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3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3-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与专论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与专论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汤圣祥,闵绍楷, 佐藤洋一郎
    1993, 7(3): 129-136 . 
    摘要 ( )   PDF(1091KB) ( )  
    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国粳稻的起源。认为我国的粳稻独立起源于偏粳的普通野生稻,籼、粳稻是平行演化的;我国粳稻量重要的起源地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沼泽地带,其中心区域位于太湖流域。
    研究报告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龚光明,周国锋,尹楚球, 盛孝邦
    1993, 7(3): 137-142 . 
    摘要 ( )   PDF(274KB) ( )  
    选用5种不同来源的6个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与6个早、中籼及广亲和品种以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成36个组台,此较分析了6个不育系的株高、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及生育期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台 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及F1优势表现。 结果表明,不育系之间的一般配台力差异很大,且与所配对应组合的F1竞争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不 育系的一般配合力高,其 所配组合的优势也强。 一般配合力较差的不育系所配组合即使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也难有实际应用价值。3130S和衡农S-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作者认为不育系的配合力与其亲缘有关,采用粳籼交或栽野交可能是选育高配合力两用核不育系的有效途径。
    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及与酶的关系
    何祖华,Etoh Kossi,石春海,申宗坦
    1993, 7(3): 143-147 . 
    摘要 ( )   PDF(758KB) ( )  
    用3对水稻植株高度近等基因对,研究了株高基因对GA3 敏感性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基因在苗期对GA3 敏感性强弱顺序为eui>sd1>Sd1>sds(t);其中梗稻的Sd1敏感性强于籼稻的。 用胚乳培养法快速鉴别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的结果与幼苗鉴定的一致,说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在酶活性方面,4 d的幼苗中高秆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力比矮秆品系的高, 而8 d的幼苗中矮秆的活力反而比高秆的强。经GA3处理4 d和8 d后,对GA3敏感的品系过氧化物酶活力较低,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8和酯酶同工酶带7与株高对GA3的敏感性有关。
    琼脂浓度对水稻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率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梅传生,张金渝,汤日圣,蔡小宁,吴光南
    1993, 7(3): 148-152 . 
    摘要 ( )   PDF(240KB) ( )  
    以盐粳2号脱壳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不同浓度琼脂对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率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在分别进行脱分化、分化和继代培养基中琼脂浓度试验时,当琼脂从0.5%提高到1.0% 植株再生率均显著升高。在继代和分化培养基琼脂浓度均为1.0%时植株再生率最高,而脱分化培养基0.5%或1.0%琼脂和分化培养基1.0%琼脂 组合,再生率最高,两者均为1.0% 琼脂反而降低。试验还表明,随着培养基中琼脂浓度提高,愈伤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而脯氨酸含量上升。较高浓度(1.0%)琼脂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内源ABA含量显著高于较低浓度(0.5%)琼脂的,而ZRs含量则显著较低。同样,在分化培养过程中,较高浓度琼脂分化培养的愈伤组织内源ABA含量显著地高于较低琼脂的,而ZRs含量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 V 关键词:琼脂浓度:精
    表面活性剂“粤辅1号”提高水稻植株对赤霉素的吸收和利用研究
    潘瑞炽,韩寒冰
    1993, 7(3): 153-158 . 
    摘要 ( )   PDF(1160KB) ( )  
    与GA3单独处理相比.GA3与表面活性剂粤辅1号 (YF-1)混合使用,可降低GA3的表面张力及其受雨水冲刷程度,部分地溶解叶表面的硅质、蜡质和角质,使秧苗对GA3的吸附量增加2~4倍,吸收量增加1~3倍;且能增加水稻幼苗的株高,增加不育系秆长,降低包颈程度。
    水稻害虫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胡全胜,张孝羲
    1993, 7(3): 159-166 . 
    摘要 ( )   PDF(419KB) ( )  
    水稻害虫管理专家系统(ESRICE)系用知识工程语言NEW ,编译BASIC 和dBASEⅢ 等构筑。系统共由13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可对不同代次的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提供决策方案。系统耦联了外部教学模型以帮助用户回答咨询过程中系统提出的问题,或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化防及其用药时间。应用表明,该系统在水稻害虫管理上已达到专家水平。
    噻嗪酮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作用和消解动态
    戴志一,杨益众,刘曙照,黄东林,王春安,陆增新,陈良根,庄以庆
    1993, 7(3): 167-171 . 
    摘要 ( )   PDF(365KB) ( )  
    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辅导作用。 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i)/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90.32%和95.01%。粗喷雾、泼浇、弥雾、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式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高度生物活性,在水稻上的内吸作用和稻茎对田水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是该药在田间表现长效的主要原因。
    研究简报
    异季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朱旭东,熊振民,罗玉坤,孔繁林,曹立勇,闵 捷
    1993, 7(3): 172-174 . 
    摘要 ( )   PDF(143KB) ( )  
    不同水稻品种的光氧化差异及活性氧清除剂的效应
    张春来,焦德茂,童红玉
    1993, 7(3): 175-178 . 
    摘要 ( )   PDF(270KB) ( )  
    14份美国水稻品种的研究和评价
    罗利军,应存山,梅捍卫,王一平
    1993, 7(3): 179-182 . 
    摘要 ( )   PDF(202KB) ( )  
    家蚕抗菌肽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初步研究
    黄大年,邹 勤,戴祝英,黄自然,沙巨蛟
    1993, 7(3): 183-186 . 
    摘要 ( )   PDF(871KB) ( )  
    综述与专论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杨守仁,张龙步,徐正进,陈温福,王进民,董 克
    1993, 7(3): 187-192 . 
    摘要 ( )   PDF(192KB) ( )  
    概述了30余年来在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1)水稻株形育种应分三个阶段,它由矮化育种发展而来,它的发展方向是水稻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2)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上提出了耐肥抗倒、生长量大和谷草比大三项选择标准。耐肥抗倒是保证条件,生长量与谷草比的乘积是稻谷产量。耐肥抗倒性与秆高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受光叶面积及其上的光强度与叶片直立性也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3)提出了可用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作为叶片质量的选择标准,在田间可凭叶厚及叶色初选。(4)比较研究了典型的籼稻及粳稻以及由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籼及偏粳品种的气孔密度,得到了籼稻>偏籼>偏粳 >粳稻的顺序,这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科学性,也指明了通过其后代来搞水稻理想株形的优越性。(5)提出了今后高产更高产要适当降低现在高产水稻的每亩穗数水平的同时争得平均每穗粒重的大幅度提高以及(6)分蘖力不能太差等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各地株形好的水稻品种的高产表现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株形好的木稻品种的高产表现也验1正了上述结论
    研究简讯
    丁草胺诱导稻田休眠稗草种子萌发的作用
    余柳青,吴林福
    1993, 7(3): 192-192 . 
    摘要 ( )   PDF(5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