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明亮, 曾细华, 沈雨民, 罗世友, 胡兰香, 熊文涛, 熊焕金, 吴小燕, 肖叶青.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386-396. |
[2] |
吕宙, 易秉怀, 陈平平, 周文新, 唐文帮, 易镇邪.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小粒型杂交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422-436. |
[3] |
曾波, 龚俊义, 张芳. 我国优质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 439-446. |
[4] |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籼粳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减氮增产的效应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5): 495-502. |
[5] |
王亚梁,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玉屏, 徐一成, 张义凯. 杂交稻低播量精量播种育秧及机插取秧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4): 332-338. |
[6] |
孟天瑶, 葛佳琳, 张徐彬, 韦还和, 周桂生, 戴其根.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特征与模型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56-265. |
[7] |
陈铭学, 杨欢, 曹赵云, 马有宁, 曹珍珍, 程方民. 基于多反应监测质谱技术的水稻叶片蛋白绝对定量方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78-286. |
[8] |
李可, 禹晴, 徐云姬, 杨建昌.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农艺与生理性状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2): 104-114. |
[9] |
彭志芸, 向开宏, 杨志远, 唐源, 谌洁, 张宇杰, 何艳, 严田蓉, 孙永健, 马均.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1): 57-68. |
[10] |
赵正洪, 戴力, 黄见良, 潘晓华, 游艾青, 赵全志, 陈光辉, 周政, 胡文彬, 纪龙.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6): 553-564. |
[11] |
吕川根, 李霞, 宗寿余, 邹江石.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3): 191-205. |
[12] |
林添资, 孙立亭, 龚红兵, 王益华, 刘玲珑, 赵志刚, 江玲, 万建民. 一个水稻低温移栽白条纹突变体wltt的鉴定和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1): 1-11. |
[13] |
罗亢, 曾勇军, 胡启星, 陈乐, 易艳红, 睢峰, 黎星. 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晚稻不同耐弱光品种源库特征及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6): 581-590. |
[14] |
赵华, 王复标, 韩展誉, SHAMSU-ADOzakari, 李兆伟, 潘刚, 程方民. 水稻剑叶衰老过程中内源IAA的轭合态变化及其氮素调控效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6): 591-600. |
[15] |
陈平, 吴立文, 王忠伟, 张宇, 郭龙彪.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合成途径和水稻叶片早衰[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5): 447-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