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慧敏, 周杰强, 胡远艺, 田妍, 雷斌, 李建武, 魏中伟, 唐文帮.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126的高产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2): 160-171. |
[2] |
吴子牛, 何丽梅, 熊莹, 陈凯瑞, 杨志远, 孙永健, 吕旭, 马均. 氮素穗肥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影响及其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48-56. |
[3] |
雍明玲, 叶苗, 张雨, 陶钰, 倪川, 康钰莹, 张祖建. 不同食味水稻品种稻米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及其对氮素响应的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57-71. |
[4] |
吴玉红, 李艳华, 王吕, 秦宇航, 李杉杉, 郝兴顺, 张庆路, 崔月贞, 肖飞. 陕南稻区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协同提升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6): 628-641. |
[5] |
高欠清, 任孝俭, 翟中兵, 郑普兵, 吴源芬, 崔克辉. 头季穗肥和促芽肥对再生稻再生芽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4): 405-414. |
[6] |
任维晨, 常庆霞, 张亚军,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的碳氮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生理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586-600. |
[7] |
陆丹丹, 雍明玲, 陶钰, 叶苗, 张祖建. 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征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 520-530. |
[8] |
张露, 吴龙龙, 黄晶, 田仓, 祈军, 张均华, 曹小闯, 朱春权, 孔亚丽, 金千瑜, 朱练峰. 增氧处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4): 410-418. |
[9] |
张小祥, 邵士梅, 赵步洪, 张耗, 季红娟, 肖宁, 潘存红, 李育红, 吴云雨, 蔡跃, 刘建菊, 吉春明, 张秀琴, 刘广青, 周长海, 黄年生, 李爱宏. 氮肥减施模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278-294. |
[10] |
陈志青, 刘梦竹, 王锐, 崔培媛, 卢豪, 魏海燕, 张洪程, 张海鹏. 纳米镁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2): 195-206. |
[11] |
唐文帮, 李凡, 张桂莲, 邓化冰, 王峰, 明兴权. 水稻高收获指数不育系选育实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19-528. |
[12] |
孙雅菲, 宋科, 秦秦, 孙丽娟, 薛永. 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4影响水稻氮磷积累与利用的机理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65-572. |
[13] |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唐源, 郭长春, 刘芳艳, 武云霞, 杨志远, 马均. 不同育秧方式下播种量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95-605. |
[14] |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籼粳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减氮增产的效应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5): 495-502. |
[15] |
王丰, 廖亦龙, 柳武革, 刘迪林, 曾学勤, 傅友强, 朱满山, 李金华, 付崇允, 马晓智, 霍兴.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 14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