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奇欣, 赖凤香, 何佳春, 魏琪, 王渭霞, 万品俊, 傅强. 不同抗感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81-90. |
[2] |
程玲, 黄福钢, 邱一埔, 王心怡, 舒宛, 邱永福, 李发活. 籼稻材料570011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分析及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244-252. |
[3] |
罗举, 杨素文, 贝文勇, 余军伟, 唐健, 刘淑华.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329-336. |
[4] |
何佳春, 何雨婷, 万品俊, 魏琪, 赖凤香, 陈祥盛, 傅强. 温度对褐飞虱天敌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318-326. |
[5] |
罗举, 唐健, 王爱英, 杨保军, 刘淑华. 基于重组酶介导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的褐飞虱快速鉴定方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1): 96-104. |
[6] |
韦雪露, 卢柏亦, 黄福钢, 李发活, 刘芳, 邱永福. 白背飞虱取食后水稻幼苗内源激素变化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 200-206. |
[7] |
马银花, 李萍芳, 董文静, 易松望, 杨芳, 杜波, 金晨钟. 水稻抗性蛋白OsRRK1抗褐飞虱机理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6): 512-519. |
[8] |
潘磊, 王利华, 朱凤, 韩阳春, 王培, 方继朝. 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特性和功能[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1): 37-45. |
[9] |
朱永生, 白建林, 谢鸿光, 吴方喜, 罗曦, 姜身飞, 何炜, 陈丽萍, 蔡秋华, 谢华安, 张建福.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5): 421-428. |
[10] |
何佳春, 李波, 谢茂成, 赖凤香, 胡国文, 傅强. 新烟碱类及其他稻田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药效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5): 467-478. |
[11] |
降好宇, 曾盖, 郝明, 黄湘桂, 肖应辉. 广谱抗稻瘟病种质75-1-127的褐飞虱抗性基因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3): 227-234. |
[12] |
农保选, 秦碧霞, 夏秀忠, 杨行海, 张宗琼, 曾宇, 邓国富, 蔡健和, 李战彪, 刘丕庆, 李丹婷.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主效QTL的精细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135-143. |
[13] |
张珏锋, 李芳, 钟海英, 陈建明. 制霉菌素对褐飞虱若虫解毒酶、尿酸酶含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186-190. |
[14] |
李再园, 许博, 王福莲, 田小海, 马跃坤, 钟裕俊, 程世阳.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5): 501-508. |
[15] |
朱欢欢, 陈洋, 万品俊, 王渭霞, 赖凤香, 傅强. 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品种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6): 643-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