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2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综述与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水稻品种桂朝2号抽穗期的基因型分析
    罗林广, 翟虎渠, 万建民
    2002, 16(2): 99-105 . 
    摘要 ( )   PDF(377KB) ( )  
    应用抽穗期感光基因型明确的秋光(e1e1 e2e2e3e3 Se1eSe1e)、越光 (E1E1E2E2e3e3Se1eSe1e)、日本晴(E1E1e2e2e3e3Se1Se1)和日光(E1E1 E2E2 e3e3Se1Se1)作鉴别品种,分析了中籼水稻品种桂朝2号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桂朝2号的抽穗期感光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tSe1tiSe1 iSe1, Se1t可能是Se1位点中的一个新的显性感光基因,其效应小于Se1n和Se1u。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NIL(Hd2)和NIL(Hd5)进行的实验也验证了桂朝2号存在显性的主效感光基因Se1t及hd2, hd2基因可能与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1等位,其功能是抑制显性主效感光基因Se1t的表达。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陶大云 , 徐 鹏 , 胡凤益 , 杨友琼 , 李 静 , 周家武
    2002, 16(2): 106-110 . 
    摘要 ( )   PDF(215KB) ( )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以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这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CG14的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2个配子消除位点未曾报道过。
    几个转bar基因水稻外源基因的遗传学行为研究
    吴明国, 华志华, 林建荣, 黄大年
    2002, 16(2): 111-114 . 
    摘要 ( )   PDF(198KB) ( )  
    利用春江03等4个品种的转基因株及后代稳定系进行遗传研究表明,bar基因作为一个显性单位已整合在水稻核基因组中,转基因株稳定系TR3、TR4、TR5、TR6对除草剂Basta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4个转基因株稳定系间bar基因互不等位,不同位点的bar基因之间存在基因互作,表现为基因重叠作用。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TR5、TR6的bar基因整合位点互不相同,但可通过杂交育种重组到同一个水稻核基因组中。
    普通野生稻抗源94-42-5-1对稻褐飞虱的抗性评价及其遗传研究
    李容柏 , 秦学毅 , 韦素美 , 黄凤宽 , 李 青 , 罗善昱
    2002, 16(2): 115-118 . 
    摘要 ( )   PDF(185KB) ( )  
    研究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株系94-42-5-1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抗性及其遗传规律。94-42-5-1高抗稻褐飞虱生物型2、印度潘特纳加生物型和越南九龙江生物型,其抗性均达到高抗1级,具有对稻褐飞虱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是在AA染色体组稻种资源中发现的高抗稻褐飞虱抗源之一。抗性遗传分析表明,94-42-5-1对潘特纳加生物型的抗性为1对隐性基因遗传,对九龙江生物型的抗性受2对互相独立的隐性重复基因控制。
    水稻根系活力的遗传分析
    滕 胜 , 曾大力, 钱 前 , 国广泰史, 藤本 宽 , 黄大年 , 朱立煌 ,
    2002, 16(2): 119-123 . 
    摘要 ( )   PDF(288KB) ( )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 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在抽穗期用TTC法考察根系活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根系活力进行QTL分析,在第4染色体的RG449和RG809之间检测到一个QTL。用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根系活力的单个位点和位点间的互作,结果在RG809附近检测到一个单基因,并检测到2个条件型互作和4对互适型互作,这些位点分布在第1、2、4、7、8、9和11染色体上。
    标记两用核不育水稻M2S的花药培养及遗传分析
    朱旭东, 曾大力, 斯华敏, 钱 前, 孙宗修, 闵绍楷
    2002, 16(2): 124-128 . 
    摘要 ( )   PDF(237KB) ( )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了大量的绿苗,从组合M2S / 培矮S中选育出一批带淡绿叶标记的籼型两用核不育DH品系,选择部分DH系进入人工气候箱鉴定其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DH系之间的光温反应特性差异较大。通过亲本、F1、F2和BC1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两用核不育基因从感光的晚粳农垦58S转导至弱感光的籼稻M2S后,表现为由2对主基因控制,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明显;淡绿叶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两用核不育基因与淡绿叶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还对两用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条件、花药培养效果及其在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转化水稻研究
    林鸿生 , 华志华 , 李 娜 , 高 勇 , 卢德赵 , 颜美仙 , 钱 前 , 华泽田 , 邵国军 , T. W. OKITA , 黄大年
    2002, 16(2): 129-133 . 
    摘要 ( )   PDF(296KB) ( )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glgC-TM基因导入多个水稻品种。研究表明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潮霉素是一种很好的筛选剂,成熟胚以及国产的羧苄青霉素不适宜用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质粒在转化过程中对抗性愈伤的得率和阳性植株的转化率不存在显著影响。T1代PCR检测表明,在转基因当代就有可能获得转基因纯系。
    多胚水稻品系APⅣ大孢子发生期间的微管骨架变化
    朱洪亮, 刘向东 , 卢永根, 冯九焕
    2002, 16(2): 134-140 . 
    摘要 ( )   PDF(1034KB) ( )  
    运用PEG包埋制片、间接免疫荧光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对多胚水稻品系APⅣ和正常单胚水稻品种IR36大孢子发生期间微管骨架组织变化进行观察,发现两份材料大孢子发生所经历的阶段一致,每个阶段微管骨架均具特点:孢原细胞微管为随机状排列,大孢子母细胞在进入减数分裂前微管呈现极性分布,细线期微管呈独特的“旋状”排列,终变期出现明显的微管组织中心,二分体和四分体核周围主要为辐射状微管,功能大孢子内存在少量随机状微管。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齐穗后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的研究
    李奕松 , 黄丕生 , 黄仲青 , 丁艳锋
    2002, 16(2): 141-145 . 
    摘要 ( )   PDF(280KB) ( )  
    对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群体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群体光合速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在组合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两系和三系中各有指标值高低的组合;群体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的差别主要在组合间,而不在两系和三系两种类型之间,两系杂交稻未有明显的优势。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的配组中应选配齐穗后叶片衰老慢、群体光合速率高的组合,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生产量。
    两个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根系生理活性
    沈 波 , 王 熹
    2002, 16(2): 146-150 . 
    摘要 ( )   PDF(258KB) ( )  
    以亚种间杂交组合Ⅱ优2070及恢复系2070、Ⅱ优419及恢复系中419为材料,分析测定了在不同生育期水稻的根系生长、伤流液量及根源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组合具有根系生长优势和较强的伤流强度,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及细胞分裂素总量高于恢复系,杂交组合根系活力强,与玉米素及细胞分裂素总量下降缓慢有关。
    磷素水平对杂交水稻生长发育和磷素运移的影响
    郭朝晖 , 李合松 , 张杨珠 , 黄见良 , 黄昌勇
    2002, 16(2): 151-156 . 
    摘要 ( )   PDF(263KB) ( )  
    通过水培试验和32P标记,研究了不同P素水平下P素营养对杂交水稻D68生长发育的动态影响以及P在杂交水稻体内的运移动态。结果表明,P对杂交水稻生长发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施P对杂交水稻发育特别是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活性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32P标记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体内P的吸收累积、运移分布规律主要与根系活力和施P水平有关。P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根系中P含量较高而地上部分较低,P转移到地上部分的百分率较低;P充足条件下,稻株体内P主要累积在茎、叶中;根系活性的增强则进一步促进了P素养分的吸收以及P在杂交水稻体内的向上运移。同时P在杂交水稻体内的运移与水稻代谢和生长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营养生长期P主要集中在茎、叶中;进入生殖生长期后,P由茎、叶向穗部转移,促进稻穗的生长发育。P在杂交水稻体内运移对杂交水稻P素营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
    张小明 , 石春海 , 富田 桂
    2002, 16(2): 157-161 . 
    摘要 ( )   PDF(201KB) ( )  
    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官能鉴定、味度和RVA淀粉糊化特性等品质性状的测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的香味、粘度、综合评价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外观、硬度达显著正相关。米饭的粘度与外观、硬度及硬度与综合评价间呈负相关,粘度与综合评价呈正相关。味度与米饭香味、硬度无相关性,但与外观、粘度、综合评价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淀粉糊化特性(最高粘度、最低粘度、碱崩溃度和糊化温度)值与RVA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0.536*、0.469*和0.458*。
    稻株挥发物在调节褐飞虱、白背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刘 芳, 娄永根, 程家安
    2002, 16(2): 162-166 . 
    摘要 ( )   PDF(230KB) ( )  
    以TN1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稻株挥发物在褐飞虱、白背飞虱寻找寄主及调节两种飞虱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健康稻株挥发物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当稻株被一种飞虱为害12 h后,其所释放的挥发物对另一种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对同种飞虱则无显著的吸引或驱避作用。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为害1 d以上),两种飞虱均避开虫害株而趋向健康稻株。
    稻飞虱饲养与抗药性筛选的方法研究
    刘泽文, 韩召军, 张玲春, 王荫长
    2002, 16(2): 167-170 . 
    摘要 ( )   PDF(168KB) ( )  
    就几种新鲜稻苗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发现20~25℃下无土培育的幼苗最适合室内稻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适合室内飞虱的大批量饲养。通过不同筛选方法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进行抗性筛选,比较不同方法的筛选效果,发现稻苗和飞虱同时喷雾的方法操作方便、抗性发展快,最适合于大量飞虱的抗性筛选。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葛秀春, 宋凤鸣, 陈永叶, 郑 重
    2002, 16(2): 171-175 . 
    摘要 ( )   PDF(317KB) ( )  
    分析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BTH诱导处理亲和性水稻品种第3叶后提高了处理叶及其上位第4叶中CA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的活性;经BTH处理的幼苗接种稻瘟菌后,处理叶和其上位叶中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快速增加,且增长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几丁酶活性在受稻瘟菌侵染后升高,但BTH诱导处理并不能促进其增加;PAL活性在BTH处理及稻瘟菌接种后均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说明,BTH处理能诱导CAD、POD、LOX和β-1,3-葡聚糖酶等活性的增加,而且这些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BTH诱发系统获得抗性的表现有关。
    研究简报
    两种供氮水平下水稻穗长QTLs的检测
    方 萍 , 季天委 , 陶勤南 , 吴 平
    2002, 16(2): 176-178 . 
    摘要 ( )   PDF(170KB) ( )  
    在水稻(IR64×Azucena) DH群体中应用分子标记连锁图,对不同供氮水平下的穗长性状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在高氮水平下检测到控制穗长的QTLs 2个,分别位于第1和第4染色体上;在低氮水平下检测到5个穗长QTLs,其中3个分别位于第1、4和6染色体上,2个位于第3 染色体的不同部位,说明穗长QTL与供氮水平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效应。基于这种互作效应及研究中观察到的两供试亲本对低氮胁迫的耐性差异,推测仅在低氮水平下检测到的穗长QTLs可能跟水稻对低氮胁迫耐性有一定的关联。
    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的RAPD分析
    高东迎 , 向阳海 , 孙立华 , 陆作楣
    2002, 16(2): 179-181 . 
    摘要 ( )   PDF(194KB) ( )  
    利用RAPD标记对从体细胞突变体HX-3中鉴定出的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 (t)进行了研究,在306个随机引物中,两个引物S1269和S1327在亲本和抗感池(均由12个高抗或高感植株组成)之间表现多态性。用这两个引物对龙特甫A和HX-3的F2群体的114个单株进行连锁分析,表明 S1269和 S1327与Xa-25 (t)的连锁距离分别为5.3和23.7 cM,且位于Xa-25 (t)的两侧。
    水稻纹枯病时间与空间生态位的研究
    檀根甲, 王子迎
    2002, 16(2): 182-184 . 
    摘要 ( )   PDF(142KB) ( )  
    测定了水稻纹枯病时间、垂直空间和水平面空间生态位的生态位功能指数和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表明,在倒1叶上水稻纹枯病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小,为0.1994,在倒4叶上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为0.5463,整体上随着叶(鞘)位的降低,水稻纹枯病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增大。水稻纹枯病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在6月22日最小,为0.1250,在8月22日最大,为0.7759,整体上随着水稻的生长,水稻纹枯病的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逐渐增大。各调查时期水稻纹枯病的水平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差异不大。讨论了生态位、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宽度等概念的内涵。
    华南晚籼夜公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蔡善信
    2002, 16(2): 185-188 . 
    摘要 ( )   PDF(189KB) ( )  
    由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细胞质育成了Y型不育系,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中存在着雄性不育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优于野败,其不育系表现全不育,不育性稳定,恢保关系与野败相似,生育期遗传多样化,配合力强,已由其育成一批强优组合。由Y华农A育成的华优86和华优桂99 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病性强,表明Y型不育系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不同水稻基因型地上部钾素累积和转运规律的研究
    刘建祥, 杨肖娥, 吴良欢, 杨玉爱
    2002, 16(2): 189-192 . 
    摘要 ( )   PDF(268KB) ( )  
    经水培苗期筛选后选用对低钾胁迫抗性不同的9种水稻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低钾胁迫减少水稻体内钾的累积量,增加体内钾的运转速率。不同钾处理间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和同一处理内不同水稻基因型间吸钾能力在生育前期差异均较大,后期则相对较小。水稻体内钾累积与运转能力的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与钾低效基因型相比,钾高效基因型低钾胁迫下苗期地上部钾素累积量较大,孕穗期上位叶和下位叶中钾含量均相对较高,上位叶、下位叶间钾含量的差异也较大。
    综述与专论
    水稻耐冷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概况与展望
    韩龙植 , 高熙宗 , 朴钟泽
    2002, 16(2): 193-198 . 
    摘要 ( )   PDF(303KB) ( )  
    综述了水稻低温发芽力,幼苗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性等遗传研究概况和近年来在水稻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s)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水稻耐冷性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