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1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实验技术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共显性分子标记的建立
    王忠华, Redus MARC, 贾育林
    2005, 19(6): 483-488 . 
    摘要 ( )   PDF(535KB) ( )  
    根据抗病基因Pi-ta和感病等位基因pi-ta在DNA序列上的单核苷酸长度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length polymorphisms,简称SNLP)设计了3个特异性引物YL155、YL183和YL200,并分别用蓝色和绿色染料将YL155和YL183进行标记,而YL200不标记。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加入这3对引物,并应用ABI自动分析仪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抗病基因Pi-ta纯合的样品获得一个峰值为181 bp的图谱,感病等位基因pi-ta纯合的样品获得一个峰值为183 bp的图谱,而抗病基因Pi-ta处于杂合状态的样品出现两个峰。由此建立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共显性分子标记。以杂交组合Katy/RU9101001的12个F2单株和1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利用已建立的显性分子标记和稻瘟病菌人工接种试验对共显性标记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三者的实验结果完全吻合,因此该共显性标记可应用于水稻抗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dsRNA干涉方法研究水稻WRKY转录因子的抗病性
    邬亚文,谢科,李靖,于永红,胡国成,傅亚萍,斯华敏,窦彩虹
    2005, 19(6): 489-494 . 
    摘要 ( )   PDF(581KB) ( )  
    为了研究植物WRKY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在水稻上的功能,构建了包含WRKY保守结构域的dsRNA发夹结构干涉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野生型水稻中花11,得到9个有干涉表型的株系。PCR和Southern结果表明dsRNA已整合入中花11的基因组中,且多数为单拷贝。结合T-DNA插入的WRKY突变体植株T456,研究了其中的3个干涉苗和T456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发现3个干涉苗对这两种水稻主要病害的抗性均明显强于T456和中花11,且T456比中花11略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明dsRNA干涉是成功的,它可能干涉或抑制了某些OsWRKY家族中负向调控抗病基因的成员。
    水稻Wx复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单片段代换系的建立
    曾瑞珍,张泽民,何风华,席章营,Akshay TALUKDAR,施军琼,秦利军,黄朝锋,张桂权
    2005, 19(6): 495-500 . 
    摘要 ( )   PDF(438KB) ( )  
    利用微卫星标记“484/485”和“484/W2R”结合AccⅠ酶切对278份来自国内外水稻品种(系)进行了Wx座位复等位基因分析,共检测到15种等位基因,其中(CT)12-G、(CT)15-G、(CT)16-G、(CT)17-G、(CT)18-G、(CT)21-G为新发现的等位基因。以含不同Wx等位基因的20个品种(系)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72个以Wx等位基因为 (CT)11-G 的“华粳籼74”为受体的Wx复等位基因单片段代换系。这些单片段代换系共包含12种Wx等位基因,其代换片段长度最短为2.2 cM,最长为77.3 cM,平均为17.4 cM。
    水稻柠檬酸合酶编码基因的初步研究
    张珊珊,明凤,路群,郭滨,沈大棱,
    2005, 19(6): 501-505 . 
    摘要 ( )   PDF(445KB) ( )  
    以粳稻cDNA为模板,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获得编码水稻柠檬酸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470 bp,ORF区含475个氨基酸,推定蛋白序列与红葡萄、烟草、甜菜、拟南芥和柑橘等物种都有较高的同源性(>70%),氨基末端含一线粒体靶信号。Southern分析表明此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具有多个拷贝数。经0.4 mmol/L IPTG诱导,根据Western印迹分析获得预测的蛋白大小为59 kD。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李广贤,屠国庆, 张克勤, 姚方印,庄杰云,
    2005, 19(6): 506-510 . 
    摘要 ( )   PDF(487KB) ( )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的Rf3具有较大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0和第11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1表现出微效作用。研究还表明,在主效基因Rf4存在时,其他3个基因仍具有提高结实率的作用,但在Rf3和Rf4同时存在时,qRf10和qRf11的效应不明显。
    水稻显性小粒基因Mi3(t)的遗传定位
    刘明伟 ,刘勇,王世全,邓其明,李平
    2005, 19(6): 511-515 . 
    摘要 ( )   PDF(426KB) ( )  
    对一份水稻小粒材料Y34进行了遗传研究及基因定位。Y34与长粒型水稻蜀恢881和蜀恢527的杂交F1表现为小粒,表明小粒性状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群体小粒性状遗传分离规律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小粒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蜀恢881/Y34 F2群体和微卫星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RM6283和RM282两个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5.1 cM,并将该基因初步命名为Mi3(t)。
    富含抗性淀粉水稻突变体的淀粉特性
    杨朝柱, 李春寿,舒小丽,张志转,张磊,赵海军 ,马传喜,吴殿星,
    2005, 19(6): 516-520 . 
    摘要 ( )   PDF(450KB) ( )  
    从杂交水稻优异恢复系R7954诱变筛选了1个富含抗性淀粉的突变体RS111。该突变体热米饭中抗性淀粉的含量高达7.0%,是其野生型的2.4倍。突变体的淀粉颗粒形态、DSC和多晶衍射的曲线和参数与野生型明显不同,表现为淀粉颗粒大小较为一致,圆形和卵形淀粉颗粒所占比率较高,溶晶起始温度(TO)、最高温度(TP)、回落温度(TC)、焓变(ΔHGEL)及结晶度更低。突变体的表观直链淀粉、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显著提高。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汤述翥,孙叶,张宏根,顾燕娟,陆驹飞,田舜,余波,顾铭洪
    2005, 19(6): 521-526 . 
    摘要 ( )   PDF(517KB) ( )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朴钟泽, 韩龙植,高熙宗,张建明,陆家安,李培德
    2005, 19(6): 527-532 . 
    摘要 ( )   PDF(550KB) ( )  
    选用不同类型的9个水稻品种,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在施氮和未施氮水平下对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干物质量和氮素利用生理效率,在两种氮素水平下亲本的加性效应均对F1起主导作用,而收获期氮素利用生理效率在施氮条件下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加性效应,而未施氮条件下主要来自于非加性效应;产量的遗传变异在施氮条件下来自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而未施氮条件下主要来自基因加性效应。特殊配合力优良的组合,其亲本自身表现不一定优良,与一般配合力也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表明氮高效育种中利用亲本值和一般配合力很难正确预测杂种优势;另外,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利用生理效率的遗传特性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变化较大。
    稻种资源苗期氮素营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程建峰,戴廷波,曹卫星,姜东
    2005, 19(6): 533-538 . 
    摘要 ( )   PDF(634KB) ( )  
    采用变异数和频数分析,对88份稻种资源进行了苗期氮素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响应度(NUER)的基因型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1)不同稻种资源苗期的NUE、NAE和NUER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受氮素水平的影响。低氮、中氮和高氮间的NUE存在极显著差异,并随氮素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低、中氮间的NAE的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地小于高氮;(低氮NUE-高氮NUE )/ 高氮NUE的NUER极显著高于(低氮NUE -中氮NUE)/ 中氮NUE、(中氮NUE -高氮NUE)/ 高氮NUE的NUER,且后两者间未达显著差异。 2)不同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变异系数存在极大的差别(达20%以上),大小顺序为NUER>NAE>NUE,即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基因型差异大小是NUER>NAE>NUE。 3)不同稻种资源苗期NUE、NAE和NUER的基因型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拟合度最好的是NUE,其次为NAE,NUER最差。
    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亚洁,林强森,孙斌,刁广华,杨建昌
    2005, 19(6): 539-544 . 
    摘要 ( )   PDF(593KB) ( )  
    以武香粳99-8(水稻)和中旱3号(陆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生育后期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与水种稻(对照)相比,中旱3号覆膜旱种时产量显著低于对照,武香粳99-8覆膜旱种时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裸地旱种产量均为最低。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抽穗期植株的含N率较低,抽穗至成熟期植株含N率下降速率为水种>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抽穗和成熟期植株吸N量大小为水种>覆膜旱种>裸地旱种。旱种稻成熟期茎鞘中的N素分配显著高于对照,籽粒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间叶片有所不同。抽穗期旱种稻的N素物质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覆膜旱种N素物质生产效率最低。旱种稻N素籽粒生产效率(中旱3号覆膜旱种除外)和N素收获指数较对照增加,大小为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水种。与武香粳99-8相比,中旱3号抽穗后植株含N率下降快,植株N素积累量较小,叶片和籽粒中N素分配比例高,茎鞘低;N素物质生产效率(成熟期)、N素籽粒生产效率和N素收获指数高,产量低。
    灌浆结实期弱光对水稻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李天,大杉 立,山岸 徹, 佐佐木治人
    2005, 19(6): 545-550 . 
    摘要 ( )   PDF(575KB) ( )  
    选用IR72(籼稻)和日本晴(粳稻)为材料,在开花后进行遮光处理,对弱光条件下籽粒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弱光条件下,两品种籽粒的淀粉含量减少,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蔗糖含量降低,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较小,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减弱,可溶性淀粉分支酶Q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分支酶活性增强,淀粉去分支酶活性因品种而异,IR72表现为减弱,日本晴则为增强。相关分析表明,遮光下蔗糖输入量的减少量和淀粉合成量的下降量呈显著正相关;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支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分析指出,遮光下淀粉合成酶活性的降低与淀粉合成量的下降有关,淀粉分支酶活性的升高是直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比率减少的重要原因。
    小麦对直播稻田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分离鉴定
    董立尧,王鸣华,武淑文,沈晋良
    2005, 19(6): 551-555 . 
    摘要 ( )   PDF(490KB) ( )  
    研究了小麦茎根水提取液对直播稻田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并分离鉴定了化感物质。结果表明:扬麦158和扬麦10号不同生育期的水提取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幼苗生长无抑制作用;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利用室内生测及GCMS分析鉴定抑制千金子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为有机酸,对千金子种子萌发的抑制率达94.90%,有机酸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及肉豆蔻酸。
    综述与专论
    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丰,张国平,白朴
    2005, 19(6): 556-560 . 
    摘要 ( )   PDF(602KB) ( )  
    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源、库、流三者的强弱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当前对于水稻源库关系的评价方法虽然很多,却缺乏完善且统一的标准。从水稻源库内容及其衡量标准,水稻源、库、流的互作效应及其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以及我国水稻源库关系评价方法及品种源库类型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水稻源库关系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技术
    一种可用于PCR分析的水稻DNA简易提取法
    陈文岳,包劲松,周祥胜,舒庆尧,
    2005, 19(6): 561-563 . 
    摘要 ( )   PDF(320KB) ( )  
    以水稻黄化苗为材料,用NaOH溶液抽提DNA,对其用于基于PCR技术的DNA标记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用0.5 mol/L NaOH对黄化苗进行直接处理,并用等量1 mol/L Tris-HCl进行稀释、中和,离心所得的上清液即可直接用于各种PCR扩增和随后的DNA标记鉴别,包括转基因PCR片段检测、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琼脂糖电泳法或毛细管电泳法),用这种方法提取的DNA可以在短期内保存,在PCR分析中其效果与用常规CTAB法提取的DNA相当。
    研究简报
    基于计算机色度学原理的直链淀粉检测系统开发
    常国华,侯彩云,尚艳芬,崔改泵,周小丰
    2005, 19(6): 564-566 . 
    摘要 ( )   PDF(294KB) ( )  
    基于所提出的CCMA直链淀粉检测方法,利用Microsoft C++工具,开发了一套直链淀粉含量检测系统,它可以完成稻谷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并可根据稻谷种类和所执行的标准自动输出样品所属的等级,具有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与现行国标规定的方法相比,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实现了图像处理技术在谷物二次性质量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满足了流通领域中直链淀粉检测的需要。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技术效果
    李金峰,许春林,初江,吕艳东,李宏宇
    2005, 19(6): 567-569 . 
    摘要 ( )   PDF(296KB) ( )  
    研究了水稻田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即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润田后插秧为技术主体的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的效果。结果显示该技术可以降低稻田土壤的容重,提高稻田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由于实施了集中施肥,苗带土壤耕层速效氮、磷、钾含量也得到提高。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促使水稻根系生长发育良好,从而使地上部表现出生长优势,提高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最明显和普遍。
    松嫩平原盐碱土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邵玺文,张瑞珍,童淑媛,杜震宇,杨沫,孙长占,
    2005, 19(6): 570-572 . 
    摘要 ( )   PDF(273KB) ( )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盐碱胁迫对吉8945和吉农大10的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盐碱胁迫处理下,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低,之后逐渐增加,到抽穗期达最大值,然后又开始下降,2个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另外,不同处理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始终大于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范围。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及评价
    陈建明,俞晓平,程家安,吕仲贤,郑许松, 徐红星
    2005, 19(6): 573-576 . 
    摘要 ( )   PDF(428KB) ( )  
    采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测定了1999 ~2002年国家和浙江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769个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在769个品种中筛选出抗级为0~5级的品种93个,其中长持抗期(LD)、中持抗期(MD)和短持抗期(SD)级的品种分别有3、13、77个。同时对1999~2000年和部分2001年苗期抗级为0~5级的47个水稻品种进行成株期持抗期鉴定,发现苗期与成株期LD、MD、SD相一致的品种分别有3、3、15个;苗期为SD、成株期为MD的品种有3个,成株期无持抗期的品种有21个;苗期为MD、成株期为SD的品种有3个。试验进一步表明,利用水稻苗期和成株期的受害级别(5级)和持抗期长短(MD~LD)来评价耐褐飞虱水稻品种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初探
    姜卫华,韩召军,郝鸣丽
    2005, 19(6): 577-579 . 
    摘要 ( )   PDF(337KB) ( )  
    采用点滴测定法,于2001~2004年对江、浙、皖3省12个县市的二化螟进行了氟虫腈的抗性调查。江苏及安徽等地二化螟对氟虫腈仍处于敏感状态,但江苏无锡和浙江慈溪二化螟的敏感性明显下降(抗性倍数RR分别为3.1和3.6倍),浙江苍南二化螟已出现中等水平的抗性(RR为21.2倍)。由此认为,二化螟目前仍处于对氟虫腈抗性发展的早期阶段。解毒酶抑制剂的活体增效实验发现,TPP、DEM能明显提高氟虫腈对抗性二化螟的毒力(增效比SR分别为1.8和1.6),但PBO在敏感性和抗性二化螟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显著(SR为1.1~1.2)。表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与二化螟对氟虫腈抗性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不同杀虫剂的比较毒力测定表明,三唑磷和敌百虫由于产生了抗性,对二化螟的毒力很低,乙酰甲胺磷本身对二化螟的毒力也不高,已很难再用来防治抗性二化螟。但哒嗪硫磷、二嗪磷、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二化螟的毒力较高,而且尚没有明显的抗性产生,在二化螟抗性治理中,可以用作氟虫腈的轮换防治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