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1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3-0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穗伸出度的遗传和不育系改良
    何祖华,申宗坦
    1991, 5(1): 1-6 . 
    摘要 ( )   PDF(561KB) ( )  
    粳型水稻长节间种质的穗伸出度受1对eui隐性基因控制,带有eui基因的植株,其穗伸出度与最上一节间长度和株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eui基因与野败不育胞质之间的互作效应可以部分地抑制野败胞质对穗伸出度的负效应,导致不育系基本上不再出现包颈现象。通过回交将eui基因导人珍汕97A,首次育成不包颈的野败不育系珍长A、B。珍长A穗伸出度为-1.8 cm. 对照珍汕97A为-11.1 cm;剑叶叶鞘内的颖花数为0~7.5朵. 而对照为37.0~49.0朵;柱头外露率比对照高8.5~14.8个百分点,不喷赤霉素就能达到目前大田制种的异交率水平。初步测定珍长A的配合力与对照相同。并对野败不育系的改良工作进行了讨论。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国昌,卢永根
    1991, 5(1): 7-12 . 
    摘要 ( )   PDF(1408KB) ( )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采用扫描电镜比较观嘉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 rufipogon)、药用野稻(O. officinalis)、瘤粒野稻(O. meyeriana subsp. tuberculata)和栽培稻(0.sativa)的谷粒和花药的形态结构,获得下列主要结果:1)谷粒表面的形态特征——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是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瘤粒野稻是由分布不均匀的小瘤状突起组成。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瘤粒野稻具有钩毛和纤细毛。2)花药壁表面结构——栽培稻和普通野稻是由排列整齐的长形细胞组成;药用野稻和瘤粒野稻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 另一类是大小不均、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从谷粒形态、刺毛种类和分布、稃表面结构、花药形态、花药壁表面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的亲缘关系较近。
    矮生性水稻对赤霉素反应的初步研究
    林鸿宣,熊振民,闵绍楷,俞桂林,朱旭东
    1991, 5(1): 13-18 . 
    摘要 ( )   PDF(389KB) ( )  
    就47个水稻矮秆品种对GA3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稻中凡携带有sd-1基因位点的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均较敏感,而株高对GA3反应迟钝甚至无反应者均可推断其携带有与sd-1非等位的矮生基因,这将可作为鉴别sd-1基因位点的一种新的简捷方法;在粳稻中,具有d-47、d-7、d-12、d-13、d-14d-18h、d-19、d-30位点的矮秆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敏感,而具有d-1、d-2、d-3、d-17sd-s(t)等13个矮秆基因位点的材料其株高对GA3反应不敏感:GA3对各株高构成因素的影响随材料不同而异,但第III、IV节间对GA3的反应最明显。
    “02428选”的广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
    王才林,邹江石,王子明,李传国,李和标
    1991, 5(1): 19-24 . 
    摘要 ( )   PDF(367KB) ( )  
    在水稻广亲和系02428群体中选出一个变异株02428选,它具有花时早而集中,花粉量大的特点;抽穗期比02428迟8~9天,植株高5厘米左右:叶片较宽,穗型较大,粒型较小,稃尖有明显的紫色标记。测交鉴定结果表明,02428选不仅保留了02428与籼、粳稻的广泛亲和性, 而且与籼、粳稻杂交的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它具有潜在的育种价值。
    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研究
    汤圣祥,G S Khush
    1991, 5(1): 25-28 . 
    摘要 ( )   PDF(281KB) ( )  
    采用6×6完全双列杂交和改良单籽粒分析法,对胶稠度的遗传和基因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硬对中等或软胶稠度、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亲子方差和协方差(Vr-Wr)分析指出胶稠度受到包括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修饰基因)的控制,基因的平均显性作用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在胶稠度的遗传中基因的显性作用和加性作用是重要的,狭义遗传力较高(h2(ns) =0.78).本文还讨论了在胶稠度改良中亲本选配和分离世代早期选择和重要性。
    褐稻虱发声机理模型和雌虫鸣声的人工模拟
    张志涛,殷柏涛,陈伦裕,R C SAXENA
    1991, 5(1): 29-36 . 
    摘要 ( )   PDF(920KB) ( )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雌、雄成虫均能振动腹部.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递的声信号,用于交尾前的个体间通讯。整个发声过程似为卷积同态系统, 包括:冲击序列发生器、腹部振动单元、后基片振动单元及机械滤波器。最近发现的摩擦发声器是该系统的核心。根据上述发声模型,用电子振荡电路成功地模拟了褐稻虱雌虫鸣声。
    研究简报
    粳稻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耐冷性变异
    金润洲,吴长明,王景余
    1991, 5(1): 37-40 . 
    摘要 ( )   PDF(264KB) ( )  
    过氧化氢对多胚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谭志军,黄逸强,王桂元,邓鸿德
    1991, 5(1): 41-44 . 
    摘要 ( )   PDF(34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