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4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籼稻稻米蒸煮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石春海,朱军
    1994, 8(3): 129-134 . 
    摘要 ( )   PDF(383KB) ( )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以珍汕97A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恢复系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籼稻稻米蒸煮品质资料,结果表明,胶稠度除了受制于种子遗传效应外,主要受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性状则主要受制于种子直接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在供试材料中26715等蒸煮品质性状较为理想的优良亲本,与其它亲本所配的组合具有较好的蒸者品质。
    籼稻标记性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董凤高,熊振民,钱 前,朱旭东,程式华
    1994, 8(3): 135-139 . 
    摘要 ( )   PDF(339KB) ( )  
    选用涉及水稻全部12染色体的,表现简单遗传且易于通过且易于通过目测识别鉴定的形态标记材料27份,以早籼品种浙辐802为轮回亲本,通过3-4次回交,转育成了一套籼型标记性状近等基因系,该套材料除所标记性状外,生育期,株高,分蘖力和穗子大小等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基本相仿。
    叶片类胡萝卜素在光氧化水稻品种间的差异
    傅春霞, 刘 震,邵红宁,谭秀云,邹 琦
    1994, 8(3): 140-144 . 
    摘要 ( )   PDF(330KB) ( )  
    以水稻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光对类胡萝卜素组分的曩及其在受光氧化的水稻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用薄层层析法可从水稻叶片中分离出各自具有不同颜色和独特吸收光谱的14个组分,不同作物和不同叶龄叶片的类胡萝卜素组分有差异,照光可使第8条带由绿转黄,其最大吸收峰移向长波方向,这是由于紫黄质向玉米黄质转变的结果,对光抑制敏感性不同的8个籼稻品种在低温、强光下培育15 d,表现类胡萝卜素组分降解不一样,不敏感品种的玉米黄质吸收峰值比敏感品种高出43.3%。这说明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大小与处理期间叶片内玉米黄质形成的量有关。
    杂种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性和光合生产力的研究
    蔡惟涓,屠曾平,李小林,刘 斌,梁组扬,邱润恒
    1994, 8(3): 145-150 . 
    摘要 ( )   PDF(184KB) ( )  
    在人工气候箱控温条件下比较了杂种稻Lemont/七桂早(Lee/七)及其亲本Lemont和七桂早对短期高温中浊处理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性和光合生产力。当早稻试验植株从室外平均高温29.4℃移至箱内经41℃处理3 h后,七桂早及Lemont两个亲本的单叶净光合速率下降80%左右,而杂种稻L3/七只下降了约50%,表现了较强的抗“高温+中等强光”所引起的光抑制伤害。Le/七的作物生长率(CGR)及总生物量,无论在早季或晚季,无论在高温或中温条件下,都比双亲明显为高。结合以前关于高低光强适应性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由于光合作用的杂种优势,Le/七在光合适应性及光合生产力方面均比亲本有了明显的提高。
    水稻籽粒灌浆期间茎鞘贮存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梁建生,曹显祖, 张海燕,宋 平,朱庆森
    1994, 8(3): 151-156 . 
    摘要 ( )   PDF(174KB) ( )  
    以库限制型水稻品种盐粳235和源限制型水稻品种汕优63和亚优2号进行研究,水稻籽粒的灌浆因品种源库关系而有很大差异,剪叶或疏花对强势粒的灌浆影响不大,但显著地延缓或加速弱势粒的灌浆进程,库限制型品种盐粳235抽穗前叶鞘和茎秆中临时性贮存物质积累高峰出现迟,单位库容占有贮存性物质比例低,两类型品种茎鞘中贮存物质均在籽粒发育早期输出,但盐粳135的输出持续时间长于汕优63和亚优2号的。疏花、剪叶和激素处理主要通过改变库源大小,增加或减少单位库容占有光合同化物比例及改变茎鞘贮存物质在整个籽粒灌浆物质中的比例来影响籽粒生长和发育。还就茎鞘贮存物质在籽粒早期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水稻冷抗的动态模型分析
    李太贵, 徐仁胜,蔡体常,沈 波,华志华
    1994, 8(3): 157-161 . 
    摘要 ( )   PDF(207KB) ( )  
    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对具有没 抗冷性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连续的低水温和低气温处理,采用阴抗=应力/应变(R= F/S),研究了低温下水稻不同形态指标R的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了R-t,S-t和F-s的特性,F是低温积累量在体内产生的应力,处理初期诱发R增加,S为植物体在低温下的变化量。R随处理时间呈抛物线型变化,其值可用来比较不同品种的抗冷能力,据R的F-S特性将冷抗R分为静抗、动抗和静动兼有的3个类型。
    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及其防病作用
    宋凤鸣, 葛秀春,郑 重,吴文连,吴毓林
    1994, 8(3): 162-168 . 
    摘要 ( )   PDF(194KB) ( )  
    研究了(11S,12S,13S)-11,12,13-三羟基0(9Z,15Z)-十八碳二烯酸(A)和(11R)-羟基-12(S),13(S)-环氧-(9Z,15Z)-十八碳二烯酸(B)的生物学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萌发则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3-4叶期的水稻幼苗经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处理后均获得了对稻瘟病的抗性,减轻了稻瘟病的病情。用A处理后隔5 d接种稻瘟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4.8%;用B处理后隔2 d接种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9.8%。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均以5 μg/mL浓度诱发处理时,使水稻植株获得最大的诱导抗性。由A和B激发产生的诱导抗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50%。先接种稻瘟病菌以诱发发病,而后隔5 d或10 d后喷施10 μg/mL的A或B水溶液,均可减轻稻瘟病的病情,其防治效果在44%-55%。
    水稻与稻瘟病菌的蛋白质—细胞在体外的相互作用初步研究
    陶全洲, 山口 勇
    1994, 8(3): 169-176 . 
    摘要 ( )   PDF(983KB) ( )  
    在离体条件下,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水稻与稻瘟病菌在接触反应开始阶段的蛋白质变化情况,以寻找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结果表明在两个蛋白质与孢子或菌丝体混合后从电泳胶上消失,同时了出现了另外两个蛋白质,还没确定两个消失的蛋白质是被菌体细胞所吸附,还是由于被修饰而导致电泳行为改变。上述蛋白质在抗病和感病水稻品种中都存在,是组成型的,推测它们可能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的接触反应,另外还发现,当悬浮培养的水稻细胞与稻瘟病菌的菌丝体蛋白质接触后会产生一些新的蛋白质分子,但孢子蛋白无此作用。由此推测水稻与稻瘟病菌的特异识别反应可能发生在孢子萌发之后和菌丝体阶段,以上结果在亲和与非亲和体系中相同。文中对此现象提出了初步解释,还介绍了一个在离体条件下研究寄主与病原菌的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简单方法。
    研究简报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
    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
    1994, 8(3): 177-180 . 
    摘要 ( )   PDF(144KB) ( )  
    烯效唑化控技术对水稻的增产效果
    王熹,俞美玉,陶龙兴
    1994, 8(3): 181-184 . 
    摘要 ( )   PDF(129KB) ( )  
    蓝光对水稻幼苗叶绿体发育的影响
    李韶山,潘瑞炽
    1994, 8(3): 185-188 . 
    摘要 ( )   PDF(233KB) ( )  
    乙氧氟草醚在水稻及其生态环境中的残留降解动态
    楼小华,梁天锡,吴圆生,平霄飞
    1994, 8(3): 189-191 . 
    摘要 ( )   PDF(9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