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慧敏, 周杰强, 胡远艺, 田妍, 雷斌, 李建武, 魏中伟, 唐文帮.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126的高产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2): 160-171. |
[2] |
王军, 周晶, 陶亚军, 李文奇, 朱建平, 范方军, 王芳权, 许扬, 陈智慧, 蒋彦婕, 李霞, 杨杰. 基于HRM技术开发水稻糊化温度基因ALK功能标记[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106-110. |
[3] |
段敏, 谢留杰, 高秀莹, 唐海娟, 黄善军, 潘晓飚.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广亲和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233-243. |
[4] |
曹跃炫, 严绘景, 王克剑, 刘朝雷. 苗期快速分选水稻人工无融合生殖克隆种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656-662. |
[5] |
何佳春, 何雨婷, 万品俊, 魏琪, 赖凤香, 陈祥盛, 傅强. 温度对褐飞虱天敌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318-326. |
[6] |
唐文帮, 李凡, 张桂莲, 邓化冰, 王峰, 明兴权. 水稻高收获指数不育系选育实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19-528. |
[7] |
闫浩亮, 王松, 王雪艳, 党程成, 周梦, 郝蓉蓉, 田小海. 不同水稻品种在高温逼熟下的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617-628. |
[8] |
王丰, 廖亦龙, 柳武革, 刘迪林, 曾学勤, 傅友强, 朱满山, 李金华, 付崇允, 马晓智, 霍兴.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 141-154. |
[9] |
陈专专, 杨勇, 冯琳皓, 孙晔, 张昌泉, 范晓磊, 李钱峰, 刘巧泉. Wx与ALK主要等位基因不同组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28-236. |
[10] |
唐文帮, 张桂莲, 邓化冰.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2): 95-103. |
[11] |
潘磊, 王利华, 朱凤, 韩阳春, 王培, 方继朝. 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特性和功能[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1): 37-45. |
[12] |
陈专专, 李先锋, 仲敏, 葛家奇, 范晓磊, 张昌泉, 刘巧泉. 籼稻背景下抑制不同ALK等位基因表达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6): 513-522. |
[13] |
殷尧翥, 郭长春, 孙永健, 武云霞, 余华清, 孙知白, 张桥, 王海月, 杨志远, 马均. 稻油轮作下油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3): 257-268. |
[14] |
成臣, 曾勇军, 程慧煌,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齐穗至乳熟期不同温度对水稻南粳9108籽粒激素含量、淀粉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1): 57-67. |
[15] |
阮长春, 郭若天, 胡晓暄, 杜文梅, 臧连生, 张俊杰. 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和寄生潜能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4): 398-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