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8年, 第12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1998-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与专论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与专论
    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1996年度课题攻关报告
    湖南省课题攻关协作组
    1998, 12(增刊): 1-3 . 
    摘要 ( )   PDF(243KB) ( )  
    总结了1996年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进展。
    研究报告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邹应斌, 黄见良, 李合松, 张杨珠, 肖应辉, 黄升平, 宋春芳, 程正良, 易建平
    1998, 12(增刊): 4-8 . 
    摘要 ( )   PDF(324KB) ( )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后期功能叶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运转率高,籽粒充实度好,经济系数高。早晚稻产量分别达到8101.5kg/hm2和8731.5kg/hm2,早晚稻子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分蘖期气温偏低,干物质生产量小(为成熟期的13.3%),养分吸收总量少,抽穗后光合产物生产量大,高产潜力大。晚稻分蘖期气温高,干物质生产量大(为成熟期的18.8%),养分吸收总量多,抽穗后期光合能力弱,但晚稻灌浆结实的时间长,对高产形成有利。
    油稻稻三熟制稻区早稻育秧方式“旱育多两大”的示范研究
    马国辉, 徐叔云, 黄志农, 何英豪, 张玉烛, 刘朝友, 肖丽荣, 邵勇
    1998, 12(增刊): 9-14 . 
    摘要 ( )   PDF(410KB) ( )  
    根据洞庭湖三熟制稻区的生态特点及生产实践,提出了“旱育多两大”三熟制早稻育秧方式。这一方式将耐寒旱育秧与“多两大”两段育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抗逆性强、秧龄弹性大、肥水集约管理、秧苗个体发育均衡、秧苗素质好及增产、节膜等特点。这有利于温光资源较差的三熟制稻区选择迟熟早稻、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实行品种搭配“满负荷”但不超负荷而促使早晚两季三熟全年高产。
    培两优特青的早穗影响因素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张玉烛, 马国辉, 何英豪, 谢建红, 肖丽荣, 黄志农, 杨先忠, 吴宏恒, 刘朝友, 许仲材, 龚月中
    1998, 12(增刊): 15-20 . 
    摘要 ( )   PDF(399KB) ( )  
    观察两系高产组合培两优特青25丘不同程度早穗的稻田,并辅以育秧方式、播种期、播种量、寄插密度和大田密度试验,分析早穗形成的特点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秧龄及高氮是影响早穗的主要因素,两段秧和烯效唑具有一定范围的缓解作用。严重早穗可造成12%~14%的减产,表现优势穗减少,穗均总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轻度早穗仍属高产栽培的正常范围,高位分蘖补偿成穗及早穗结实率提高是大田补偿栽培可利用的主要特性。并以营养体的发育程度建立了早穗的评价系统。
    水稻灌浆结实期减源疏库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屠乃美, 周文新, 黄见良, 肖铁光, 邹应斌
    1998, 12(增刊): 21-28 . 
    摘要 ( )   PDF(505KB) ( )  
    大穗型水稻品种超丰早和中穗型品种湘早籼13,齐穗后进行剪叶疏粒处理创造不同的库源比例,重点考察了源库互作关系,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源、库、流活性的动态变化和产量性状等。结果表明,库对源具有反馈促进作用,库/源比高和库容量大的处理净同化率(NAR)较高,茎鞘和叶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滞留量少,14C同化物向籽粒输送比例增加,输导组织和库器官活性趋于增强。
    几个水稻品种碳素代谢特征的比较
    刘强, 罗泽民, 荣湘民, 彭建伟
    1998, 12(增刊): 29-33 . 
    摘要 ( )   PDF(344KB) ( )  
    结合饲料稻品种选育,在不同生育期对5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充实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其碳素代谢特性各不相同,杂交组合威优56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较强,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在孕穗期积累丰富,到成熟期残留较少,后期籽粒充实速度下降缓慢,是一个碳素代谢十分旺盛的组合。常规稻辐丰早92-124在灌浆后期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强度和较强的籽粒充实速度,且成熟期茎鞘内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残留最少,也是一个后期碳素代谢较为理想的水稻品种。
    开花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水、陆稻细胞膜透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姜孝成, 周广洽, 陈良碧, 黄亮群, 李训贞
    1998, 12(增刊): 34-38 . 
    摘要 ( )   PDF(314KB) ( )  
    在开花灌浆期对三个水、陆稻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发现,叶片中自由水含量较高的湘粳2号(粳型水稻)在复水后细胞膜透性仍然较高,束缚水含量下降,平均减产幅度最小,表现出明显的耐旱特性。而湘中籼3号(籼型水稻)的表现相反,是不耐旱品种。陆稻品种奉爱的抗旱性明显较强,但产量较低,有待进一步改良。
    水稻抗旱高产品种(组合)筛选
    徐孟亮, 周广洽, 陈良碧, 刘恒祥, 赵立武
    1998, 12(增刊): 39-44 . 
    摘要 ( )   PDF(362KB) ( )  
    在大田生育期只靠雨水灌溉的易旱田,对16个早、晚稻品种(组合)进行了产量、抗旱系数、结实性状、最后三片功能叶面积与寿命及卷叶、黄叶、枯叶状况与抗倒性的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早稻抗旱高产品种3个,晚稻抗旱高产品种(组合)2个,分别为湘辐93-4、辐丰早92-124、91-1、威优46与V989。在孕穗期与结实期遭受干旱后,其产量为5.68~6.83t/hm2,抗旱系数为0.702~0.859。
    喷施“双酸肥”对水稻作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刘强, 罗泽民, 荣湘民, 彭建伟
    1998, 12(增刊): 45-50 . 
    摘要 ( )   PDF(388KB) ( )  
    在田间和盆栽试验中分别于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和秧苗三叶期用富含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双酸肥(DAF)喷施水稻,结果表明:DAF对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呼吸酶活性和ATP形成、氮素的吸收与同化、DNA和RNA的合成、根系吸收能力、孕穗期茎鞘贮存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抽穗后向穗部的转移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导致水稻产量的增加和谷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土壤条件对优质食用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戴平安, 周坤炉, 黎用朝, 刘进明, 张玉烛, 马国辉, 易国英
    1998, 12(增刊): 51-57 . 
    摘要 ( )   PDF(326KB) ( )  
    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不同厚度耕作层,不同泥、水温度情况,以分析4种土壤中所种植的优质食用稻品质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薄耕层使米质变劣,产量锐减。降低泥、水温度有利于优质早稻米质的改善,但产量降低,并对晚稻多项米质产生负效应。不同土壤的矿质养分含量增加可降低稻米垩白;有效磷、钾、硅含量的提高还可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食用稻优质、高产的最佳土壤条件是耕层较深厚且无低温冷浸的紫潮泥。
    综述与专论
    影响稻米品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黎用朝, 李小湘
    1998, 12(增刊): 58-62 . 
    摘要 ( )   PDF(356KB) ( )  
    综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遗传和环境因子研究的进展;概述了国内外近年优质食用稻育种成果。
    水稻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的研究进展
    荣湘民, 刘强, 朱红梅
    1998, 12(增刊): 63-69 . 
    摘要 ( )   PDF(407KB) ( )  
    综述了水稻源库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源库类型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氮素营养生理特性,并简要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淹涝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危害与耐淹性机理研究的进展
    李玉昌, 李阳生, 李绍清
    1998, 12(增刊): 70-76 . 
    摘要 ( )   PDF(400KB) ( )  
    评述了淹涝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水稻耐涝的生理机制、淹涝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和耐淹性遗传与减灾措施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并简要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水稻高产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肖丽荣, 张玉烛, 马国辉, 黄祖明, 何英豪, 黄志农
    1998, 12(增刊): 77-78 . 
    摘要 ( )   PDF(156KB) ( )  
    三熟制油稻稻区品种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
    马国辉, 张玉烛, 徐叔云, 黄志农, 何英豪, 邵勇, 刘朝友, 肖丽荣
    1998, 12(增刊): 79-82 . 
    摘要 ( )   PDF(27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