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宙, 易秉怀, 陈平平, 周文新, 唐文帮, 易镇邪.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小粒型杂交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422-436. |
[2] |
程祖锌, 肖长春,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1): 25-32. |
[3] |
姚姝, 张亚东, 路凯, 王才林. 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3): 227-236. |
[4] |
王永祥, 燕海刚, 徐含聪, 傅玉双, 单壮壮, 胡晓晴, 张文伟, 江玲. OsESV1基因对水稻淀粉合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2): 139-149. |
[5] |
杨丞, 汪洋, 张万洋, 叶廷红, 鲁剑巍, 张赓, 李小坤.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互作对水稻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 155-165. |
[6] |
高芸, 胡铁松, 齐学斌, 袁宏伟. Ⅱ优898产量对旱涝急转的响应规律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4): 348-358. |
[7] |
刘进, 姚晓云, 刘丹, 余丽琴, 李慧, 王棋, 王嘉宇, 黎毛毛.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穗部性状QTL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124-134. |
[8] |
朱宽宇1 展明飞1 陈静1 王志琴1 杨建昌1 赵步洪2,*. 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2): 155-168. |
[9] |
朱宽宇, 展明飞, 陈静, 王志琴, 杨建昌, 赵步洪. 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1(1): 155-168. |
[10] |
褚光, 陈婷婷, 陈松,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5): 513-523. |
[11] |
李俊峰, 杨建昌. 水分与氮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3): 327-334. |
[12] |
彭应财, 刘文真, 傅亚萍, 王鹤潼, 胡国成, 陈温福, 徐正进. 水稻显性脆秆突变体Bc18的鉴定和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2): 127-135. |
[13] |
崔永涛, 吴立文, 胡时开, 任德勇, 葛常伟, 叶卫军, 董国军, 郭龙彪, 胡兴明. 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2): 152-160. |
[14] |
王磊, 程本义, 鄂志国, 杨仕华. 基于GGE双标图的水稻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4): 408-416. |
[15] |
王兰,黄李超,代丽萍,杨窑龙,徐杰,冷语佳,张光恒,胡江,朱丽,高振宇,董国军,郭龙彪,钱前,曾大力*. 利用日本晴/93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成熟期叶形相关性状QTL[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6): 58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