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5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章显光, 龚国祥, 黄永楷
    1995, 9(4): 193-198 . 
    摘要 ( )   PDF(370KB) ( )  
    以4个晚粳品种为材料,采用双亲本回交设计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基因效应作了分析。参试的晚粳品种对两个菌系KS-6-6和浙173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为极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加性变异和显性变异并存,但以加性遗传变异为主,表现具有较高的广义、狭义遗传率。菌系Ⅱ与Ⅳ的病级间的关联性表明,晚粳品种嘉23对白叶枯病两菌系的抗性属同一多基因系控制的不完全隐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从有效因子数目估值来看,本研究参试材料至少有一对隐性抗病基因在起作用。
    籼型杂交晚稻农艺性状及综合性状的分析
    吴吉祥, 朱军, 郑寨生, 刘新华, 于海富, 陈晓阳
    1995, 9(4): 199-204 . 
    摘要 ( )   PDF(236KB) ( )  
    以1991 年和1992 年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的中稻迟熟组的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提出的方法分析产量、生育期、米质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以及单一性状和综合性状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年份×地点的互作,一些性状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地点互作和基因型×年份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和综合性状的组合间比较表明,广优4号、汕优63、Ⅱ优62-16、W6154/特三矮和汕A/CDR22五个组合的产量较高。汕优63、W6154/特三矮和马协优63三个组合的综合性状的表现较好。对不同地区选育的品种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了线性比较。此外还分析了各组合产量和综合性状对环境指数的反应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双层源库关系的研究
    赵强基, 郑建初, 赵剑宏, 刘华周, 袁从祎
    1995, 9(4): 205-210 . 
    摘要 ( )   PDF(377KB) ( )  
    为研究光合生产与矿质营养的双层源库关系,设计了窄密沟与平作两种土壤环境,无N、150 kg N/hm2、225 kg N/hm2三个N肥水平的处理,研究了光合生产、矿质营养和两者的双层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根系发育与分布在双层源库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土壤水分环境改善可同步促进根系发育和下伸、土壤N矿化和植株N吸收。植株吸收N能力的增强,使施N吸收效率提高;但要提高施用N的产量效率,还需提高吸收N的利用效率。为此,改善地上部群体配置,对光合生产与矿质营养的双层源库关系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稻田土壤水分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张薇, 司徒淞
    1995, 9(4): 211-216 . 
    摘要 ( )   PDF(388KB) ( )  
    1992年进行了在水稻分蘖后期采用不同灌溉排水技术措施的试验,以研究其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艺措施相同情况下,充分利用雨水蓄水灌深水,可以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具有较好的生理效应。无论早、晚稻,降雨有效利用量均有所提高,从而获得节水增产之效。
    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周勇, 文铁桥, 宋国清, 范崇春, 居超明, 徐国成
    1995, 9(4): 217-222 . 
    摘要 ( )   PDF(401KB) ( )  
    以原丰早为材料进行了在不同时期施用植酸与氯离子的试验。在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叶面喷施植酸,能抑制水解酶类的活性,减弱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反应,提高淀粉合成酶的活性,有利于淀粉合成,改善稻米品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50、100 mg/kg 两种浓度的植酸,碎米率的平均值比对照低2. 8~23. 1个百分点,整精米率上升5~7个百分点;垩白等级、垩白率降低,乳白米粒减少,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对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亦有影响。氯离子作为淀粉酶的激活剂,喷施后能抑制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对稻米品质呈逆向效应。
    6-BA对低温下水稻幼苗细胞膜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
    王三根, 梁颖
    1995, 9(4): 223-229 . 
    摘要 ( )   PDF(288KB) ( )  
    在低温胁迫(3℃, 48 h))前后用6-苄基腺嘌呤(6-BA)(44 μmol/L)处理水稻幼苗,可增强水稻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也提高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和叶绿素含量,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变化。在黑暗中处理效果优于在光照条件下的处理。亚细胞组分测定表明,SOD活性对低温敏感的顺序是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质,6-BA对低温下叶绿体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1 mmol/L )、苯甲酸钠(SB)(5 mmol/L)和二苯胺(DPA)(5 mmol/L)与6-BA配合,比单独施用对膜系统保护作用的效果更佳。
    水稻肥料试验误差差数经验分布及在产量比较中的应用
    吴良欢, 吴平, 方萍, 陶勤南
    1995, 9(4): 230-234 . 
    摘要 ( )   PDF(252KB) ( )  
    利用按统一试验方案布置于中国15个省84个水稻肥料试验点共2352个小区产量资料,借助于计算机对水稻肥料试验产量离均差差数分布(简称Dd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Dd分布与正态分布有显著差异,为对称高狭峰分布,Dd累积分布呈指数分布,其累积概率分布函数F(x)的计算式为:F(X) =Pr (Dd≤X) = 1-0. 5 × 10-0.0020987X (Dd≥0).。Dd分布可用于多点无重复试验中处理间产量比较。
    研究简报
    根据品种感病性预测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
    高东明, 秦文胜, 龚林根, 秦维勤
    1995, 9(4): 235-238 . 
    摘要 ( )   PDF(133KB) ( )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刘光杰, 赵伟春
    1995, 9(4): 239-241 . 
    摘要 ( )   PDF(113KB) ( )  
    水稻颖壳硅石的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陈报章, 王象坤
    1995, 9(4): 242-244 . 
    摘要 ( )   PDF(265KB) ( )  
    水稻耐光氧化和耐阴特性的鉴定及其生理基础
    焦德茂, 高亮之, 金之庆, 季本华, 严建民
    1995, 9(4): 245-248 . 
    摘要 ( )   PDF(152KB) ( )  
    突变体Fan5苗色低温敏感性状的遗传分析
    董彦君, 董文其, 张小明, 石守鋆, 张宏德
    1995, 9(4): 249-250 . 
    摘要 ( )   PDF(84KB) ( )  
    非环境敏感型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的化学调控初报
    徐仁胜
    1995, 9(4): 251-252 . 
    摘要 ( )   PDF(8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