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广杰, 叶昌, 朱均林, 陶怡, 肖德顺, 徐亚楠,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淹水胁迫下水稻种子和胚芽葡萄糖供应差异与胚芽存活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2): 172-184. |
[2] |
吴子牛, 何丽梅, 熊莹, 陈凯瑞, 杨志远, 孙永健, 吕旭, 马均. 氮素穗肥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影响及其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48-56. |
[3] |
姚姝, 张亚东, 路凯, 王才林. 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227-236. |
[4] |
姚姝, 张亚东,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Wxmp基因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17-227. |
[5] |
苏达, 吴良泉, SørenKRasmussen, 周庐建, 程方民. 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 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95-107. |
[6] |
张庆, 王娟, 景立权, 杨连新, 王云霞. 叶面施用不同形态锌化合物对稻米锌浓度及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6): 610-618. |
[7] |
朱立楠, 刘海英, 孙璐璐, 孙涛, 郭雪冬, 朱方旭, 张忠臣, 金正勋. 水稻灌浆过程中胚乳异淀粉酶基因家族表达特性及其与淀粉含量间关系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5): 528-534. |
[8] |
苏达, 王复标, 雷炳婷, 王珏, 潘刚, 程方民. 外源磷处理对水稻籽粒植酸含量及相关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2): 159-166. |
[9] |
曲莹,金正勋*,刘海英,徐振华,朱立楠,郑冠龙,朱方旭,张忠臣. 粳稻杂种后代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及同工型基因表达特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1): 23-31. |
[10] |
马殿荣*,孔德秀,刘晓亮,高齐,丁国华,赵明辉,唐亮,徐正进,陈温福*.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动态及其与籽粒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1): 97-102. |
[11] |
张卫星#,孙成效#,闵捷,段彬伍,朱智伟*. 水稻生育中后期使用外源植酸对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6): 603-609. |
[12] |
李茂柏,. 王慧,.张建明.李丁鲁.杨润清.周宇琼.朴钟泽,. 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75-480 . |
[13] |
王 慧李茂柏, 张建明,石英尧,李丁鲁,朴钟泽.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及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15-215~218 . |
[14] |
李钱峰 张桂云,于恒秀,辛世文,顾铭洪,刘巧泉,. 水稻异淀粉酶基因ISA1及其启动子的表达特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12-12~18 . |
[15] |
张玲,谢崇华,李伟,杨国涛. 氮钾对杂交水稻B优827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51-5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