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我国主要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SSR标记和纯度鉴定
    彭锁堂, 庄杰云, 颜启传, 郑康乐
    2003, 17(1): 1-5 . 
    摘要 ( )   PDF(684KB) ( )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6对SSR引物对我国9个主要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SSR标记分析,21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62条条带,平均2.95条,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恢复系和大部分不育系。杂交种条带均为父母本的互补型,很适合做杂交种纯度鉴定。用引物RM17对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两优培九进行了100粒单种子SSR鉴定,所测纯度分别为96.0%和98.0%,与田间纯度96.2%和97.7%非常接近,显示出SSR技术在品种认证和纯度鉴定中有广阔的前景。
    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王慧中, 刘俊君, 卢德赵, 赵艳, 颜美仙, 钱前, 彭学贤, 陈受宜, 黄大年
    2003, 17(1): 6-10 . 
    摘要 ( )   PDF(1212KB) ( )  
    摘要: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来自大肠杆菌的[i]mtlD[/i]基因已通过农杆菌介导整合进水稻基因组。[i]mtlD[/i]基因在T1代出现分离, T2代出现纯系。在0.75% NaCl胁迫下,7个转基因T3代株系都能检测到mtlD酶活性,与对照相比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和大分子渗漏值明显降低。部分转基因株系能在 1.0% NaCl浓度下正常生长,而对照在0.5% NaCl浓度下已不能存活。通过有性杂交途径实现了[i]mtlD[/i]和[i]gutD[/i]两个基因的聚合,部分杂交后代株系能在1.25%NaCl胁迫下正常生长结实。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陶大云, 徐鹏, 李静, 杨友琼, 周家武, 胡凤益, Monty P. JONES ,
    2003, 17(1): 11-15 . 
    摘要 ( )   PDF(399KB) ( )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对3个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来自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在与相同位点的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互作时,导致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雄配子败育,而形成花粉及小穗的半不育,但本研究的3个组合中,并未导致所有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配子完全败育,其作用介于配子消除与花粉灭杀之间。用微卫星标记对这3个群体的育性基因定位表明,它们都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末端,但WAB450-2、WAB450-8携带的不育位点与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RM190、RM133共分离,且很可能与S1等位,而WAB450-7的不育基因则与位于相邻区间的RM253呈松散连锁,可能与WAB450-2、WAB450-8的育性位点不同。
    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林建荣, 石春海, 吴明国
    2003, 17(1): 16-20 . 
    摘要 ( )   PDF(179KB) ( )  
    摘要: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各外观品质性状除了受种子、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长宽比和长厚比性状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透明度性状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多数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其中糙米长、长宽比、长厚比、垩白度性状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而透明度性状则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另外,根据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
    丁效华, 陈跃进, 杨长寿, 张泽民, 卢永根, 张桂权
    2003, 17(1): 21-24 . 
    摘要 ( )   PDF(764KB) ( )  
    摘要:选择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00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籼型、6个粳型测验种和10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DN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验种DNA在籼粳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其粳型判别值(Dj)的变异范围为0.12~0.87, 籼型测验种的Dj值均低于0.25,粳型测验种的Dj值均高于0.75, Dj值可以用于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根据Dj值大小,待测粳型亲籼系G2416-3、G2417-2-1、G3004-4和G3005-4-2属于偏粳型,G2505-1和G2605属于粳型。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曾亚文, 刘家富, 汪禄祥, 申时全, 李自超, 王象坤, 文国松, 杨忠义
    2003, 17(1): 25-30 . 
    摘要 ( )   PDF(280KB) ( )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P、K、Ca、Mg、Fe、Zn、Cu和Mn共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五级分类系统的生态变种群。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王绍华, 曹卫星, 姜东, 戴廷波, 朱艳
    2003, 17(1): 31-36 . 
    摘要 ( )   PDF(248KB) ( )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SRI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提高,群体质量明显改善;但群体茎蘖数和穗数不足,限制了SRI的产量。在SRI条件下,双本栽插能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改善营养器官物质的运转和群体质量,有助于提高SRI的产量;增施氮肥在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同时降低了营养器官物质的转运,因此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SRI的产量。
    粳型超级杂交稻辽优3225根系生理特性研究
    王彦荣, 华泽田, 陈温福, 代贵金, 王岩, 郝宪彬, 张忠旭, 苏玉安
    2003, 17(1): 37-41 . 
    摘要 ( )   PDF(230KB) ( )  
    以粳型杂交稻辽优3225及其亲本和常规品种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根系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型杂交稻根系粗壮,在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合成氨基酸和吸收无机磷的能力等方面都表现明显的优势,尤以生长前期优势表现更为明显。杂交稻根系衰老较早较快,抽穗后虽然其根系SOD活性较强,但MDA含量迅速上升,衰老严重。
    植酸形成与水稻籽粒充实的关系
    王若仲, 萧浪涛, 丁君辉, 严钦泉
    2003, 17(1): 42-46 . 
    摘要 ( )   PDF(207KB) ( )  
    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籽粒灌浆特征及植酸合成过程中相关生化成分变化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籽粒充实度好的亚杂1号(ISHR1)、亚杂2号(ISHR2)、R198和JW21,强、弱势粒灌浆不表现两段灌浆现象,而籽粒充实度差的亚杂3号(ISHR3)和559两段灌浆现象则十分明显。孕穗期至开花期,籽粒充实度好的品种其植酸、肌醇含量显著高于籽粒充实度差的品种;灌浆期,籽粒充实度差的品种无机磷含量明显高于籽粒充实度好的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在孕穗期至开花期籽粒中植酸、肌醇含量与起始灌浆势(P0)、平均灌浆速率(RA)和籽粒充实率(GF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无机磷含量与P0、RA和GFP呈极显著负相关,肌醇含量与P0、RA和GFP无明显相关性。提出了提高水稻籽粒充实度的有效途径。
    水稻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内肽酶活力的变化
    邓志瑞, 陆巍, 张荣铣, 许晓明
    2003, 17(1): 47-51 . 
    摘要 ( )   PDF(291KB) ( )  
    以两个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97-7作材料研究了光合功能衰退进程中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内肽酶活力的变化。武育粳3号剑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97-7高,但其含量下降比97-7快。武育粳3号的剑叶和第13叶在光合功能衰老转折点到来之前10 d左右游离氨基酸含量开始上升,而97-7则在转折点之前1~2 d才开始上升。在光合功能衰退的可逆阶段,内肽酶的活力维持在较低水平,只是在可逆阶段的后期内肽酶的活力有轻微的升高。但进入不可逆阶段后,内肽酶的活力则急剧升高,并达到很高的水平。武育粳3号的第13 叶和剑叶中的内肽酶活力变化基本上是平行的,而97-7的第13叶内肽酶的活力急剧上升期却迟于剑叶。这表明,与武育粳3号相比,在97-7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片中的蛋白质降解、转化为可输出氮的进程缓慢。这可能是97-7结实率不高、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低钾胁迫对两个耐钾能力不同水稻品种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王为木, 杨肖娥, 李华, 魏幼璋
    2003, 17(1): 52-56 . 
    摘要 ( )   PDF(184KB) ( )  
    通过土培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两个耐缺钾能力不同水稻品种的氮钾钠等营养特性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耐低钾的81394具有生物量大但体内钾素含量低的遗传特性,在缺钾条件下,其生长及钾素积累都受到明显抑制,而供钾水平的变化对耐低钾品种辐简稻的影响不大。缺钾条件下,生育前期辐简稻钾素利用效率大于81394,但生育后期及供钾充足时相反。钾效率表现为辐简稻始终大于81394。低钾胁迫使水稻体内含氮量增大,N/K升高,养分比例失调,81394表现更为显著。缺钾促进水稻对钠的吸收,在辐简稻根系中更为突出。
    低磷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
    潘晓华, 刘水英, 李锋, 李木英
    2003, 17(1): 57-60 . 
    摘要 ( )   PDF(168KB) ( )  
    利用砂培方法,研究了耐低磷水稻品种(大粒稻、莲塘早3号)和低磷敏感水稻品种(沪占七、新三百粒)在低磷胁迫下,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使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低磷敏感水稻品种的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高于耐低磷水稻品种;耐低磷品种叶片中SOD、CAT和POD活性在低磷胁迫期间相对稳定,而低磷敏感品种在低磷胁迫初期均有明显增加,尔后又快速下降,这表明保护酶的绝对活性与低磷胁迫无关,而变化趋势与低磷胁迫有关。
    供锌水平对水稻生长和锌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李志刚, 叶正钱, 方云英, 杨肖娥
    2003, 17(1): 61-66 . 
    摘要 ( )   PDF(208KB) ( )  
    通过对3个不同水稻品种(碧玉早糯、26715和浙农921)5个供锌水平(0.0、0.5、2.0、8.0、32.0 μmol/L ZnSO[sub]4[/sub])处理的水培试验,研究供锌水平对水稻生长和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锌含量随供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不同的供试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地上部锌含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不同的供试品种之间籽粒锌的积累差异极显著,精米中的锌含量随供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8.0、32.0 μmol/L Zn水平下,籽粒锌含量差异不大,颖壳锌含量则随供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8.0 μmol/L时,精米锌含量比颖壳高,而在高锌水平(32.0 μmol/L)下,颖壳的锌含量比精米高。
    水稻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
    徐正浩, 余柳青, 赵明, 张旭, 方洪民, 魏兴华, 郑康乐, 郭龙彪, 叶元林
    2003, 17(1): 67-72 . 
    摘要 ( )   PDF(195KB) ( )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05份水稻、6份巴西陆稻进行了化感作用抗稗草评价。 结果表明长匡7号、P4、Kogyoku、 IR27316、 Milyang 54和巴西陆稻AJ035等材料对无芒稗有较好的化感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 号、中156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有关,而谷梅2号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化感作用。随着水稻密度增加,无芒稗受抑程度加剧,化感作用水稻对稗草根部的抑制似乎要比无化感作用水稻强。TN1对无芒稗的化感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对不同生态的稗的作用不同之故。
    电子记录白背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
    沈君辉, 刘光杰 , 陈爱辉, 寒川一成
    2003, 17(1): 73-76 . 
    摘要 ( )   PDF(160KB) ( )  
    摘要: 采用电子记录的方法,并结合蜜露量和产卵量测定,研究了白背飞虱在春江06,Rathu Heenati(RHT)和明恢63上的取食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RHT和春江06上的取食刺探频率显著高于明恢63,且取食韧皮部的时间明显少于明恢63;RHT和春江06对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拒取食作用,明恢63则较感虫;白背飞虱产卵的次数、每次持续时间、总时间及产卵量都不存在品种间的显著差异,具有杀卵作用的只有春江06。春江06具有杀卵和抑制取食两种抗虫性机制,RHT只具有抑制取食的机制,明恢63是感虫的杂交稻恢复系。
    起始供食时间对稻水象甲冬后成虫繁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商晗武,程家安蒋明星张志涛
    2003, 17(1): 77-81 . 
    摘要 ( )   PDF(175KB) ( )  
    室内研究了稻水象甲冬后虫在春季获得寄主水稻前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对其产卵、取食和存活的影响。供试虫(4月下旬采集)先用禾本科草坪草高羊茅饲养0、10、20、30和45 d(即供食水稻前时间),然后用20~35 d龄的稻苗饲养,观察产卵等情况。结果表明,水稻供食前时间达到10 d后即可致使冬后虫产卵历期明显缩短,卵量下降,取食斑的数量和长度减少。当水稻供食前时间延长至20 d后,成虫在水稻上的存活历期开始明显下降。处理时间越长,对其后成虫在水稻上的生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越大。还讨论了春季早稻栽种时间对该虫一代发生的影响。
    研究简报
    水稻低淀粉粘滞性突变体的获得与特性分析
    吴殿星, 赵洪, 沈伟桥,韩娟英,夏英武
    2003, 17(1): 82-84 . 
    摘要 ( )   PDF(266KB) ( )  
    利用300 Gy [sup]60[/sup]Co-γ射线辐照早籼稻品系W8-1干种子,诱发产生了低淀粉粘滞性突变体[i]lsv-1[/i]。对其淀粉特性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原亲本相仿,但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和消减值明显小于原亲本,达最高粘度时间更短,开始糊化温度更高。突变体糊化后的米粉特性和胚乳内淀粉粒的形态与原亲本显著不同。
    转铁蛋白基因增强水稻对氧化胁迫与稻瘟病菌的抗性
    程志强, 郭泽建, 徐晓晖, 柴荣耀, 李德葆
    2003, 17(1): 85-88 . 
    摘要 ( )   PDF(1049KB) ( )  
    对转豌豆铁蛋白(pea ferritin,Fer)基因水稻T1代的53个株系进行PCR检测,52个株系能扩增出阳性PCR产物。通过测定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光化学通量(Fv/Fm值)分析了由百草枯处理引起的T1代水稻叶片的氧化损害。与未转基因水稻相比,转Fer基因水稻的叶片对氧化胁迫的耐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百草枯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水处理叶片相比没有明显下降,而未转基因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至水处理叶片的20%左右。选取9株对氧化胁迫耐受能力较强的水稻进行了Northern blot分析和子代的稻瘟病抗性测定,其中5株转基因植株Fer mRNA 积累增强。病原菌接种后T2代转基因植株的病斑数量明显少于非转基因植株。表明转Fer基因水稻对氧化胁迫和病原菌有较好的抗性。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初报
    刘光杰, 占小登, 沈君辉, 曹立勇, 程式华
    2003, 17(1): 89-90 . 
    摘要 ( )   PDF(76KB) ( )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初步研究了具有不同胞质的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具有D型不育胞质的不育系国广5A明显抗白背飞虱。
    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亲本的关系
    张小明, 石春海, 吴建国, 富田桂, 鲍根良, 叶胜海
    2003, 17(1): 91-94 . 
    摘要 ( )   PDF(183KB) ( )  
    根据9个不育系、5个恢复系以及由此配制的4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不同组合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为3.202%~4.889%,占氨基酸总量的31.796%~33.394%;而杂交组合的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为3.616%~4.858%,占氨基酸总量的32.176%~33.016%;必需氨基酸含量依次是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平均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各组合间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