试验分类效果以肥效方程常数项分类最好,重复识别率两年平均值达73.45%;若按肥效方程氮、磷、钾一次项进行分类,重复识别率一般在65%以上,能基本满足肥料试验结果的分类要求。
    午间强光下籼粳杂种稻的叶黄素循环和CO2交换特性
    季本华 ,朱素琴 ,焦德茂
    2000, 14(3): 149-156 . 
    摘要 ( )   PDF(272KB) ( )  
    以籼亚种3037、Palghar (对光抑制敏感)和粳亚种02428、029(耐光抑制)及其籼粳亚种间杂种F1为材料进行试验。 水稻叶片中叶黄素循环(叶黄素组分紫黄质、环氧玉米黄质、玉米黄质的含量V、A、Z)、Pr/Pn、非光化学猝灭(qN)、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D1蛋白量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在不同基因型水稻间有显著差异。在午间强光下,与籼亚种相比,粳亚种有较高的AQY、Fv/Fm和D1蛋白量,较低的(A+Z)/(A+Z+V)、Pr/Pn和qN值,籼粳正反交F1杂种的上述生理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相关分析表明,D1蛋白量与Fv/Fm或AQY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 (A+Z) /([WTBX]A+Z+V[WTBZ])或Pr/Pn或qN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A+Z) /(A+Z+V)与qN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黄素循环抑制剂DTT使午间强光下玉米黄质的含量明显降低,结果导致D1蛋白更多地降解。上述证据证明,质基因编码的D1蛋白水平、稳定性是水稻不同基因型间叶黄素循环和CO2交换特性差异的生理基础,叶黄素循环在保护光合机构避免强光破坏中起重要作用。
    褐飞虱若虫发育与存活的模拟
    郝树广,程遐年,张孝羲
    2000, 14(3): 157-160 . 
    摘要 ( )   PDF(140KB) ( )  
    通过实验种群资料,用悬链线方程拟合了褐飞虱若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用抛物线方程拟合了若虫不同龄期的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效果良好,这两个方程基本能够描述褐飞虱若虫期的发育和死亡过程。
    白叶枯病菌拮抗菌筛选及水稻叶围微生物互作研究初报
    赵新华,陈卫良,李德葆
    2000, 14(3): 161-164 . 
    摘要 ( )   PDF(153KB) ( )  
    1998年7月~10月, 于田间汕优63水稻叶片上分离采集微生物, 并进行叶围微生物鉴定,以筛选白叶枯病拮抗菌。结果表明:除极少量分布的真菌和细菌外, 主要种群包括真菌类群Alternaria和 Fusarium属; 细菌类群Flavobacterium, Xanthomonas, Pseudomonas和Bacillus属。对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微生物为Bacillus属,而且Bacillus属细菌对其余大部分叶围微生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拮抗作用,可以初步断定其产生的拮抗物质具有一定的广谱性。
    综述与专论
    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和方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程式华
    2000, 14(3): 165-169 . 
    摘要 ( )   PDF(127KB) ( )  
    概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杂交水稻育种材料和方法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讨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现有不育系的改良,新不育质源的发掘,高配合力恢复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及超高产育种探索等。指出以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新的育种材料和探索新的育种方法是21世纪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
    研究简报
    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的创建与利用
    周少川,柯 苇,李 宏,陈国荣,谢振文
    2000, 14(3): 170-172 . 
    摘要 ( )   PDF(101KB) ( )  
    通过连续改良将华南晚籼优质稻血缘与早籼优良种质融合,创造出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进一步利用地理远缘优质稻澳洲袋鼠丝苗和野生稻、粳稻、籼稻新育成种三源92与之优化配组,经定向选择育成优质稻新品种绿黄占、绿源占1号和绿源占7号。讨论了优质稻改良中生态型间、地理远缘、亚种间、种间育种材料血缘渗透和核心种质创建与利用有关问题。
    MNU诱发的水稻巨大胚、甜胚乳两个突变体的RFLP鉴定
    钱 前,曾大力,滕 胜,朱立煌,熊振民,闵绍楷
    2000, 14(3): 173-176 . 
    摘要 ( )   PDF(167KB) ( )  
    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72个RFLP标记与8种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EcoRⅤ、HindⅢ、Dra Ⅰ、ScaⅠ、Xba Ⅰ、BamH Ⅰ 和BglⅡ)的不同组合,对化学诱变剂MNU诱变产生的巨大胚、甜胚乳两个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金南风三者之间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巨大胚突变体与金南风、甜胚乳突变体与金南风以及两突变体之间的多态性分别为8.3%、5.6%和12.5%。巨大胚和甜胚乳两突变体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0227和0.0070。根据揭示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的数量可将产生的突变大多归为点突变。
    汕优63杂合性的RAPD和AFLP分析
    何光华 ,唐 梅,裴 炎 ,杨光伟,郑家奎,候 磊
    2000, 14(3): 177-178 . 
    摘要 ( )   PDF(88KB) ( )  
    利用57个RAPD引物和15个AFLP引物分析了明恢63与珍汕97A之间1209个位点的杂合性。结果表明,57个RAPD引物能扩增出394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6.9条,多态性带129条,汕优63的杂合性为32.74%;15个AFLP引物共扩增出815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4.33条,多态性带289条,汕优63的杂合性为35.46%。1209个位点显示汕优63的杂合性为34.57%。
    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罗志祥,施伏芝
    2000, 14(3): 179-182 . 
    摘要 ( )   PDF(120KB) ( )  
    以杂交水稻组合80优121(中粳)和协优57(中籼)为材料,进行栽插密度试验,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状之间都呈正相关。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其中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4对性状间相互关系最密切。在试验条件下,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高产栽培需在适宜穗数和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
    白背飞虱不同种群抗药性的测定
    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
    2000, 14(3): 183-184 . 
    摘要 ( )   PDF(84KB) ( )  
    对采集自浙江、广西、云南和海南省的4个白背飞虱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评价。对甲胺磷、马拉硫磷、叶蝉散和扑虱灵4种药剂的抗性,以云南和海南两种群较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就白背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实验技术
    水稻SSR不同检测和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李 莉,杨剑波,D. J. Mackill,P. M. Colowit
    2000, 14(3): 185-188 . 
    摘要 ( )   PDF(162KB) ( )  
    用15对水稻微卫星引物,对13个不同类型及来源的水稻基因型材料进行了简单序列重复片段长度的多态性(SSLPs)分析,并与不同的检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无论是放射性自显影分析还是荧光标记的自动测序仪分析都比高密度的琼脂糖电泳(3% MetaPhor agarose)有效。利用荧光标记自动测序系统的SSLPs分析较之传统的32P标记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具有以下优点:(1)借助于荧光染料标记的丰富内标,可以区别几个bp之差的SSLPs ;(2)借助于不同的荧光标记可以在同一样孔里分析多个样品;(3)自动给出SSLPs片段的长度;(4)自动的数据输出和分析;(5)避免了放射性同位素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研究报告
    利用水上栽培方法研究水稻根系
    吴伟明,宋祥甫,邹国燕
    2000, 14(3): 189-192 . 
    摘要 ( )   PDF(137KB) ( )  
    对水上种植条件下的水稻根系的一些性状与水田条件下种植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水上水稻的根系数量、根系分枝特性、根粗等形态指标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等生理指标与水田水稻根系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而且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也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说明利用水上种植方法研究水稻根系是可行的,能较好地反映较高产量水平的水稻根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因此有望成为今后水稻根系研究的一条简便有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