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关系
    骆炳山,李德鸿,屈映兰,聂先舟,刘道宏
    1993, 7(1): 1-6 . 
    摘要 ( )   PDF(459KB) ( )  
    研究了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S育性转换的关系。发现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在育性转换的适宜温度中长日照处理明显比短日照处理高, 但在低温长日照下大为降低而在高温短日照下又可雏持高水平的乙烯释放, 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与花粉可育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不育条件下用乙烯代谢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氟酸(AVG)处理,可诱导花粉可育性的明显表达, 由此初步证明农垦58S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调节,井与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极为吻合;乙烯参与育性转换的调节,可能在花粉败育中起关键性作用。
    利用水稻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探讨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
    郑 柔,奚永安,林贻滋
    1993, 7(1): 7-10 . 
    摘要 ( )   PDF(223KB) ( )  
    采用6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3籼3粳)研究了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高于籼粳类型造成的差异;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的绿苗分化率与上述两种性状呈相反趋势,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直链淀粉的含量与愈伤组织诱导率、生长速率、绿苗分化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wx 基因不仅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而且还具有提 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降低绿苗分化率的多效作用。
    水稻广亲和性与恢复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崔 杰,杨振玉,高 勇
    1993, 7(1): 11-16 . 
    摘要 ( )   PDF(399KB) ( )  
    以秋光A和秋光B、萍改A和萍改B、IR36作测验种,对供试的32个品种的广亲和性及恢复性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并通过对培矮64和培C312的系谱分析,探索了广亲和性与恢复性的关系及广亲和基因和恢复基因的传递途径。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大体可分为广亲和恢复系,非广亲和恢复系及广亲和品种三大类;水稻的广亲和性与恢复性在本质是不同的,两种特性基因可以重组于一体。 本研究还初步筛进到一些新的广亲和品种、广亲和恢复系及一个强优势亚种间组台萍改A/DT713。
    水稻雪禾矮早矮秆基因定位研究初报
    林鸿宣,熊振民,闵绍楷, 吴明国, 俞桂林
    1993, 7(1): 17-20 . 
    摘要 ( )   PDF(204KB) ( )  
    研究了云南稻种矮源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sd-s (t)与20个已知矮秆基因以及与2个标记基因gh-1和st-t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d-s(t)与d-2d-3d-6d-7d-10d-11d-14d-17d-18hd-19d-27d-30d-35d-42d-47d-51d-52 等19个矮秆基因为非等位关系,而与d-1可能为复等位关系。建议将sd-s(t)命名为 d-1x。 该复等位基因系列的显隐关系为+>d-1x>d-1. 在第VI+IX连锁群上的d-1xgh-1的交换值为33%±5.6%,与st-2的交换值为23%±6.1% gh-1st-2的 的交换值为48%±4.7%,即d-1x位于gh-1st-2两个标记基因之间。
    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叶正襄,秦厚国,黄荣华,李华
    1993, 7(1): 21-24 . 
    摘要 ( )   PDF(262KB) ( )  
    笼罩接虫试验丧明,早稻穗期产量损失(Y )与每丛白背飞虱数量(x)的关系符台方程: Y=14.0835+10.9425X士28.95。 产量损失的主导原因是水稻受害后秕谷率增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每丛l12~16头。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茉莉酸甲酯对杂交水稻同化物运输的调节
    李娘辉,陈汝民, 潘瑞炽, 刘振声
    1993, 7(1): 25-29 . 
    摘要 ( )   PDF(285KB) ( )  
    在杂交水稻拔节期及灌浆初期施用不同旅度(10~30mg/kg )JA—Me溶液,结果表明 JA—Me能促进杂交水稻对 P和 N的吸收;加速剑叶中同化物向穗部运输;同时提高剑叶的光合速率以及提高谷粒产量等。
    高产早稻品种理想型性状的研究
    周清明,康春林,尹大德, 蒋佐昇,伏 军, 李 娟
    1993, 7(1): 30-36 . 
    摘要 ( )   PDF(510KB) ( )  
    在1989~1990年两年试验的基础上,对19个早籼和8个早粳高产品种的193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了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1)早籼高产品种共有谷草比、单株生物产量、成熟时绿叶剩存率、蜡熟期剑叶胞间CO2浓度等10个理想型性状,由这10个理想型性状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均在93.87%以上且χ2 测验效果好;2)早粳高产品种共有移栽时最大叶长、主茎倒二节间直径等7个理想型性状.由这7个理想型性状建立的回归方程其预测准确率均达97.47%以上,且χ2测验效果好; 3)有3个理想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高(>0.92))。其它理想型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为中等(0.50~0.76)。就几个特别重要的理想型性状对产量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学术讨论
    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思考
    游修龄
    1993, 7(1): 37-42 . 
    摘要 ( )   PDF(515KB) ( )  
    指出了稻作起源要开展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相互比较启发,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迄今为止稻作起源的多学科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 表现在稻作起源德单源和多源的分歧;野生稻和栽培稻关系的分歧;考古发掘还存在的地区空白及稻作传播方向的矛盾;稻作起源和民族学研究的不足,稻作本身籼梗怎样起源,如何分化的问题,水稻和陆稻二者先后关系的不同意见等。作者在对选些问题作出归纳的同时,也谈了自已的看法,希望有助于问韪的深入探讨。
    研究简讯
    广东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
    谭玉娟,张 扬,潘 英,刘雪贞,陈金德
    1993, 7(1): 42-42 . 
    摘要 ( )   PDF(55KB) ( )  
    实验技术
    水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技术
    杨 炜, 毕学知,黄大年, 肖翊华
    1993, 7(1): 43-47 . 
    摘要 ( )   PDF(674KB) ( )  
    在O'Farre11(1975)和Anderson(1978)等的基础上对双向电泳方法进行改进得到了一种适合于分析水稻种子胚、黄化芽、绿色幼苗及成熟叶片等不同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电泳方法。用这一方法对15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胚、黄化芽、二叶期绿色幼苗及雌雄蕊形成期成熟叶片的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均获得了清晰而稳定的图谱。以200 μg左右的蛋白质进行电泳,从上述组织可分辩出的蛋白质(多肽)点分别选捌550、500和350个。由此建议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遗传学、发育生理学以及品种资源鉴定时采用本方祛。
    研究简报
    育性调节剂FR1树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调节的初步研究
    黄群策, 向茂成,刘文海,李仕贵
    1993, 7(1): 48-50 . 
    摘要 ( )   PDF(220KB) ( )  
    杂交稻旗叶衰老过程中超氧自由基与超氧物岐化酶活性的变化
    吴荣生,焦德茂 ,李黄振,颜景秀,童红玉
    1993, 7(1): 51-54 . 
    摘要 ( )   PDF(283KB) ( )  
    丁草胺药肥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增产效果
    余柳青,张 雷,何圣岳,朱志高
    1993, 7(1): 55-57 . 
    摘要 ( )   PDF(172KB) ( )  
    研究简讯
    优质杂种稻优杂1号的研究和试种
    余昭楹,屠曾平,林秀珍,蔡惟娟
    1993, 7(1): 57-57 . 
    摘要 ( )   PDF(83KB) ( )  
    研究简报
    不同抗生品种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系
    高东明, 秦文胜,李爱民,陈红方
    1993, 7(1): 58-60 . 
    摘要 ( )   PDF(17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