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1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6-0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讯
    研究报告
    实验技术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Ⅰ.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效果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姚福德
    1991, 5(2): 49-55 . 
    摘要 ( )   PDF(779KB) ( )  
    CRMS是一种新筛选出的雄配子诱杀剂,经1985~1989年5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于水稻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花粉充实期喷施CRMS,诱导不育效果明显,自交败育率可达95~100%,自然结实率可达30%左右;井延迟抽穗期2~3 d,降低株高5~10 cm。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形式有三种:性别异化,花粉败育,花药不裂开。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研究:Ⅱ.人工控制条件下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鉴定
    孙宗修,程式华,闵绍楷,熊振民,应存山,斯华敏
    1991, 5(2): 56-60 . 
    摘要 ( )   PDF(337KB) ( )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农垦58S及以此为基因源转育的其他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双重影响, 在15.0 h光长与29.6℃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33.0℃与28.0℃)的长光照高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为0或接近于0;在12.0 h光长与23.6℃平均温度(27.0/22.0℃)的短光照低温条件下, 自交结实率较高;在长光低温(15.0 h/23.6℃)和短光高温(12.0 h/29.6℃)下,育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同材料的育性对光温反应存在着差异,提示遗传背景对育性表达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自然条件下光敏不育系夏季制种纯度不高而秋季繁种产量又较低的现象在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
    两个云南地方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潘庆华,凌忠专,王久林
    1991, 5(2): 61-66 . 
    摘要 ( )   PDF(260KB) ( )  
    借用清泽的一套已知基因鉴别品种和日本的4个菌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北方稻区推广品种中花9号及其致病性菌系Zh2-l,对云南地方糯稻品种勐旺谷-1和大白糯进行抗病基因分析。通过基因的等位性测定及被测品种与鉴别品种对菌系Zh2-1反应的比较,又根据抗病基因的复等位性,推断勐旺谷-l具有两对未知基因, 一对可能是Pi-ta位点上新的复等位基因。大白糯的两对基因属新位点的未知基因。
    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杨守仁
    1991, 5(2): 67-72 . 
    摘要 ( )   PDF(353KB) ( )  
    对不同株型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与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株型不同,对肥力的反应不同,冠层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速度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不同株型品种同抽穗前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减小,抽穗后叶面积衰减速度的差异增大。抽穗期的LAI与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和产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LAI与获得最大干物质生产速度的最适LAI基本上是一致的,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速度与产量之间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
    研究简讯

    黑糯米药用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

    傅翠真,吕宪禹,侯文强
    1991, 5(2): 72-72 . 
    摘要 ( )   PDF(87KB) ( )  
    研究报告
    稻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抗药性检测、监测和诱导
    周明国,叶钟音,刘经芬
    1991, 5(2): 73-78 . 
    摘要 ( )   PDF(247KB) ( )  
    检测了云南、浙江、江苏. 安徽、黑龙江、吉林等不同用药水平地区的 20个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抗性,发现各地稻纹枯病菌群体及个体对药剂的敏感度与野生菌株没有显著差异。证明井岗霉素尽管在我国部分地区施用已有l5年左右,田间迄今并没有出现抗药性问题。1986—1989年对6个点监测结果表明该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度在年度间没有明显变化,室内抗药性诱导,也未能获得抗性菌株。
    中国古代的水面种稻
    游修龄
    1991, 5(2): 79-82 . 
    摘要 ( )   PDF(191KB) ( )  
    本文扼要叙述中国古代利用葑田进行水面种稻的情况。葑是菰的根系和茎多年聚结起来的“板块”,能浮于水面,古代农民用木头做成框架,上置葑块,称为葑田,又名架田,用以种稻。其优点是可以随水位高低生长,既不怕旱,又不怕涝,兼省排灌之力。葑田在中国至少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颇为流行,遍及江南各地江河湖泊沼泽之区。后因人口增加,适于菰草生长的生境遭到破坏,葑田的利用渐趋消失,南方一些地方改用芦苇编制成筏,用来种植蕹菜(空心菜),沿用至今。墨西哥有浮田,上种蔬菜和玉米,称Chinampas,表明可能由中国传去。
    籼粳杂交后代幼苗NH4吸收、同化的效率
    安林昇,倪晋山
    1991, 5(2): 83-86 . 
    摘要 ( )   PDF(249KB) ( )  
    以籼稻广陆矮4号为母本与粳稻黄金光、笹锦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作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后代幼苗的生长大干它的亲本。杂交后代和它的亲本在NH4吸收速率上的差异为:母本(籼)>杂交后代>父本(粳)。杂交后代和母本在NH4吸收速率上的差异小于和父本的差异.可能母本对杂交后代在NH4吸收速率上的影响大于父本。NH4吸收的Km杂交后代<父本<母本。Im是母本>杂交后代>父本,但母本与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较小。杂交后代NH4的吸收具有偏低的Km,偏高的Im,有较高的NH4吸收效率。NH4同化效率,杂交后代有杂种优势,比亲本高10%上下。
    实验技术
    微波消化-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分析稻米中无机元素的研究
    潘 军,裘凌沧,段彬伍
    1991, 5(2): 87-90 . 
    摘要 ( )   PDF(237KB) ( )  
    利用微波消化、电感耦台等离子体光谱法(ICP-AES)对稻米中20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同步定量测定.微波消化与常规湿消化法相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20种元素的平均检出限为0.0426 μg/g,回收率在85~104%之间,变异系数平均为1.62%;与NBS等标准曲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均较理想。分析测定了51个优质米,结果表明符合质控要求。本方法消化样品快速,完全,污染少,仪器测定灵敏度高、重演性好。适合于稻米及其它生物、环境样品中无机元素含量的检测。
    研究简报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
    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
    1991, 5(2): 91-93 . 
    摘要 ( )   PDF(138KB) ( )  
    海拔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向远鸿,唐启源
    1991, 5(2): 94-96 . 
    摘要 ( )   PDF(16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