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2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2-0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应用RFLP标记研究水稻的广亲和基因
    郑康乐,沈波,钱惠荣,王建林
    1992, 6(4): 145-150 . 
    摘要 ( )   PDF(470KB) ( )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和色素原基因C分析了三交群体(Pecos/南京11//秋光)中单株结实率的分离。结果表明第6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138、RG64 RG456以及色素原基因C与籼粳杂交亲和性有显著的连锁关系;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也与三交群体单株结实率显著相关,根据标记与性状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6染色体上该籼粳杂交亲和性座位的RFLP连锁图。此外。还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标记RG81和RG323在三交群体中两种基因型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再生力及其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刘永胜,周开达,曾日勇,罗文质
    1992, 6(4): 151-154 . 
    摘要 ( )   PDF(165KB) ( )  
    对水稻亚种间杂种再生力与头季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 出穗期和有效穗数对杂种再生力有极显著的直接作用,出穗期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粒数通过有效穗数间接影响杂种再生力,亚种间杂种的超亲晚熟和超亲优势普遍存在并呈极显著正相关。讨论了作为复合性状的再生力的遗侍基础的复杂性及其改良措施。
    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及遗传研究初报
    林世成章琦,阙更生,邢祖颐,王春莲,李道远,陈成彬
    1992, 6(4): 155-158 . 
    摘要 ( )   PDF(284KB) ( )  
    重复评价了48份普通野生稻对3个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和T1的抗性。6份材料抗所有3个菌系,其中1个材料RBB16的抗性是相对稳定和纯合的。遗传研究表明RBB16对菌系P1、HB84-17和T1的全生育期抗性分别受制于2和3对显性基因,它们与显性基因Xa-4非等位,是否为新基因尚待进一步测定。抗性转育表明RBB16的抗性遗传效应较强。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贾志宽,高如嵩,张嵩午,朱碧岩
    1992, 6(4): 159-164 . 
    摘要 ( )   PDF(384KB) ( )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水稻纹枯病预测和管理模型—SIMPMRS
    范坤成, 彭绍裘,邹汉玄,李碧文,康霄文,翦豪,向绪友
    1992, 6(4): 165-172 . 
    摘要 ( )   PDF(727KB) ( )  
    SIMPMRS是一个以水稻生长发育时序为主轴,纹枯病发生、流行及其所致产量损失预测为基础, 栽培管理、药剂控制为管理措施,净收益最大为管理目标的系统模拟模型。其结构由水稻生长发育子模型、病原菌核初侵染子模型、病害流行预测子模型、菌核形成子模型、产量损失估计子模型、防治效应子模型和最优管理决策子模型组成。具预报与管理双重功能,既可进行中长期预报与远程决策,又可进行短期预报和实时决策。经有效性检验及大面积生产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结构合理、逼真性强、应用方便,能有效地指导纹枯病大面积药剂防治和综合治理。
    稻田两种粮经型新复种方式
    王德仁,费槐林,金千瑜,应继峰,章秀福
    1992, 6(4): 173-176 . 
    摘要 ( )   PDF(171KB) ( )  
    通过1987~1990年稻田粮经型新复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了新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玉米-稻和绿肥+大麦/西瓜-稻分别比原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稻和西瓜-稻亩增粮食99.2和296.2 kg, 增收25.11元和49.93元, 提高光能利用事0.145%和0.596%。同时,分析了水、旱作茬口对晚稻的增产后效。
    水稻叶片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系统运转对光抑制的响应
    熊福生,宋平,王甫同,高煜珠
    1992, 6(4): 177-183 . 
    摘要 ( )   PDF(575KB) ( )  
    以水稻品种献改优为材料分析了大田及人工光抑制条件下水稻叶片光抑制表现及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系统(以下称谷-抗系统)运转状况。结果显示,在夏季典型晴田,午间水稻叶片光合作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午休”现象,阴天“午休”现象消失。表观量子效率分析表明“午休”现象与叶片光抑制有关,晴天水稻叶片谷-抗系统运转速率随日照强度增加而迅速加快,主要表现为谷胱甘肽总量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明显增加。而GSH/GSSG、抗坏血酸总量以及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相对稳定,表明谷-抗系统的运行速率主要受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限制。无CO2,空气、强光及过氧化氧酶抑制剂处理等试验结果证明谷-抗系统运行对于光合机构清除H2O2等有毒街质,减轻损伤具有积极意义。还就水稻叶片的光抑制,谷-抗系统的运行活性与水稻生产的可能联系进行了讨论。
    研究简报
    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谷粒灌浆及贮藏特性的差异
    唐绍清,钱前,吕子同,宋 宪,林建荣
    1992, 6(4): 184-186 . 
    摘要 ( )   PDF(206KB) ( )  
    籼型杂交水稻稻米蒸煮品质,碾米品质及营养品质的细胞质遗传效应
    易小平,陈芳远
    1992, 6(4): 187-189 . 
    摘要 ( )   PDF(19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