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2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6-0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利用遗传同质的近等基因对研究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产物
    黄大年, 杨 炜 ,王垒霞, 范在丰, 邹 勤,何祖华,申宗坦
    1992, 6(2): 49-52 . 
    摘要 ( )   PDF(510KB) ( )  
    应用经典遗传学方法构建了多个只有抗感基因之差,其他遗传背景相似的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对, 它们的形态性状比较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等电聚焦电泳带模式以及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图谱模式都说明每一组近等基因对有很高的同质程度,近等基因对不接种病原菌的双向电泳图谱中,pI 7.5~8.5, 分子量30~45 kDa区域的蛋白质亚基和稻瘟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甚密,称该区为稻瘟病有关的蛋白质特异区,接种病原菌5 d后,近等基因对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质亚基变化同样发生在该特异区内。
    水稻光合对不同光强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
    严建民,焦德茂,朱献玳,王公金,陈炳松,童红玉
    1992, 6(2): 53-56 . 
    摘要 ( )   PDF(286KB) ( )  
    报道了水稻光合对不同光强的响应能力及品种间差异。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连续强光和遮荫条件下,测定了籼粳杂交稻亚优2号及其亲本粳稻02428,籼稻3O37和籼型杂交稻汕优63的光合速率,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亚优2号在强光和弱光下光合速率和C3光合酶RuBPC活性比籼型杂交稻汕优63抑制较少,表现有比较稳定的光合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光抑制条件下,耐光抑制水稻品种的C4光合酶PEPC有诱导增加活性的现象。与其两个亲本相比较,籼粳杂交稻亚优2号的光合特性更相似于粳稻02428。因此,在配组具有优良光合性状的籼粳杂交稻品种时,广亲和高光效种质02428是一个值得利用的材料。
    低温对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
    李 平,王以柔,陈贻竹,刘鸿先
    1992, 6(2): 57-62 . 
    摘要 ( )   PDF(375KB) ( )  
    以大田栽培的三套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青优早和秀优57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5℃)与光照(210 μmol m-2 s-1 PFD)对杂交水稻F1及其亲本剑叶77K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引起77K荧光参数F0、Fm、Fv下降,可变荧光Fv的变化能反映三套杂交水稻组合间的抗冷性的差异。F1的抗冷性居父母本之间。同时发现,在低光照下低温处理引起Fo,Fm,Fv上升,但未改变Fv/Fm,Fv/Fo的比值。证明在低温下,低于水稻生长光强210μmol m-2 s-1 PFD的光照对PSⅡ的最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能传递速率影响不大, 即对光合作用的光化学过程未产生光抑制现象。由此可见,取样于田间强光照下的水稻剑叶,在5℃和210μmol m-2 s-1 PFD 处理下,210μmol m-2 s-1 PFD可能有利于水稻对低温的适应, 从而减轻叶片的光化学过程的伤害程度。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武小金 尹华奇
    1992, 6(2): 63-69 . 
    摘要 ( )   PDF(377KB) ( )  
    以安农S-1、衡农S-1和W6154S为材料,研究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三个不育系各世代的育性转换特性是稳定的,不受年份、地点的影响;三个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可能是非等位的,安农S-1、衡农S-1的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W6154S的遗传模式尚难确定;W6154S的群体育性不太整齐,单株、单穗以及颖花之间的育性有所差异,安农S-l和W6154S的育性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W6154S的后代不育株有育性分离。
    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毛立新,梁天锡
    1992, 6(2): 70-76 . 
    摘要 ( )   PDF(475KB) ( )  
    1987~1991年选用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十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用国际统一标准毒力测定点滴法进行抗药性监涮。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喃丹最为敏感。对马拉硫磷敏感度最低,LD50值相差上百倍。因两种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年度间的测定结果稍有波动;2) 白背飞虱抗药性发展比褐飞虱快,在测定方法和供试昆虫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将1990年所测几种药剂的LD50与Nagata (1967)测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浙江省白背飞虱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差异高达1lO.56倍, 对杀螟松为48.90倍;褐飞虱种群对马拉硫磷、杀螟松的抗性分别相差11.61倍和6.11倍。3)褐飞虱种群对药剂的敏感度与当地用药水平呈负相关。4) 有机磷类不同品种杀虫剂对两种飞虱的毒力差异较大。毒力较高的久效磷的LD50值与毒力较低的马拉硫磷的LD50值相差数十倍。
    用于生物防治水稻纹拮病的抗细菌的筛选
    林壁润,伍尚忠,徐羡明,苗东华, A.M.ROSALES
    1992, 6(2): 77-82 . 
    摘要 ( )   PDF(292KB) ( )  
    分别从健康的水稻植株、感染纹枯病植株、根际土壤、秧田水和菌核上分离出能拮抗水稻纹枯病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的细菌菌株,大多数菌株在室内试验中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有的菌株在温室试验中起抑制病害和对植株有保护作用, 有的(1/49) 具有促进秧苗生长的作用。纹枯病的病斑相对长度与病害发生率密切相关(r2=0.33,P=0.01), 与抑菌圈大小(r2=0.3)和离体叶片病斑大小(r2=0.12) 无相关,植株干重与病斑相对长度和发病率均无显著相关(r2=0或0.1)。
    稻瘟病菌体细胞色素的变异性及其突变体
    沈瑛,朱培良,袁筱萍,Hei LEUNG
    1992, 6(2): 83-88 . 
    摘要 ( )   PDF(170KB) ( )  
    利用紫外光诱变,从来自菲律宾田间的一个具有广谱毒性的流行菌株PO6-6中获得一些浅黄色素突变株,并检测了它侵染水稻的频率;同时对利用浅黄色的表现型来研究体细胞变异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在所测试的13个浅黄色素突变株中,有6个能使水稻产生病斑,在品种CO39、IR50,IR36上能重新分离到浅黄色素突变株。由此表明,某些浅黄色的突变株具有侵染水稻的能力, 它们没有通常的黑色素合成。从一些浅黄色突变株引起的病斑上获得的单孢培养菌中,野生菌株(Wild type)色素的频率范围为10%~100%。由浅黄色突变株引起的病斑中也可重新获得白色的变异物。在室内培养试验中,出现色素变异的频率未超出l10^-3 ~10^-4 的范围。用一个浅黄色突变株和野生类型的分离菌株进行的相互接种中,从品种IR50的病斑上分离的单孢中,浅黄色菌株占绝对优势。在一次实验中, 由浅黄色素培养菌所引起的一个病斑中,同时获得了浅黄色和灰黑色的培养菌。这些结果表明,体细胞色素的变异也许表现在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
    研究简报
    籼粳杂种糯性基因的异常分离及其特征
    徐云碧,申宗坦
    1992, 6(2): 89-92 . 
    摘要 ( )   PDF(263KB) ( )  
    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水稻种子上的白叶枯病菌
    李清铣, 刘斯文, 高锦梁, 胡广淦, 朱华, 黄奔立
    1992, 6(2): 93-95 . 
    摘要 ( )   PDF(20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