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普通野生稻资源SB1对三化螟、褐稻虱的抗性研究 |
谭玉娟;张 扬;潘 英;黄炳超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510640 |
|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to Yellow Stem Borer and Brown Planthopper in a Common Wild Rice SB1 |
Tan Yujuan; Zhang Yang; Pan Ying; Huang Bingchao |
引用本文: |
谭玉娟,张 扬,潘 英等. 一个普通野生稻资源SB1对三化螟、褐稻虱的抗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4): 246-246 .
|
|
|
|
Tan Yujuan,Zhang Yang,Pan Ying et al.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to Yellow Stem Borer and Brown Planthopper in a Common Wild Rice SB1[J]. , 1993, 7(4): 246-246 .
|
[1] |
裴庆利,王春连,刘丕庆,王坚,赵开军,.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19-129 . |
[2] |
潘建红,陈峰,何佳春,赖风香,傅强.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86-90 . |
[3] |
郑加兴,马增凤,宋建东,刘驰,李永桃,黄大辉,韦绍丽,张月雄, 密克,黄金艳, 陈淼,蒙姣荣 ,李容柏,陈保善,. 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QTL的鉴定与分子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52-58 . |
[4] |
李小湘, 刘勇,段永红,王淑红,詹庆才,孙桂华,高立志,. 利用SSR分析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交配系统[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01-607 . |
[5] |
何月平, 陈利, 陈建明, 陈列忠, 张珏锋.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35-640 . |
[6] |
盛仙俏,张发成,徐红星,郑许松,陈桂华,吕仲贤,.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35-538 . |
[7] |
侯丽媛于萍,徐群 , 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王彩红,万国彭锁堂魏兴华, . 两个水稻抗褐飞虱隐性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67-371 . |
[8] |
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傅强,吕仲贤,.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43-446 . |
[9] |
梁云涛,王春连,赖凤香,刘丕庆,王坚,傅强,赵开军,.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的STS标记开发及有效性验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44-250 . |
[10] |
罗举,傅强,陆志坚,吴彩谦, 李一波,段德康,刘玉坤,张志涛.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315-319 . |
[11] |
孙启花,刘向东. 褐飞虱危害在水稻植株光谱反射率上的表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203-209 . |
[12] |
赵杏娟,刘向东,李金泉,卢永根. 以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构建[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210-214 . |
[13] |
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韦锦捷,沈晋良,孔健,曹明章,周威君,罗才宏. 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73-80 . |
[14] |
夏志辉,韩 飞,高利芬,袁潜华,翟文学,刘 迪,罗越华,. 利用功能标记鉴定普通野生稻中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53-656 . |
[15] |
孙佳音,傅 强,赖凤香,王渭霞. 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类酵母共生菌形态和数量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546-550 . |
[16] |
韦燕萍黄大辉陈英之 刘 驰,杨 朗罗雪梅,马增凤张月雄,. 广西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材料的鉴定与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33-436 . |
[17] |
陈 峰傅 强罗 举,赖凤香,桂连友,.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01-201~206 . |
[18] |
王彦华,陈进,沈晋良,高聪芬,黄悦,张久双,李文红,周威君.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19-526 . |
[19] |
高方远,陆贤军,何树林,陈晓娟,卢代华,孙淑霞,李治华,刘光春,张义正,任光俊.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恢复系选育及特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353-358 . |
[20] |
王彦华,李永平,陈进,沈晋良,李文红,高聪芬,庄永林,戴德江,周威君,梁桂梅,邵振润. 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421-426 . |
[21] |
练子贤,魏常敏,卢永根,赵杏娟 ,傅雪琳 ,李金泉,杨秉耀 ,刘向东,.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1胚囊育性及发育特点[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266-272 . |
[22] |
李文红,高聪芬, 王彦华,庄永林,戴德江,沈晋良,.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97-202 . |
[23] |
邓化冰, 邓启云,陈立云 ,杨益善, 熊跃东 ,孔凡娜,王斌,袁隆平. 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增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育种效果[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05-611 . |
[24] |
王一平,魏兴华,袁筱萍,余汉勇,徐群,汤圣祥. 海南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573-578 . |
[25] |
张珏锋,吴鸿,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一株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51-554 . |
[26] |
程桂平,冯九焕,梁国华,刘向东,李金泉,.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2F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5): 553-556 . |
[27] |
李小湘,詹庆才,魏兴华,段永红,陈祖武,刘勇. 湖南江永普通野生稻原位和异位保存种质的SSR多样性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4): 361-366 . |
[28] |
李亚莉,杨晓曦,赵丰萍, 许明辉,.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群体籼粳分化的SSR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37-140 . |
[29] |
王琳, 戴陆园,吴丽华,杨庆文, 徐福荣, 余腾琼,汤翠凤. 云南三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群的调查及比较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47-52 . |
[30] |
罗举,张孝羲,翟保平,郭玉人. 上海地区四个水稻品种抗虫特性与螟害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97-101 . |
[31] |
黄凤宽,韦素美,梁广文 ,黄所生,蒋显斌,罗善昱,李青. 水稻品种RP1976-18-6-4-2对褐飞虱和稻瘿蚊的抗性评价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113-115 . |
[32] |
陈建明,俞晓平,程家安,吕仲贤,郑许松, 徐红星.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及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73-576 . |
[33] |
赵颖,黄凤宽,童晓立. 稻株中抗原次生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5): 479-482 . |
[34] |
杨庆文,陈成斌,张万霞,时津霞,任军方. SSR等位变异数对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分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4): 297-302 . |
[35] |
袁哲明,张中霏,胡湘粤. 基于地统计学的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4): 366-370 . |
[36] |
刘芳, 傅强, 赖凤香, 张志涛.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6): 544-550 . |
[37] |
秦学毅, 朱汝财,韦素美,武波,黄凤宽,李道远,唐建淮. 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6): 573-576 . |
[38] |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褐飞虱不同品系杂交子代抗药性和适合度的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167-170 . |
[39] |
姚 青, 赖凤香, 傅 强, 张志涛, 程登发. 多功能昆虫鸣声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及其在褐飞虱鸣声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171-175 . |
[40] |
吕仲贤, Sylvia VILLAREAL, 俞晓平, HEONG Kong luen,胡 萃. 氮肥对稻株含水量和伤流液的影响及其与对褐飞虱为害耐性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161-166 . |
[41] |
李冬虎, 傅强, 王锋, 姚青, 赖凤香, 吴进才, 张志涛. 转sck/cry1Ac 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效果[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1): 43-47 . |
[42] |
服部 诚. 电子记录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及其在植物抗虫性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31-36 . |
[43] |
寒川一成, 曾 娟, 钱忠海. 应用DNA标记分析稻飞虱的抗性基因[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37-46 . |
[44] |
刘光杰,寒川一成,谭 红,曾 媛,肖淑芳,沈君辉. 水稻广亲和品种抗白背飞虱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53-55 . |
[45] |
刘光杰,寒川一成,蒲正国,杨英松 谯青春,沈君辉,谢雪梅, 陈仕高,石敦贵. 两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89-94 . |
[46] |
刘光杰,陈仕高,王敬宇,沈君辉,寒川一成,谢雪梅. 混植水稻抗虫和感虫材料抑制白背飞虱发生的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103-107 . |
[47] |
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23-30 . |
[48] |
陈建明, 俞晓平程家安吕仲贤郑许松徐红星.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为害的耐性和补偿作用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65-269 . |
[49] |
刘志诚, 叶恭银, 傅强, 张志涛, 胡萃.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75-178 . |
[50] |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发展与解毒酶系活性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66-170 . |
[51] |
刘光杰, 占小登, 沈君辉, 曹立勇, 程式华.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初报[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89-90 . |
[52] |
刘志岩 , 刘光杰, 寒川一成, 庄杰云, 陈深广, 沈君辉, 郑康乐. 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的初步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11-314 . |
[53] |
李容柏 , 秦学毅 , 韦素美 , 黄凤宽 , 李 青 , 罗善昱. 普通野生稻抗源94-42-5-1对稻褐飞虱的抗性评价及其遗传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15-118 . |
[54] |
刘 芳, 娄永根, 程家安. 稻株挥发物在调节褐飞虱、白背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62-166 . |
[55] |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王荫长. 稻飞虱饲养与抗药性筛选的方法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67-170 . |
[56] |
吕仲贤 , 俞晓平 , 陈建明 , 郑许松 , 徐红星 , 张志涛 . 田间发生与室内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的特性比较[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89-92 . |
[57] |
刘光杰 , 付志红 , 沈君辉 , 张亚辉 .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52-56 . |
[58] |
傅 强 , 张志涛, 胡 萃, 朱智伟, 赖凤香. 饲料氨基酸对褐飞虱及其蜜露游离氨基酸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98-302 . |
[59] |
刘井兰, 吴进才, 袁树忠, 徐建祥, 姜永厚. 经除草剂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体内几种酶及水稻受褐飞虱为害程度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303-308 . |
[60] |
封传红, 翟保平, 张孝羲. 褐飞虱的再迁飞能力[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125-130 . |
[61] |
唐 健, 平霄飞, 汤富彬, 杨保军. 用气质联谱测定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142-144 . |
[62] |
娄永根, 程家安, 郭华伟, 杜孟浩. 水稻品种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158-160 . |
[63] |
郝树广,程遐年,张孝羲. 褐飞虱若虫发育与存活的模拟[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 157-160 . |
[64] |
王建军,俞晓平,吕仲贤,陶林勇,石守鋆,董文其. 籼型杂交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4): 242-244 . |
[65] |
王桂荣,赖凤香,傅 强,张志涛,郭兰芳. 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4): 229-232 . |
[66] |
郑许松 ,俞晓平,吕仲贤 ,陈建明 ,胡继承. 淹水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稻株营养成分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2): 117-119 . |
[67] |
吕仲贤 ,俞晓平 ,陈建明 ,郑许松 , 唐 健 ,张志涛 . 褐飞虱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的致害性比较[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1): 46-48 . |
[68] |
郭银燕 ,张云康 ,杨作栋 ,胡秉民 ,陈昆荣 .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39-143 . |
[69] |
陈建明,俞晓平,吕仲贤,郑许松. 稻田常用杀菌剂对褐飞虱若虫的杀伤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55-158 . |
[70] |
郝树广,臧 伟,李荣刚,程遐年. 褐飞虱成虫存活与产卵的模拟[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27-30 . |
[71] |
颜辉煌,胡慧英,傅 强,余汉勇,汤圣祥,熊振民,闵绍楷. 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3): 138-142 . |
[72] |
刘光杰, 赵伟春.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4): 239-241 . |
[73] |
庞汉华, 汤圣祥. 不同生态型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力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3): 167-171 . |
[74] |
浙江省褐飞虱模式预报研究协作组. 浙江省褐飞虱模式预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3): 185-188 . |
[75] |
庄杰云, 钱惠荣, 林鸿宣, 陆军, 程式华, 应存山, 罗利军, 朱旭东, 董凤高, 闵绍楷, 孙宗修, 郑康乐. 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3): 135-140 . |
[76] |
程家安, 祝增荣, 娄永根. 连作晚稻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2): 108-114 . |
[77] |
胡国文, 梁天锡,刘光杰,楼小华,马巨法,吴园生,唐 健. 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挥发生性次生物质的提取、组分鉴定与生测[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23-230 . |
[78] |
傅 强, 陈 伟, 张志涛. 分蘖筛选技术在稻工程苗抗褐飞虱特性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47-249 . |
[79] |
张志涛,傅 强,吴利芳, 陈伦裕,殷柏涛,陈春华,陈 伟. 模拟信号在稻褐飞虱声诱集试验中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1): 37-42 . |
[80] |
胡全胜,张孝羲. 水稻害虫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3): 159-166 . |
[81] |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王成良,徐启强. 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88-94 . |
[82] |
谭玉娟,张 扬,潘 英,刘雪贞,陈金德. 广东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1): 42-42 . |
[83] |
林世成章琦,阙更生,邢祖颐,王春莲,李道远,陈成彬. 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及遗传研究初报[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4): 155-158 . |
[84] |
毛立新,梁天锡. 水稻飞虱对十三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2): 70-76 . |
[85] |
程家安,章连观,范泉根,祝增荣 . 气温对褐飞虱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1): 21-26 . |
[86] |
程家安,章连观,范泉根,祝增荣. 迁入种群对褐飞虱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4): 163-168 . |
[87] |
汪茂卿,吴荣宗,张良佑. 光照因素对水稻品种苗期褐稻虱抗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3): 97-103 . |
[88] |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2): 91-93 . |
[89] |
黄方能 程遐年. 褐飞虱为害对水稻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3): 117-121 . |
[90] |
李西明,熊振民,闵绍楷,胡国文. 四个云南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3): 113-116 . |
[91] |
俞晓平, 巫国瑞, 胡萃.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与稻株营养成分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56-61 . |
[92] |
黄建义, 李汝铎, 綦立正, 丁锦华. Weibull分布函数和Rayleigh密度函数在组建褐飞虱种群预测模型中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67-72 . |
[93] |
綦立正, 黄方能, 程遐年, 丁宗泽. 褐飞虱稳定增长初期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88, 2(3): 117-122 . |
[94] |
陈征, 叶正襄, 汪笃栋, 涂努民. 三化螟中长期数量预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J].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1(2): 127-13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