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1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实验技术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谢建坤, 庄杰云, 樊叶杨, 屠国庆, 夏英武, 郑康乐
    2001, 15(3): 161-164 . 
    摘要 ( )   PDF(145KB) ( )  
    在由210个测交组合组成的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群体中,应用RFLP和SSLP标记,在第10染色体RZ811~RG561区间,定位了1个控制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主效基因,与RZ811相距 4.0 cM,对群体变异的贡献率为 43.2%。应用极端群体分析法,其定位结果一致。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
    洪德林 , 佐藤光, 熊丸敏博, 曲乐庆, U S SADAR
    2001, 15(3): 165-168 . 
    摘要 ( )   PDF(258KB) ( )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粳稻BT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六千辛A,保持系六千辛B,恢复系六千辛R、77302-1,以及杂交组合六千辛A/77302-1的F1和F2 种子的胚乳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谷蛋白α3区域,恢复系有两条带α3a 和α3b,而六千辛A和六千辛B只有一条带α3。 F2代具有α3的种子和具有α3a 加α3b的种子1∶1分离。谷蛋白α4带的移动速率,恢复系比六千辛A快。把较快的α4带记为α4f。 F2代具有α4的种子和具有α4 加α4f的种子也是1∶1分离,与配子体不育类型的F2代花粉育性恢复基因分离比一致。系谱分析表明六千辛R中α3a 和α3b来源于IR8。六千辛A比六千辛B容易提取醇溶蛋白。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曾亚文, 李自超, 申时全, 王象坤, 杨忠义, 张洪亮, 陈于敏
    2001, 15(3): 169-174 . 
    摘要 ( )   PDF(182KB) ( )  
    以52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2)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水稻锌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的农艺性状指标研究
    王人民, 杨肖娥
    2001, 15(3): 175-181 . 
    摘要 ( )   PDF(216KB) ( )  
    以耐低锌水稻品种IR34、IR36、IR8192和锌敏感水稻品种IR26、测64-7、二九丰为材料,采用HEDTA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法,在各种锌离子活度(pZn2+)9.7、10.3、10.6、11.0、11.3、>11.5下,研究了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在农艺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水稻锌营养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这种差异在低锌离子活度对水稻秧苗的农艺性状影响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出叶速率和相对出叶数、株高尤其是鞘高及最大根长差异都较明显,可作为鉴定筛选锌高效和锌敏感的有效形态指标。低锌离子活度下秧苗缺锌症的出现与否和早迟,也可作为鉴定筛选锌高效和锌敏感水稻品种的指标。另外,这些指标对锌离子活度反应差异最大时的锌离子活度大多在pZn2+10.6~11.0,这个活度可能也是筛选锌高效水稻基因型时的最佳锌离子活度。
    杂交水稻赣化7号的植株生长、离子吸收和维持呼吸的能量消耗
    石庆华, Ries de VISSER
    2001, 15(3): 182-186 . 
    摘要 ( )   PDF(196KB) ( )  
    对杂交水稻赣化7号及其亲本之一的广抗粳2号的根系生长、离子吸收和维持呼吸所需的能量消耗进行了研究。通过两种方法来决定根系三个部分的能量消耗:1)在生长状况下根系呼吸耗氧和相对生长率、离子吸收率的多元回归分析;2)通过水稻根系在营养液和去离子水中的耗氧差来决定根系吸收离子所需的能量,两种方法分析取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杂交水稻赣化7号的平均相对生长率比亲本高60%,耗氧多24%,ATP生产量多16%。赣化7号的根系生长耗能系数(1/Y)是26 mmol/g,比其亲本少45%。赣化7号与其亲本的离子吸收耗能和维持呼吸耗能系数的差异不显著。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程方民, 钟连进
    2001, 15(3): 187-191 . 
    摘要 ( )   PDF(150KB) ( )  
    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垩白度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粒形、粒长等性状较迟钝,而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居中;同一品种晚播与早播相比,一般稻米的垩白度小、整精米率高、碱解值大,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与品种本身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关;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最大,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温差和平均日照时数次之,而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降雨量最小。
    水稻胚乳外观云雾性状形成基础及其快速识别条件分析
    吴殿星, 夏英武, 李旭晨
    2001, 15(3): 192-196 . 
    摘要 ( )   PDF(227KB) ( )  
    以早籼稻新品种(系)、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及其衍生的部分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研究,发现云雾性状是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系)特有的胚乳外观,其形成的原因和胚乳内淀粉的形态和结构有关。种子老化试验表明,种子水分和老化是快速识别云雾性状的两个重要条件。育种实践中可采用高温烘干和高温保湿预处理两种方法来快速识别胚乳云雾性状,并以此作为标记,早期特异性剔除低表观直链淀粉材料。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技术:粘胶诱捕器、性诱剂保存期和剂量
    苏建伟, 张桂芬, 范伟民, 宣维健, 盛承发
    2001, 15(3): 197-200 . 
    摘要 ( )   PDF(166KB) ( )  
    对不同剂量、不同保存期的性诱剂和几种常见诱捕器进行了田间诱蛾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芯所含的性诱剂的剂量以300 μg为宜;在低温条件下保存1年对其诱蛾效果影响不大;泥盆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不理想,粘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也不及水盆诱捕器,但操作较为方便;在田间设置时,其适宜高度需随水稻高度而变化。
    浙江金华地区水稻土养分供应能力研究
    王光火, A. DOBERMANN , C. WITT, 孙庆祖, 傅荣兴
    2001, 15(3): 201-205 . 
    摘要 ( )   PDF(161KB) ( )  
    自1997年早稻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区稻田设立了监测水稻土生产力及肥力变化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并在试验区周围10 km范围内选择了21户农民的稻田进行相应的监测试验。试验区内农户间稻田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相差很大,氮供应能力变化于49~116 kg/hm2,磷供应能力变化于13~32 kg/hm2,钾供应能力变化于68~183 kg/hm2。农民常规施肥区的氮肥利用效率很低,氮表观回收率的平均值为14%~26%,氮肥农业效率平均值为4.6~8.2,且农户之间、早晚稻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肥料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种植水稻条件下,缺肥区土壤相应的有效养分消耗很快。与NPK全肥区比较,NP区从第2季水稻起,NK区从第3季水稻起,即开始出现减产。针对当地农民现行养分管理的实际情况,就水稻系统发展适地养分综合管理新技术进行了讨论。
    实验技术
    一种测定稻米垩白性状的客观方法
    萧浪涛, 李东晖 , 蔺万煌, 洪 彬, 洪亚辉
    2001, 15(3): 206-208 . 
    摘要 ( )   PDF(116KB) ( )  
    以微软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基于微软Windows98平台开发了一个稻米垩白度测定软件Chalkiness10。该软件能迅速读入数字化米粒图像,快速、客观、准确地测得米样的垩白度。该软件与计算机和图像扫描仪等设备相结合,可以方便地组成一套高效的稻米垩白度测定系统。
    综述与专论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的现状与策略
    罗利军, 张启发
    2001, 15(3): 209-214 . 
    摘要 ( )   PDF(184KB) ( )  
    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的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作,不但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抗旱性包括逃旱性、避旱性、耐旱性和复原抗旱性。形态生理学的研究揭示出大量的与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根系和叶片性状、生育期、渗透调节、脱落酸含量与栽培稻抗旱性密切相关,且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上述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QTL)研究。旱稻品种改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在进行抗旱品种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相应的栽培技术,节水种植,实现水稻旱作,并达到稳产与增产的目的,是抗旱性研究的战略目标。在增产、稳产和优质的前提下,以培育耐旱性极强的水稻(或旱稻)为中心,建立有代表性的抗旱性研究基地, 进一步加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创新、抗旱生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不同物种间抗旱基因的转移、建立节水种植栽培技术新体系是目前抗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简报
    用微卫星DNA标记建立宁2A的指纹图谱
    于永红, 李云海, 马荣荣, 王晓燕, 胡国成, 斯华敏, 傅亚萍, 孙宗修
    2001, 15(3): 215-217 . 
    摘要 ( )   PDF(108KB) ( )  
    应用筛选出的4对SSR引物,建立了杂交水稻不育系宁2A 以及宁2B的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宁2A/B 特异性的 SSR指纹是引物RM206的谱带1和引物RM224的谱带1。通过与其他广泛应用的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遗传关系分析,发现宁2A/B具有籼稻的遗传成分,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该材料与籼稻亲和性较高的原因。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成效的初步评价
    潘学彪, 陈宗祥, 张亚芳, 朱, 建, 纪雪梅
    2001, 15(3): 218-220 . 
    摘要 ( )   PDF(133KB) ( )  
    以广东省和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部分籼稻品种(系)、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组以不同抗源杂交后代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9份籼稻品系以及另一组合向抗病方向选育的5份籼稻品系为材料,设置抗感病对照,进行田间纹枯病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按抗性水平高低聚为6类:高度感病、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抗病、抗病和更高水平抗病。广东品种在6种类型中均有分布,但属于抗和更抗类型的品种只有3个。扬州大学农学院对抗×抗杂交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品系在病级的中间类型中几乎没有分布;而向抗病方向选育的品系则仅分布于中抗至抗病的范围内,且属于抗的品种数占此类品种的60%。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近些年育成的几个品种则只分布于后4类之中,且最高水平抗性的3个品种中,其品种占2/3。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可遗传的性状,对抗性的选择有效。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郭龙彪, 罗利军, 钟代斌, 梅捍卫, 王一平, 余新桥, 应存山
    2001, 15(3): 221-224 . 
    摘要 ( )   PDF(151KB) ( )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Lemont×特青)构建的一套包括265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4)的株高、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和有效穗以外,8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单株产量与结实率、粒数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除千粒重外,所有性状均与株高具有相关性。对单株产量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解释了单株产量90.7%的变异。另外还对6份优良株系进行了评价。这些结果可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系统聚类方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
    肖放华, 陈, 勇, 彭绍裘, 肖应辉, 梁, 斌, 刘二明, 黄费元
    2001, 15(3): 225-228 . 
    摘要 ( )   PDF(130KB) ( )  
    以Tetep、Moroberekan、B40为抗、感对照,用8个抗性组分,对47个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较好地将1996~1999年的50、27、16、11个品种分别分成6、6、4、3类。持久抗病对照品种Tetep(感~抗)分布于1、2、4类内,但较集中于第2类内;持久抗性品种Moroberekan(感~中抗)集中于第2类内;云南地方品种大白谷、毫弄早、毫玉浪每年同聚于第1类品种中,经连续几年试验,均表现出比Tetep和Moroberekan较稳定和较强的抗瘟性。第3、5、6类为感病品种,其中第3类感病对照品种B40历年与其他品种间的距离较其他品种相互间聚类距离大,属高度感病。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可作为水稻持久抗瘟性品种筛选的方法。
    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生物学比较
    祝增荣, 程家安, 刘永军
    2001, 15(3): 229-232 . 
    摘要 ( )   PDF(176KB) ( )  
    在食物(TN1)和环境条件(26℃、RH为85%)均优越的条件下,比较了白背飞虱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成虫在若虫历期、产卵前期、繁殖动态、寿命及种群增长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尽管两种翅型雌虫的总产卵量接近(704粒/雌),但短翅型雌虫的若虫历期和产卵前期均较短、产卵高峰到来时间较早、前期产卵量比例较高,因而内禀增长力较高。两种翅型雌虫的存活率在羽化后前5 d内均接近100%,之后长翅型较高。短翅型雌虫的寿命显著短于长翅型。两种翅型白背飞虱在寿命与产卵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相同寿命的两种翅型个体,短翅型的产卵量较高。本实验表明,即使两翅型的总生殖力相同,短翅型仍具有优于长翅型的生活史优越性, 换言之, 长翅型成虫翅膀及其相关器官的构建是以其发育和生殖延迟为代价的
    不同氮素水平下气象因子对两种水稻热值影响的分析
    杨京平, Wekesa BONIFACE, 姜 宁, 陈 杰
    2001, 15(3): 233-236 . 
    摘要 ( )   PDF(129KB) ( )  
    对两种水稻类型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植株的热值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热值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存在着动态变化。两种水稻的热值最低值出现在幼穗分化期,最大值出现在分蘖期或开花灌浆期。随着施氮水平的增高,水稻的热值也增加,表明水稻的热值是一个与水稻生长发育及外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指标。无论氮素水平的高低,光照因子(总日照时数、平均日照时间)对两种水稻有负影响效应。温度日较差对热值有正影响效应,且具有较低的变异系数,雨量与雨日的正效应起修饰作用。最低温度对热值具负影响作用,表现出大的变异系数。实际测定早稻的平均热值为17058 J/g,晚稻为16978 J/g,说明早稻的热值要高于晚稻。气象因素分析表明对于早稻感温型品种来讲,温度效应对热值的影响可能要大于日照对于热值的影响效应,而温度和日照对晚稻的热值影响效应要大于降雨量的效应。
    淹水胁迫下水稻根尖细胞中Ca2+和Ca2+-ATP酶的分布
    李阳生, 王建波
    2001, 15(3): 237-240 . 
    摘要 ( )   PDF(327KB) ( )  
    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淹水胁迫下水稻根尖细胞中Ca2+和Ca2+-ATP酶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正常生长条件下,Ca2+主要分布于液泡和细胞间隙中,而细胞质基质、细胞核中分布很少;Ca2+-ATP酶主要分布于质膜上,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核膜上也有酶分布。经过没顶淹水处理后,液泡、细胞间隙中的Ca2+沉淀颗粒明显减少,而胞质及核基质中的沉淀颗粒明显增多,同时,质膜及其他膜结构上Ca2+-ATP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淹水造成根尖细胞中Ca2+-ATP酶活性降低,胞质和核基质中Ca2+积累,将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