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继杰, 胡志华, 张均华, 曹小闯, 金千瑜, 章志远, 朱练峰. 根际饱和溶解氧对水稻分蘖期光合及生长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437-446. |
[2] |
朱裕敬, 桂金鑫, 龚成云, 罗新阳, 石居斌, 张海清, 贺记外.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3): 266-276. |
[3] |
吴先美, 李三峰, 胡萍, 何瑞, 焦然, 毛一剑, 鲁草林, 胡娟, 林晗, 吴荣梁, 朱旭东, 饶玉春, 王跃星. 水稻分蘖调控基因HTD3的克隆与功能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35-542. |
[4] |
武云霞, 郭长春, 孙永健, 刘芳艳, 杨志远, 孙园园, 王明田, 马均. 水氮互作下直播稻结实期冠层小气候与米质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3): 269-278. |
[5] |
周婵婵, 黄元财, 贾宝艳, 王岩, 李瑞峰, 王术, 冯跃, Fugen Dou.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4): 357-367. |
[6] |
陈宗祥, 冯志明, 王龙平, 冯凡, 张亚芳, 马玉银, 潘学彪, 左示敏. 水稻分蘖角基因TAC1的育种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6): 590-598. |
[7] |
苏晓妹, 方宇星, 刘钰龙, 刘峰, 张所兵, 张云辉, 鲍依群.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5): 479-486. |
[8] |
张海波, 曾冬冬, 金晓丽, 郑希, 石春海. 水稻少蘖直立穗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4): 350-356. |
[9] |
胡运高, 杨国涛, 郭连安, 钦鹏, 陈永军, 李仕贵.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bf37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4): 357-362. |
[10] |
王秀梅, 梁越洋, 李玲, 贡常委, 王海鹏, 黄晓西, 李双成, 邓其明, 朱军, 郑爱萍, 李平, 王世全. OsMAX1a, OsMAX1e通过参与独角金内酯的合成调控水稻分蘖[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3): 223-231. |
[11] |
陈宗祥1 ,左示敏1,* ,张亚芳1 ,陈红旗4 ,冯明辉1 ,姜伟1 ,冯凡1 ,马玉银3 ,华鹤良2 ,李国生2 ,潘学彪1,*. 抗纹枯病基因qSB-9TQ和分蘖角基因TAC1TQ在抗病育种中的互作效应及育种价值[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5): 479-486. |
[12] |
张艳梅,邹德堂*. 东北粳稻分蘖期耐冷性鉴定及SSR标记关联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4): 423-430. |
[13] |
强承魁1,2,# ,于玲雅3,#,杜予州1,*,秦越华2,赵虎2,胡长效2. 快速冷耐受对水稻二化螟滞育幼虫的生理效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2): 251-254. |
[14] |
吕艳东1,2,郑桂萍2,郭晓红2,殷大伟1,马殿荣1,徐正进1,陈温福1,*. 土壤水势下限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5): 515-522. |
[15] |
姜华, 赵江红, 郭龙彪, 姜亮, 薛大伟, 曾大力, 钱前, 孙国昌,. 水稻高节位分蘖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57-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