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F1花粉不育性近等基因系导入片段的分析
    李文涛, 曾瑞珍, 张泽民, 张桂权
    2003, 17(2): 95-99 . 
    摘要 ( )   PDF(187KB) ( )  
    选用158个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50个F[sub]1[/sub]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导入片段进行了分析。50个近等基因系中共检测出260个导入片段,平均每个近等基因系有5.2个。其中100个F[sub]1[/sub]花粉不育基因所在的导入片段集中分布于第1、第3和第5染色体上,其余160个非F[sub]1[/sub]花粉不育基因所在的导入片段随机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统计分析表明,平均导入片段数和平均导入片段长度均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sub]3[/sub]代以后两者趋向稳定,导入片段数均少于4个,导入片段长度均在20 cM以下。
    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鉴定
    吴成李秀兰, 邓晓建, 李仁端, 杨志荣,
    2003, 17(2): 100-104 . 
    摘要 ( )   PDF(169KB) ( )  
    水稻品系162d是一个新发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通过对221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证明162d是由蜀恢162突变产生的,162d和蜀恢162是一对近等基因系。对F1和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162d的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的表型特点是株高为正常高度的1/4左右,籽粒为正常大小的1/4左右,结实很差,叶短而宽。该基因对赤霉素GA[sub]3[/sub]敏感,不位于d1基因所在的水稻第5染色体着丝点附近区域。因此,认为162d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
    水稻稻瘟病菌胁迫应答cDNA片段的表达及定位
    饶志明, 董海涛, 庄杰云, 柴荣耀3, 樊叶杨, 李德葆, 郑康乐,
    2003, 17(2): 105-108 . 
    摘要 ( )   PDF(295KB) ( )  
    以抗稻瘟病品系G205为材料,应用cDNA微阵列分别获得了一个受稻瘟病菌诱导的含NBSLRR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RIM1, rice induced by Magnaporthe grisea)和一个受稻瘟病菌抑制的编码腈水解酶(Nitrilase)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NIT),并通过Northern得到证实。RFLP分析将RIM1和NIT分别定位于水稻第2和第3染色体上,它们均位于控制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QTL区间。
    水稻分支酶基因 Sbe1和 Sbe3 cDNA的克隆及全序列分析
    陈秀花, 刘巧泉, 吴信淦, 王宗阳, 顾铭洪
    2003, 17(2): 109-112 . 
    摘要 ( )   PDF(243KB) ( )  
    通过改良的RTPCR法合成了水稻未成熟种子胚乳cDNA库,并以此为模板,用PCR技术从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中克隆了分别编码淀粉分支酶SBEⅠ和SBEⅢ的2个基因Sbe1和Sbe3。序列分析表明,克隆Sbe1和Sbe3基因的大小分别为2490 bp和2481 bp,包含了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Sbe3基因与已发表基因全序列完全相同,同源性达100%;Sbe1基因与已发表基因序列有4个碱基不同,同源性为99.84%,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为2个。
    SCAR 标记对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辅助选育
    向太和, 杨剑波, 杨前进, 朱启升, 李莉, 黄大年,
    2003, 17(2): 113-117 . 
    摘要 ( )   PDF(1490KB) ( )  
    利用与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对田间以农林8号m为ben基因供体转育的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利用该标记不仅能鉴别出转育的材料是否含有ben基因,而且能区别它是含ben基因的纯合体还是杂合体,从而有效地指导田间选育,加速育种进程。
    云南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初报
    姬广海, 钱君, 张世光, 魏兰芳, 陈兴全
    2003, 17(2): 118-122 . 
    摘要 ( )   PDF(948KB) ( )  
    利用RAPD技术,从9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0个引物,通过PCR扩增,对53份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间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经聚类分析可知,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遗传差异很大,很容易区分开,在遗传距离为0.2时,测试的51个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可分为13个遗传相似组,其中1、2、5组为主要主群,分别包括8个、17个和9个品种。
    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
    魏兴华, 汤圣祥, 江云珠, 余汉勇, 裘宗恩, 颜启传
    2003, 17(2): 123-128 . 
    摘要 ( )   PDF(191KB) ( )  
    选取源自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选育时期、不同类型的744份栽培稻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5种等位酶12个等位基因位点分析我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研究等位酶和形态学性状在多样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等位酶多态位点百分率(P)、平均等位基因观察数(A)、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Ae)、Shannon多样性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100%、3.167、1.515、0.452和0.272;籼粳两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所不同,籼型多样性指数(I和He)明显高于粳型,分别为粳型的1.702和1.730倍;华中稻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e=0.283),东北稻区则最低(He=0.062);除西南稻区外,其余稻区等位酶和形态学两类性状所获得的品种间距离矩阵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63~0.390。
    两个籼粳交杂种F2几个重要性状的分布
    张再君,梁承邺
    2003, 17(2): 129-133 . 
    摘要 ( )   PDF(180KB) ( )  
    比较了02428/培矮64和台中65/特青两个不同的籼粳交组合F2结实率、株高和几个程氏分类性状的分布。结果表明:(1)两个组合的株高呈现相似的正态分布,不受其F1结实率和株高的影响,说明F2株高不存在配子选择问题;在杂交亲和性较好的02428/培矮64中,F2的平均结实率与其F1的结实率几乎相等,而台中65/特青结实率则表现为由F1到F2增加的趋势,说明配子选择在亲和性较好的杂种中很少或不存在,而在亲和性相对较差的组合中存在。(2)在程氏分类性状的分布中,叶毛、抽穗时稃色和第1~2穗轴节长等存在大量的中间类型,表现明显的正态分布,稃毛和酚反应虽呈双峰分布,但仍然存在少量的中间类型,而谷粒长宽比则表现极端的偏斜分布,明显地偏向粳型。虽然各分类性状表现不同的分布类型,但程氏分类指数表现出正态分布,即偏籼偏粳的中间型占绝大多数。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廖伏明, 周坤炉, 阳和华, 徐秋生
    2003, 17(2): 134-140 . 
    摘要 ( )   PDF(226KB) ( )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田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
    张玉屏, 朱德峰, 林贤青, 焦桂爱, 黄群
    2003, 17(2): 141-144 . 
    摘要 ( )   PDF(147KB) ( )  
    采用大田和筒栽方法研究了超高产三系杂交稻协优9308和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根系生长和分布及土壤容重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土层15 cm内水稻根系占根系总量的89%~98%,深层根系丛间比丛中比例高。不早衰的协优9308根系生长量较两优培九大。土壤容重提高,根系总生长量下降,且深层根系的量和比例下降。就深耕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温度对亚种间杂种花粉育性的影响
    杨杰, 万建民, 翟虎渠, 王才林, 仲维功, 邹江石
    2003, 17(2): 145-148 . 
    摘要 ( )   PDF(158KB) ( )  
    以17个不同类型的籼、粳、爪哇型品种及其杂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23℃时,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显著降低,不同组合花粉育性存在明显差异,而品种间杂种和常规品种的花粉育性受影响较小;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常规品种和品种间杂种的花粉发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品种与组合间存在差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温度与花粉育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与花粉育性呈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种与常规品种的相关系数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减数分裂期的花粉育性受温度影响,温度对亚种间杂种花粉育性的影响较常规品种大。关键词
    内源IAA对杂交稻强、弱势粒灌浆增重的影响
    陶龙兴, 王熹, 黄效林
    2003, 17(2): 149-155 . 
    摘要 ( )   PDF(267KB) ( )  
    以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和杂交稻协优9312、Ⅱ优162及其相应恢复系为材料,对灌浆初期籽粒中内源IAA、糖分的变化,以及IAA抑制剂对IAA以及3H标记葡萄糖吸收分配和籽粒灌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初期强势粒的IAA含量以及增重的速度始终高于弱势粒。在开花受精7 d以前,强势粒中果糖、葡萄糖及蔗糖的含量高于弱势粒,之后相反。强、弱势粒间存在的这种灌浆势差异,杂交组合大于其相应的恢复系。IAA合成及运输抑制剂明显降低3H葡萄糖在籽粒中的分配。外源IAA对幼穗的处理,缩小了强、弱势粒间结实率的差异,使整穗的结实率也有所提高。
    自然条件下杂交水稻Ⅱ优129的光抑制及其恢复特性
    许晓明, 陆巍, 唐运来, 邓志瑞, 戴新宾, 张荣铣, 匡廷云
    2003, 17(2): 156-160 . 
    摘要 ( )   PDF(173KB) ( )  
    通过测定田间高产杂交籼稻Ⅱ优129与对照汕优63的光响应曲线、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探讨了Ⅱ优129剑叶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特性及其对强光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田间自然条件下杂交水稻叶片发生光抑制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热耗散的增加,尤其是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的增加,而不涉及光合机构的破坏。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水稻品种Ⅱ优129比对照汕优63耐光抑制,其原因主要是Ⅱ优129具有较高的饱和光强、最大光合速率和叶黄素循环活力,遭受光抑制伤害后的恢复能力较强。
    水稻锌营养高效基因型的生理特性
    陈光财, 王人民, 张永鑫, 杨肖娥
    2003, 17(2): 161-165 . 
    摘要 ( )   PDF(197KB) ( )  
    采用HEDTA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水稻锌营养高效基因型IR34、IR36、IR8192和锌敏感基因型IR26、测647、碧玉早糯在不同锌离子活度(pZn2+>11.5,11.3, 11.0, 10.6, 10.3, 9.7)下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锌离子活度在对不同水稻基因型秧苗生理特性影响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MDA含量和根系H+分泌量差异比较明显。在供锌水平较低情况下,水稻锌营养高效基因型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慢,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小,MDA含量升高的幅度小,根系能分泌更多的H+,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衡量水稻锌营养效率的指标。
    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发展与解毒酶系活性的关系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2003, 17(2): 166-170 . 
    摘要 ( )   PDF(178KB) ( )  
    室内抗性筛选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的发展呈不规则的“S”形:第5代前抗性上升很慢,第5~15代间迅速上升,第15代后上升变慢。酯酶在抗药性上升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随着抗性的上升,酯酶和个体酶活分布都向高活性发展。敏感种群、田间种群及其筛选世代F[sub]5[/sub]、F[sub]10[/sub]和F[sub]15[/sub]的酯酶活性与抗性倍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8993。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在抗性发展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活性的上升都集中在第10代之前,第10代之后变化不大。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技术:大量诱捕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苏建伟, 宣维健, 盛承发, 戈峰
    2003, 17(2): 171-174 . 
    摘要 ( )   PDF(156KB) ( )  
    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3种主要组分为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剂量为300 μg)对60 hm[sup]2[/sup]早稻田的越冬代和第一代二化螟成虫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田间采用绿色水盆诱捕器,布设密度为25个/hm[sup]2[/sup]。对照区为24 hm[sup]2[/sup]种植者使用化学农药代替性信息素防治的水稻田,结果表明诱捕区的卵块数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74.39%;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较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1.41%;诱捕区田间稻丛的百株枯鞘率、枯心率和白穗率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70.90%、57.01%和44.30%;诱捕区未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好于对照区(平均施药1.24次)。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
    刘志诚, 叶恭银, 傅强, 张志涛, 胡萃
    2003, 17(2): 175-178 . 
    摘要 ( )   PDF(146KB) ( )  
    室内评价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对取食转[i]cry1Ab[/i]基因水稻的稻纵卷叶螟([i]Cnaphalocrocis medinalis[/i])幼虫和褐飞虱([i]Nilaparvata lugens[/i])若虫的捕食量及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这2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该蜘蛛对取食转[i]cry1Ab[/i]基因水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捕食量和处理时间低或短于取食对照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瞬时攻击率显著低于对照。该蜘蛛对以转[i]cry1Ab[/i]基因水稻为食的褐飞虱若虫的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与取食对照的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认为转[i]cry1Ab[/i]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无明显的负作用。
    早籼稻饲粮中添加酶制剂对猪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王敏奇, 许梓荣, 孙建义
    2003, 17(2): 179-183 . 
    摘要 ( )   PDF(232KB) ( )  
    选择60头体重约35 kg的“长加”二元杂交猪,按饲养试验要求分成2组,分别饲喂不含和含0.2%复合酶制剂(内含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早籼稻型饲粮,进行了为期70 d的饲养试验,在试验后期进行了消化试验、采样分析。饲养试验结果显示,添加复合酶制剂使日增重提高了8.78%(P<0.05),料重比降低了9.42%(P<0.05);消化试验表明,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使饲料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2.73个百分点(P<0.01)、8.84个百分点(P<0.05)和16.97个百分点(P<0.01)。添加复合酶制剂使空肠、回肠内容物粘度分别降低了7.08%(P<0.01)、678%(P<0.01),粪中大肠杆菌数、腹泻频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81.29%(P<0.01)、37.00%(P<0.05)。消化性能指标分析显示,添加复合酶制剂组十二指肠内容物总蛋白水解酶、α-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99.07%(P<0.01)和18.38%(P<0.05)。
    研究简报
    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曹立勇, 庄杰云, 占小登, 郑康乐, 程式华
    2003, 17(2): 184-186 . 
    摘要 ( )   PDF(804KB) ( )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成了带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i]Xa-21[/i]的两个杂交水稻恢复系R8006和R1176,所配的杂交水稻组合中优6号、中优1176在中国南方稻区及多个省级区试中表现抗病、优质、高产,具有较广的商业开发潜力。
    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
    蔡妙珍, 罗安程, 章永松, 林咸永, 叶继术
    2003, 17(2): 187-190 . 
    摘要 ( )   PDF(152KB) ( )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使铁毒耐性不同的两个基因型水稻根表分别形成有铁膜和无铁膜的根系,研究水稻根表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及其与水稻磷吸收的关系。不同基因型水稻根表形成的铁膜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介质中磷的富集能力也有显著差异。根表形成的铁膜越厚,对介质中磷的富集作用也越大,即根表铁膜数量与铁膜对磷的富集量呈显著正相关。铁膜对磷的富集作用是一个化学过程,吸附可在0.5~1.0 h内达到饱和。根表铁膜明显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表明在淹水降低土壤磷有效性时,水稻根表铁膜富集的磷可作为磷库,保证水稻能正常吸收利用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