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正午, 方升亮, 曹威, 胡丽琴, 黎星, 解嘉鑫, 廖成静, 康玉灵, 胡玉萍, 张珂骞,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米粉质构特性与稻米理化性状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3): 316-323. |
[2] |
易晓璇, 刘玮琦, 曾盖, 罗丽华, 肖应辉.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早籼稻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72-80. |
[3] |
谢开珍, 张建明, 程灿, 周继华, 牛付安, 孙滨, 张安鹏, 闻伟军, 代雨婷, 胡启琰, 邱越, 曹黎明, 储黄伟. 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与QTL定位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6): 609-616. |
[4] |
吴玉红, 李艳华, 王吕, 秦宇航, 李杉杉, 郝兴顺, 张庆路, 崔月贞, 肖飞. 陕南稻区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协同提升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6): 628-641. |
[5] |
肖大康, 胡仁, 韩天富, 张卫峰, 侯俊, 任科宇. 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我国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整合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5): 529-542. |
[6] |
杨晓龙, 王彪, 汪本福, 张枝盛, 张作林, 杨蓝天, 程建平, 李阳.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285-294. |
[7] |
杨陶陶, 邹积祥, 伍龙梅, 包晓哲, 江瑜, 张楠, 张彬. 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1): 66-77. |
[8] |
张露, 梁青铎, 吴龙龙, 黄晶, 田仓, 张均华, 曹小闯, 朱春权, 孔亚丽, 金千瑜, 朱练峰. 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1): 78-88. |
[9] |
毛慧, 彭彦, 毛毕刚, 韶也, 郑文杰, 胡黎明, 周凯, 赵炳然.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调控新基因Wx410的功能与效应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579-585. |
[10] |
任维晨, 常庆霞, 张亚军,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的碳氮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生理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586-600. |
[11] |
史玉良, 杨勇, 李雪飞, 李钱峰, 黄李春, 张昌泉, 宋学堂, 刘巧泉.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软米品种品质性状的比较[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601-610. |
[12] |
景文疆, 顾汉柱, 张小祥, 吴昊,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和根系特征对灌溉方式的响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 505-519. |
[13] |
张宇杰, 王志强, 马鹏,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麦秆还田下水氮耦合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4): 388-398. |
[14] |
张小祥, 邵士梅, 赵步洪, 张耗, 季红娟, 肖宁, 潘存红, 李育红, 吴云雨, 蔡跃, 刘建菊, 吉春明, 张秀琴, 刘广青, 周长海, 黄年生, 李爱宏. 氮肥减施模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278-294. |
[15] |
杨晨, 郑常, 袁珅, 徐乐, 彭少兵. 再生稻肥料管理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1): 6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