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明亮, 曾细华, 沈雨民, 罗世友, 胡兰香, 熊文涛, 熊焕金, 吴小燕, 肖叶青.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386-396. |
[2] |
吕宙, 易秉怀, 陈平平, 周文新, 唐文帮, 易镇邪.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小粒型杂交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422-436. |
[3] |
刘慧敏, 周杰强, 胡远艺, 田妍, 雷斌, 李建武, 魏中伟, 唐文帮.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126的高产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2): 160-171. |
[4] |
杨奇欣, 赖凤香, 何佳春, 魏琪, 王渭霞, 万品俊, 傅强. 不同抗感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81-90. |
[5] |
邹宇傲, 吴启侠, 周乾顺, 朱建强, 晏军. 孕穗期杂交中稻对淹涝胁迫的响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6): 642-656. |
[6] |
肖乐铨, 李雷, 戴伟民, 强胜, 宋小玲. 转cry2A*/bar基因水稻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苗期生长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4): 347-358. |
[7] |
程玲, 黄福钢, 邱一埔, 王心怡, 舒宛, 邱永福, 李发活. 籼稻材料570011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分析及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244-252. |
[8] |
罗举, 杨素文, 贝文勇, 余军伟, 唐健, 刘淑华.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329-336. |
[9] |
袁洋, 敖和军, 周仲华, 应杰政, 张健, 倪深. 水稻杂种偏分离位点SegD8的精细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1): 37-44. |
[10] |
曾波, 龚俊义, 张芳. 我国优质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 439-446. |
[11] |
张宇杰, 王志强, 马鹏,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麦秆还田下水氮耦合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4): 388-398. |
[12] |
何佳春, 何雨婷, 万品俊, 魏琪, 赖凤香, 陈祥盛, 傅强. 温度对褐飞虱天敌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318-326. |
[13] |
罗举, 唐健, 王爱英, 杨保军, 刘淑华. 基于重组酶介导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的褐飞虱快速鉴定方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1): 96-104. |
[14] |
唐文帮, 李凡, 张桂莲, 邓化冰, 王峰, 明兴权. 水稻高收获指数不育系选育实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19-528. |
[15] |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籼粳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减氮增产的效应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5): 495-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