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1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实验技术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我国主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类型的气候适应性
    卢兴桂, 袁潜华, 姚克敏, 刘 梅
    2001, 15(2): 81-87 . 
    摘要 ( )   PDF(176KB) ( )  
    针对夏季低温对我国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严重威胁,用1997~1998年由三亚、武昌、贵阳、南京4个生态点组成的“新不育系联合生态鉴定”试验资料,分析了以培矮64S为代表的实用低温敏类型不育系和以N5088S为代表的实用光敏类型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培矮64S的育性受温度影响,育性稳定性较差,下限温度指标年际间和地区间变化较大;N5088S育性主要受日长影响,其临界光长同一地年际间差异小,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同时,用1951~199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资料,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南方稻区(18°14′~34°17′N)的三亚、南京、广州、福州、长沙、杭州、南京、高邮、徐州等9个城市的光温特征及其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克服夏季低温危害两系杂交稻制种的三项生态技术措施,一是要根据气候规律正确选择适宜的制种地区和季节;二是华中双季稻区应改秋制为春制或选择山区单季稻区秋制;三是应全面评价温敏和光敏类型不育系的特点,因气候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水稻不育系资源。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基因定位
    梁国华, 严长杰, 汤述翥, 翟文学, 朱立煌, 顾铭洪
    2001, 15(2): 88-92 . 
    摘要 ( )   PDF(180KB) ( )  
    以典败率、圆败率、染败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育性指标,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31A、恢复系C9083以及731A/C9083的F1、731A//731B/C9083的三交F1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进行调查分析,并以731A//731B/C9083的三交F1群体为材料进行RFL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C9083具有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选用第10染色体上的7个RFL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两个亲本,有3个RFLP标记在两个亲本间有多态;选用其中的C16和G291分析731A//731B/C9083的三交F1中的各个单株的结果表明,这两个RFLP标记与C9083的恢复基因连锁,C16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为19.3%,G291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14.0%, C9083的恢复基因与已报道的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1可能等位。
    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林建荣, 吴明国, 石春海
    2001, 15(2): 93-96 . 
    摘要 ( )   PDF(123KB) ( )  
    以宁67A等4个粳型不育系与K1722等9个粳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稻米的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而透明度以母体加性效应和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垩白率、垩白度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所控制,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多数性状的种子直接遗传率、细胞质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糙米长厚比、透明度以母体遗传率为主,垩白率、垩白度以种子直接遗传率为主。另外,根据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培矮64S实现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的初步研究
    傅亚萍, 朱正歌, 肖 晗, 胡国成, 斯华敏, 于永红, 孙宗修
    2001, 15(2): 97-100 . 
    摘要 ( )   PDF(152KB) ( )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技术,成功地将Bar基因转入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培矮64S。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Basta抗性,分子检测进一步证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水稻染色体上。模拟制种的成功,表明机械化制备杂交水稻种子是可行的。讨论了实现机械化制备杂交水稻种子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研究
    崔海瑞, 王忠华, 舒庆尧, 吴殿星, 夏英武, 高明尉
    2001, 15(2): 101-106 . 
    摘要 ( )   PDF(207KB) ( )  
    对转Bt基因水稻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报告基因gus与抗虫基因 cry1Ab是连锁遗传和协同表达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快速筛选抗虫杂种植株;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抗虫和感虫的两类植株间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利用Bt水稻培育优良的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钟旭华, 彭少兵, John E. SHEEHY, 刘鸿先
    2001, 15(2): 107-112 . 
    摘要 ( )   PDF(190KB) ( )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
    陈小荣 , 潘晓华
    2001, 15(2): 113-118 . 
    摘要 ( )   PDF(177KB) ( )  
    以两系杂交水稻田两优40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研究了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可以明显提高N、P、K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尤其是前期、中期。旱育长秧龄抛秧齐穗后单位面积穗干物质和N、P、K增量大,但茎叶运转率低,穗部所占总量比例小,N、P、K的生产效率低。旱育长秧龄抛秧抛入大田后分蘖早、快、足,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量多,能够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稻穗颖花开花日序对籽粒胚乳细胞数和米质的影响
    刘立军, 谢光辉
    2001, 15(2): 119-124 . 
    摘要 ( )   PDF(162KB) ( )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穗颖花开花日序对籽粒胚乳细胞数和米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一穗上随着开花日序的推迟,籽粒胚乳细胞数逐渐减少,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上升,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上述主要米质性状与胚乳细胞数密切相关,而与单个胚乳细胞重相关不显著。孕穗期去1/2株或始穗期喷施6-BA[6-(苄基)腺嘌呤],籽粒的胚乳细胞数明显上升,垩白率、垩白度明显下降,糊化温度上升;孕穗期去1/2叶,结果相反;表明由于胚乳细胞数的不同,造成了穗上籽粒间米质的差异。还就改善米质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褐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封传红, 翟保平, 张孝羲
    2001, 15(2): 125-130 . 
    摘要 ( )   PDF(188KB) (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褐飞虱经过一次远迁降落、取食不同食料后的再迁飞能力。根据吊飞试验测得的飞行能力可将褐飞虱种群分为居留型(小于20 min)、迁飞型(20 min以上)、强迁飞型(160 min以上)和再迁飞型(二次吊飞飞行20 min以上)。不同营养条件对褐飞虱的飞行能力和迁飞型的分化有显著影响,早期营养条件好(取食穗期感性水稻品种)的迁飞型比率较低,但迁飞型个体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均较强。未交配能显著提高再迁飞型比率。自然种群中褐飞虱再迁飞型比率仅占0.84%,吊飞一次后的迁飞型个体再次吊飞时的再迁飞型比率为4.9%,且强迁飞型个体具有较强的再迁飞能力。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春连, 章 琦, 周永力, 赵炳宇
    2001, 15(2): 131-136 . 
    摘要 ( )   PDF(260KB) ( )  
    用IS-PCR和rep-PCR法结合传统病理学分析了128个主要采自我国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4个专化引物J3、ERIC、REP和BOX对11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反应,4个引物分别呈现20、12、6和5种谱型,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82、0.49、0.35和0.30。以彼此间带位相似率达70%为界,用UPGMA聚类分析法,可将114个病原菌分为6簇(J3)和5簇(ERIC)。引物J3的簇1中包括0~Ⅴ、Ⅶ 7个病原型,ERIC引物的簇1中包括0~Ⅶ 和新型9个病原型。将128个病原菌在我国5个鉴别品种上测定以进行病原型分群,参试菌系多数属于Ⅳ型、Ⅱ型和0型,并出现了一群系列反应型不同于所有病原型的新类型。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稻田土壤中杀虫剂的生态影响
    廖 敏, 黄昌勇 , 谢正苗
    2001, 15(2): 137-141 . 
    摘要 ( )   PDF(173KB) ( )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含水量(风干土、50%和100%田间持水量、淹水状态),加与不加杀虫剂(三唑磷田间施用量),对稻田土壤部分性质的影响。含水量对土壤电子运输系统活度(ETS)/脱氢酶、总酚、蛋白质、磷脂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但杀虫剂的加入不产生显著变化。ETS和总酚含量随含水量增加呈线性上升趋势。与不加杀虫剂对照相比,在所有含水量条件下,ETS略有降低,低含水量时稍明显;总酚的含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蛋白质不受杀虫剂影响。50%田间持水量时,土壤蛋白质有所降低,表明此时有较强的N矿化作用。50%田间持水量时磷脂含量达最大值,之后随含水量增加直线下降;在淹水条件下,磷脂含量最低。与不加杀虫剂对照相比,在较低含水量时,磷脂含量略有减少。上述研究也说明50%田间持水量时对微生物活性最适宜。
    实验技术
    用气质联谱测定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
    唐 健, 平霄飞, 汤富彬, 杨保军
    2001, 15(2): 142-144 . 
    摘要 ( )   PDF(119KB) ( )  
    用气质联谱法检测了稻褐飞虱1~5龄若虫及羽化后1 d的成虫的保幼激素滴度,结果表明在各龄若虫及成虫的各种翅型下都能检测到JH-1和JH-3。以JH-3滴度计算,就1龄、2龄、3龄、4龄、5龄以及成虫而言,其检测下限分别为25、15、15、10、1、1头。此方法测定的全过程回收率JH1和JH3分别为91.3%和95.7%。
    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淀粉粘滞性的效果研究
    包劲松, 舒庆尧, 吴殿星, 夏英武
    2001, 15(2): 145-146 . 
    摘要 ( )   PDF(96KB) ( )  
    研究了利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RVA谱的效果,发现用3.0 g的糙米粉测得的RVA谱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约是用3.0 g精米粉相应值的76%,而用3.3 g糙米粉测定的RVA谱则基本与用3.0 g精米粉测得的RVA谱相近。在育种中,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RVA谱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可大大提高早期选择效率。
    研究简报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梁 斌, 彭绍裘, 肖放华, 黄费元, 陈 勇, 刘二明, 戴陆园, 余腾琼
    2001, 15(2): 147-150 . 
    摘要 ( )   PDF(121KB) ( )  
    以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在全国4个病区病圃(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感病对照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抗病对照Tetep分别为1级、4级、5.5%和4.79%;Moroberekan前3个指标分别为3级、3级和1.2%,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达到12.0%。云南地方稻种中,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3个品种在这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在这4个病圃中,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Tetep和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2个品种在前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但感穗颈瘟。
    红黄壤区“豌豆-稻-稻”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研究
    王德仁, 卢婉芳, 陈 苇, 杜志贵, 陈询泽
    2001, 15(2): 151-154 . 
    摘要 ( )   PDF(146KB) ( )  
    通过在红黄壤区稻田5年的研究(1995~1999年),从品种引进筛选、适播期、适播量3个方面研究了稻田冬种豌豆的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由“豌豆稻稻”的豌豆、早稻、晚稻品种筛选得出豌豆、早稻、晚稻3季品种优化搭配方式。通过“豌豆-稻-稻”3年连作试验,得出豌豆因连作而病害日益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的结论,并对其低产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豌豆-稻-稻”与“大麦-稻-稻”3年1轮作的持续高产增收实用技术。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林贤青, 王雅芬, 朱德峰, 罗玉坤
    2001, 15(2): 155-157 . 
    摘要 ( )   PDF(101KB) ( )  
    以3个不同穗部性状类型的组合广超1号、特优明86和65396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开花期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成熟期含量低的品种,结实率高,反之,结实率低。每个颖花平均从茎鞘获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高的品种,千粒重高。反之,千粒重低。
    水稻品种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
    娄永根, 程家安, 郭华伟, 杜孟浩
    2001, 15(2): 158-160 . 
    摘要 ( )   PDF(120KB) ( )  
    在室内研究了以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为食的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以TN1、IR26、IR64和丙97-34等4个品种上褐飞虱为食的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均显著地强于以丙97-59上褐飞虱为食的黑肩绿盲蝽的,而在前面的4个品种间则差异不明显。统计分析表明,由丙97-59上所育出的黑肩绿盲蝽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显著或极显著地长于由其他4个品种上所育出的,而瞬时攻击率则在5个品种上所育出的黑肩绿盲蝽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导致不同品种上育出的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猎物处理时间上的不同。文中还就试验结果在害虫治理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