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盛婧1,陶红娟2,陈留根1,*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2 扬州大学 小麦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9; *通讯联系人, E-mail:nhsj1@
Response of Seed-Setting and Grain Quality of Rice to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Time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SHENG Jing , TAO Hong-juan , CHEN Liu-gen
摘要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进行温度试验,研究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不同水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响应表现不一致。在试验条件下,华粳1号开花受精的敏感温度为35℃,而特优559开花、灌浆结实的最适温度为30℃,该温度处理结实率、粒重较高,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较优。此外,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的高温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5 d,粒重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1~20 d;而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在花后16~20 d,25 d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因此,灌浆前期适宜的温度条件对水稻优质栽培意义重大。
关键词 : 温度
灌浆期
水稻
品质
结实
Abstract :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wo rice varieties Huajing 1 and Teyou 559 in plant growth chamber with four temperature treatments for each of six times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seed-setting and grain quality to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time during grain filling.Seed setting rate and grain weight descended significantly,and appearance and eating qualities were worse after exposure to high temperature(40℃)at the filling stage.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optimum diurnal air temperatures for high seed setting rate,grain weight and good qualities were 35℃ and 30℃ at the filling stage for Huajing 1 and Teyou 559,respectively.Moreover,the response of seed-setting and grain quality to temperature differed with the temperature treated time.The most sensitive time of seed setting rate and grain weight to high temperature was at 1-5th and 11-20th day after flowering.However,high temperature at 16-20th day after flowering produced the most inferior appearance and eating qualities.High temperature had slight effect on grain quality at the later grain-filling stage(25 days after flowering).Therefore,temperature conditions during grain fill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rice good quality production.
Key words : temperature grain filling stage rice grain quality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盛婧,陶红娟,陈留根.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96-402 .
SHENG Jing ,TAO Hong-juan ,CHEN Liu-gen . Response of Seed-Setting and Grain Quality of Rice to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Time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J]. , 2007, 21(4): 396-402 .
[1]
马翠, 范晓荣*, 徐国华. 武运粳7号超表达OsNRT1.2 后对硝酸盐的响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49-356.
[2]
徐建军1, 2, 赵强3, 汤在祥1, 赵元凤1, 朱磊1, 徐辰武1, 顾铭洪1, 韩斌3 . 利用重测序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定位水稻粒型QTL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65-369.
[3]
李育红1, 2, 戴正元1, 李爱宏1, 陈夕军2, 王宝和1, 赵步洪1, 刘广青1, 潘学彪2,张洪熙1,*. 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扬稻系列培育中的作用及对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39-442.
[4]
辛明月, 殷红 *,张涛, 张美玲 .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稻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43-446.
[5]
黄兴国1, 2,汪广勇1,#,余金洪1,丁毅1,*. 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遗传效应与细胞学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70-380.
[6]
徐福荣1, 2, 董超1, 杨文毅1, 汤翠凤1, 阿新祥1, 张恩来1, 杨雅云1, 张斐斐1, 戴陆园1, *, 张红生2, *. 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个不同时期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81-386.
[7]
于萍, 袁筱萍, 徐群, 王彩红, 余汉勇, 王一平, 魏兴华*. 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及籼粳组分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87-391.
[8]
张亚洁, 华晶晶, 李亚超, 陈莹莹, 杨建昌*. 不同种植方式下磷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99-406.
[9]
刘国坤, 王玉, 肖顺, 张绍升*. 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及其侵染源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20-426.
[10]
汤亮1, 李艳大1, 2, 张玉屏1, 3, 朱相成1, 刘小军1, 曹卫星1, 朱艳1, *. 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27-434.
[11]
赖穗春1, 河野元信2, 王志东1, 三上隆司2, 黄道强1, 李宏1, 卢德城1, 周德贵1, 周少川1, * . 米饭食味计评价华南籼稻食味品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35-438.
[12]
龚金龙1, 张洪程1, *, 李杰1, 常勇1,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轲1, 魏海燕1, 李德剑2, 李炳维2, 沙安勤2, 周有炎2, 罗学超2, 朱镇3. 施磷量对超级稻南粳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47-451.
[13]
赵艳,罗园园,张晓丽,郭龙彪, 钱前, 董禹然. 一种简便的获得无标记耐盐转基因水稻植株的NaCl有效筛选浓度选择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43-248 .
[14]
吴绍华,薛晶晶,张红宇,徐培洲,吴先军. 双胚苗水稻单倍体及其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的分析及功能探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49-255 .
[15]
吴 超,付亚萍,胡国成,斯华敏,刘旭日,孙宗修,程式华,刘文真, . 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56-260 .
[16]
方云霞,宋修娟,彭友林,董国军,郭龙彪,曾大力,张光恒,颜红岚,钱 前,. 水稻皱曲叶突变体rtl1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61-266 .
[17]
周振玲, ,魏祥进, 江 玲 ,刘 凯,徐大勇,翟虎渠,万建民 . 我国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67-276 .
[18]
张水清, 钟旭华, 黄农荣, 吕国安.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84-290 .
[19]
张志勇,王冬兰,张存政,吴长付,刘贤进. 苯醚甲环唑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39-342 .
[20]
李 鹏, ,葛 滢,吴龙华,沈丽波,谭维娜,骆永明. 两种籽粒镉含量不同水稻的镉吸收转运及其生理效应差异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91-296 .
[21]
董明辉,谢裕林,乔中英 ,刘晓斌,吴翔宙,赵步洪,杨建昌,. 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淀粉与蛋白质累积动态差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97-306 .
[22]
范宏环,王林友,张礼霞,于 新,王 曦,金庆生,王建军.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水稻株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31-334 .
[23]
张顺堂,张桂莲 ,陈立云,肖应辉 . 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35-338 .
[24]
马健阳, 陈孙禄, , 张建辉, , 董彦君, 滕胜, . 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50-156 .
[25]
姜华, 赵江红, 郭龙彪, 姜亮, 薛大伟, 曾大力, 钱前, 孙国昌,. 水稻高节位分蘖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57-162 .
[26]
李生强, 崔国昆, 关成冉, 王俊, 梁国华. 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粒形QTL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63-168 .
[27]
兰艳荣, 王俊义, 王弋, 牟同敏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69-174 .
[28]
董超, 徐福荣, 杨文毅, 张恩来, 杨雅云, 汤翠凤, 阿新祥, 戴陆园,. 布朗族当前种植稻作地方品种的SSR位点多样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75-181 .
[29]
唐文邦,张桂莲,肖应辉,邓化冰,范 科,刘国华,陈立云. 三个C两优杂交稻组合的株型及干物质生产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89-194 .
[30]
赵锋,徐春梅,张卫建,章秀福,程建平,王丹英. 根际溶氧量与氮素形态对水稻根系特征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95-200 .
[31]
邹成佳,唐芳,杨媚,贺晓霞,李献军,周而勋. 华南3省(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06-202 .
[32]
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许小龙,范鹏. 药液表面张力与喷雾方法对雾滴在水稻植株上沉积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13-218 .
[33]
刘寿东, 史佩剑, 江晓东, 姚克敏, 胡凝. 转基因水稻B2花粉活力的温度模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19-222 .
[34]
应兴华,徐霞,杨仕华,朱智伟,陈铭学,王磊,程本义,夏俊辉. 水稻籽粒农药残留的品种间差异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27-230 .
[35]
章松柏, 罗汉刚, 张求东, 张长青, 吴祖建 , 谢联辉. 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23-226 .
[36]
谢金水, 邵彩虹, 唐秀英, 石庆华,. 养分胁迫对籽粒灌浆期水稻叶片衰老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43-149 .
[37]
裴庆利,王春连,刘丕庆,王坚,赵开军,.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19-129 .
[38]
顾建伟, 刘婧, 薛彦久, 臧新, 谢先芝. 光敏色素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30-135 .
[39]
陈夕军, ,刘晓维,左示敏,童蕴慧,潘学彪,徐敬友, . 水稻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Ospgip1 )原核表达及编码产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36-142 .
[40]
闵捷, 朱智伟, 金连登, 许立, 章林平, 汤圣祥. 中国近25年来育成杂交籼稻组合的米质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01-205 .
[41]
季英华,高瑞珍, ,张野,程兆榜,周彤,范永坚,周益军, . 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91-94 .
[42]
郭士伟, 王永飞, 马三梅, 李霞,高东迎. 一个水稻叶片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95-98 .
[43]
高清松,张丹,徐亮,徐辰武. 水稻ABC1 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10 .
[44]
林洪鑫,潘晓华,石庆华,彭春瑞,吴建富,雷享亮. 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79-85 .
[45]
盘毅,罗丽华,邓化冰,张桂莲,唐文邦,陈立云,肖应辉 . 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QTL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99-102 .
[46]
殷得所,夏明元,李进波,万丙良,査中萍,杜雪树,戚华雄. 抗稻瘟病基因Pi9 的STS连锁标记开发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25-30 .
[47]
张鼎鼎, 邹丽芳, 赵梅勤, 邹华松, 陈功友. hrcQ 基因决定水稻条斑病菌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性反应和在寄主水稻上的致病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1-18 .
[48]
陈树林,王海燕,丁震乾,王秀娥 ,陈忠明,. 2个杂交籼稻和2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双重PCR技术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9-24 .
[49]
朱毅勇,曾后清,狄廷均,徐国华,沈其荣. 细胞膜质子泵在水稻耐铵机制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12-118 .
[50]
潘建红,陈峰,何佳春,赖风香,傅强.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86-90 .
[51]
杨亚春 ,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43-51 .
[52]
冯跃华,邹应斌,Roland J. BURESH. 免耕移栽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若干群体特征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65-70 .
[53]
叶世超,林忠成, 戴其根,贾玉书,顾海燕 ,陈京都,许露生,吴福观,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 施氮量对稻季氨挥发特点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71-78 .
[54]
高菊生,曹卫东,董春华,徐明岗,曾希柏,文石林,.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72-676 .
[55]
孙川, 陈刚,饶玉春,张光恒,高振宇,刘坚,鞠培娜,胡江,郭龙彪,钱前,曾大力,. 水稻基因组DNA简易制备方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77-680 .
[56]
杨迎青,杨媚,李明海,李勇,贺晓霞,周而勋.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转化系统的建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17-622 .
[57]
宁永强,丁沃娜,朱世华,余红卫,於宏,陆开形 . 水稻短根突变体ksr1 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52-654 .
[58]
陈析丰,顾志敏,刘峰,马伯军,张红生,.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水稻CIPK 基因的鉴定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67-574 .
[59]
柳武革,王丰,肖汉祥,刘振荣,李金华,廖亦龙, 朱满山,黄慧君,黄炳超,张扬.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稻瘿蚊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81-586 .
[60]
张红林,程建峰,刘跃清,钟晓英,张瑞祥,刘海平,张璞. 白化转斑叶籼型水稻不育系高光A的创制及特征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87-594 .
[61]
左娇,强胜,宋小玲. 温室条件下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与杂草稻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适合度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08-616 .
[62]
陈立云,雷东阳,唐文邦,肖应辉.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与行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41-646 .
[63]
王玲,黄雯雯,黄世文,刘连盟,刘恩勇, .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629 .
[64]
李睿,赵姝丽,毛艇, 徐正进,陈温福. 水稻剑叶气孔性状QTL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59-62 .
[65]
陆永良, 彭于发,王渭霞,孙兴强,陈丽娟,余柳青, .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基因漂移至常规栽培稻的频率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63-666 .
[66]
余初浪,杨勇,王栩鸣,严成其,陈剑平. 水稻与病原物互作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47-651 .
[67]
管泽鑫,唐健,杨保军,周营烽,范德耀,姚青, . 基于图像的水稻病害识别方法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97-497~502 .
[68]
彭代亮,黄敬峰,孙华生 ,王福民. 基于Terra与Aqua 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县级水稻总产遥感估算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16-522 .
[69]
钱俊朝,罗琼 ,王云月, 卢建欢,赵广娟,罗燕. 混合间栽水稻品种间基因流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27-530 .
[70]
曾宇翔,李西明,马良勇,季芝娟,杨长登. 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资源发掘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44-550 .
[71]
徐正进,韩勇,邵国军,张学军,全成哲,潘国君,闫平,陈温福.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31-534 .
[72]
盛仙俏,张发成,徐红星,郑许松,陈桂华,吕仲贤,.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35-538 .
[73]
田小海,吴晨阳,袁立,王晓玲,马国辉,. 普通气候年景下江汉平原超级杂交稻结实率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39-543 .
[74]
张集文. 水稻苯达松敏感突变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551-558 .
[75]
沈玮玮,宋成丽,陈洁,付亚萍,吴建利,江绍玫,. 转菰候选基因克隆获得抗白叶枯病水稻植株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47-452 .
[76]
王彦荣,代贵金,大杉立, 山岸辙,程式华. 水稻苗期氮素吸收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63-468 .
[77]
徐群,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汤圣祥,魏兴华. 水稻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69-473 .
[78]
宋爱梅,黄新朋,孙淑斌,张亚丽,徐国华. 氮高效水稻品种苗期耐低磷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79-486 .
[79]
毛艇,徐海,郭艳华,朱春杰,陈凯,王嘉宇,姜树坤,徐正进 .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的亚种属性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74-478 .
[80]
张玉烛,刘洋,曾翔,陈恺林,黄泽辉,谢洪科. 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后期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87-492 .
[81]
肖冬来,贾东升,吴建国,杜振国,谢荔岩,吴祖建,谢联辉. 水稻条纹病毒NS3蛋白与水稻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93-496 .
[82]
黄国平,汪琳,陈克平, . 转基因水稻外源蛋白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10-416 .
[83]
龚金龙, 张洪程,李杰,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李德剑,华正雄,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刘国林. 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17-424 .
[84]
周彤,吴丽娟,王英,程兆榜,季英华,范永坚,周益军. 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25-428 .
[85]
杨艳华,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赵庆勇,王才林. 赤霉素(GA3 )和脱落酸(ABA)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及GA20ox2 、GA3ox2 基因表达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33-437 .
[86]
谭新中,彭喜旭,胡耀军,唐新科,周平兰,邓小波,王海华. 镍处理下水稻酚酸和酚多聚物含量的变化与白叶枯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38-442 .
[87]
王保菊徐红星,郑许松,傅强,吕仲贤,.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43-446 .
[88]
李丁鲁张建明,王慧,李茂柏, 朴钟泽, . 长江下游地区部分优质粳稻品种与越光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特征及品质性状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79-384 .
[89]
李卫国,李花,. 利用HJ-1A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水稻产量分级监测预报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85-390 .
[90]
栗海俊,李勇,杨秀霞,沈其荣,郭世伟.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和水分条件对苗期水稻生长及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03-409 .
[91]
白晓娟,刘丽娟,张春华,葛滢程旺大. H2 O2 预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Cd耐性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91-397 .
[92]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水稻稻曲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53-359 .
[93]
王维,吴超,刘梅, 刘旭日,胡国成,斯华敏 ,孙宗修,刘文真付亚萍,. 转中国对虾抗菌肽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效应初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35-340 .
[94]
姚姝陈涛,张亚东,朱镇,赵凌, 赵庆勇,周丽慧,王才林,.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 和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41-347 .
[95]
刘希玲,邹华松,邹丽芳,陈功友 . 水稻白叶枯病菌hrcU 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48-352 .
[96]
苏振喜,赵国珍,廖新华,世荣,蒋聪,朱振华,邹茜 .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320-324 .
[97]
邸玉婷,赵国臣徐克章武志海,张治安,凌凤楼, 姜楠. 吉林省47年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51-256 .
[98]
孟杰,王人民, 万吉丽,付力成. 不同锌效率水稻基因型及其杂种一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Zn2+ 活度的反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89-296 .
[99]
石春林,冯慧慧金之庆,王华. 水稻发育期模型的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303-308 .
[100]
林忠成, 叶世超,戴其根 陈京都,顾海燕 ,赵洪祥, 赵小华, 张洪程,霍中洋, 许轲,魏海燕. 太湖地区定位施氮与耗竭后施氮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71-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