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8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实验技术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梅方权, 吴宪章, 姚长溪, 李路平, 王磊, 陈秋云
    1988, 2(3): 97-110 . 
    摘要 ( )   PDF(1089KB) ( )  
    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特点,将中国稻区划分为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对各个稻作区和亚区的基本情况、自然生态条件、稻田种植制度、品种类型、主要病虫害等作了评述,並提出水稻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
    籼型杂交稻品质性状与其亲本关系的初步研究
    梁敬焜, 梁承邺, 张隆芬, 陈宝源, 何炳森
    1988, 2(3): 111-116 . 
    摘要 ( )   PDF(269KB) ( )  
    研究了29个杂交组合米粒外观品质和32个杂交组合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其相应亲本的关系。一般来说杂交稻稻米的粒长、粒宽和垩白是双亲的中值,粒厚和粒重超双亲中值;糊化温度和胶稠度处于双亲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则与双亲中值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炎型组合间表现不一致。这为优质杂交稻的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理论依据。
    褐飞虱稳定增长初期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綦立正, 黄方能, 程遐年, 丁宗泽
    1988, 2(3): 117-122 . 
    摘要 ( )   PDF(270KB) (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种群稳定增长初期(8月初)田间成、若虫拟合为负二项分布,卵为截尾负二项分布。由此导出理论抽样数模式。成、若虫为n=(1/D~2)[(1/(?))+1/2.3854]或n=(t/D)~2(1/(?)+1/2.3854)。卵为n=(9.1777/D~2·(?))[1-P(1)]或n=(t/D)~2·(9.1777/(?))[1-P(1)]。应用改进的(?)回归法,求得成、若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式为n=(1/D~2)[(7.4820/(?))+0.11(?)-1.322]或n=(t/D)~2·[(7.4820/(?))+0.11(?)-1.322)。应用Taylor指数法得到理论抽样数模式为n=0.9932/D~2)·(?)~(-0.26854)或n=(t/D)~2·0.9932(?)~(-0.26856)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
    张廷璧
    1988, 2(3): 123-128 . 
    摘要 ( )   PDF(339KB) ( )  
    湖北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至今最高世代已在20代以上,虽经长期单株选择,群体的不育性仍在分离之中,本试验阐明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这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和小育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遗传背景不同,育性分离的模式也不相同,因而表现为同一杂交组合后代经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的株系内仍有育性分离。因为由不育株后代不断分离出可育株,这种雄性不育特性不可能用来生产杂交种子。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新动向(英文)
    杨守仁, 陈温福, 张龙步
    1988, 2(3): 129-135 . 
    摘要 ( )   PDF(358KB) ( )  
    中国的水稻科学家在50和60年代改善了水稻的株型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70年代以来则利用_1杂种优势,兴起了杂交稻,两方面似乎都达到了每公顷8~9吨产量的平台倘要达到更高的单产,将在保持合理的谷草比率之下提高生长量,研究工作应该着重于:(1)增加叶面积;(2)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效率;和(3)改进耐肥抗倒性。这就需要理想株形与有利优热相组合籼粳稻杂交育种将有可能适应这一目的。籼稻叶片的高密度气孔有可能与粳稻的紧凑株型、较高的比叶重、较高的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和较高的含氮量及RUBPC含量结合,所有这些性状都有利于密植和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及生长量。籼粳稻杂交育种将可能育成理想株形并同时提高生长优势。
    实验技术
    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罗玉坤, 申岳正, 闵绍楷, 熊振民
    1988, 2(3): 136-140 . 
    摘要 ( )   PDF(318KB) ( )  
    本文提出一种米粒不经磨粉、煮沸,直接用冷碱液在30℃下糊化溶解后测定其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法。本法测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基本一致,并具有简便易行,工作量小,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可应用于稻米直链淀粉的生理和遗传方面的研究,为优质育种的后代筛选提供有效手段。
    研究简报
    栽培密度和施肥方法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吕川根
    1988, 2(3): 141-144 . 
    摘要 ( )   PDF(217KB) ( )  
    选用早籼品种二九丰和浙辐802,晚粳品种秀水48和矮粳23,分别在1986年早季和晚季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比密植)和分次施氮(比一次施氮)有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米率、米粒透明度的趋势,而施用钾肥有降低出糙率、精米率、整米率的趋势,而施用钾肥对米粒垩白度无明显影响。稀植降低米粒长度,分次施氮有增加米粒长度的趋势,施钾则对米粒长度无影响。密度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因品种而异,分次施氮能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施钾有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各处理对支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无明显影响。
    水稻体细胞离体辐射诱变的早熟效应
    赵成章, 戚秀芳, 郑康乐, 熊振民
    1988, 2(3): 145-146 . 
    摘要 ( )   PDF(153KB) ( )  
    以原丰早、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23个品种的5532份再生植株的后代及其对照品种的实生苗为材料进行试验。愈伤组织进行60Co-γ辐射处理,诱导再生的植株在正常季节种植于大田,考查抽穗期等项目。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熟性通过组织培养都有较高的变异频率,早熟株系所占比例因品种而异。水稻愈伤组织通过离体辐射后,再生植株后代的生育期有明显的变异,早熟株系的百分率比未辐射处理的有明显提高,而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大田选择,从5千伦处理的株系中获得两个比Basmati 370早熟15天的优良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