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8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
    廖伏明,周坤炉,阳和华,徐秋生
    1998, 12(4): 193-199 . 
    摘要 ( )   PDF(317KB) ( )  
    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和新育成的16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为材料,根据11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马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的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在16个亲本的120个遗传距离中,80%以上小于2;9个恢复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4793, 7个保持系间,除湘香2号B外,平均遗传距离为0.7723。说明现有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较小,尤其是保持系内和恢复系内遗传差异更小。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现有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此外,还对亲本改良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杂交稻亲本改良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杂交稻组合亲本选配原则进行了讨论。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邓启云,袁隆平
    1998, 12(4): 200-206 . 
    摘要 ( )   PDF(337KB) ( )  
    在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通过对大量光温敏不育材料的试验观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现象、本质、控制途径和鉴定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认为:(1)就现有资源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不存在纯光敏类型;(2)不同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3)实用不育系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就是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要相对地低,具体的安全不育起点温度指标的界定应根据选育地区历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4)在常规繁殖条件下,光温敏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存在难以避免的世代间漂移现象,但在已经发生漂移的后代群体中,通过增加低温选择压力,可以遴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仍保持稳定的典型单株。还对华中稻区适合的不育起点温度参数以及“漂移”控制途径(核心种子技术)进行了讨论。
    根据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性状判别籼粳的研究
    王才林 ,宇田津彻朗 ,汤陵华 ,邹江石 ,佐藤洋一郎 ,藤原宏志
    1998, 12(4): 207-214 . 
    摘要 ( )   PDF(551KB) ( )  
    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水稻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性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了以硅酸体形态性状为指标的籼粳判别式,其判别效率可达90%左右,明显优于粒型判别法,与佐滕等提出的基于酚反应、氯酸钾抗性和稃毛长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植物蛋白石具有残留量多和抗风化等优点,作者认为在籼、粳稻起源和分化的研究中,根据植物蛋白石的形态进行籼粳判别的方法比基于炭化米的粒型判别法更加有效。
    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mRNA差异展示
    关和新,景润春,何予卿,朱英国
    1998, 12(4): 215-218 . 
    摘要 ( )   PDF(300KB) ( )  
    应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粤泰不育系及保持系单核、二核及三核期的mRNA。不育系和保持系本身不同发育时期花药cDNA扩增带型相似,不育系和保持系同时期花药的cDNA扩增带型也很相似,说明大多数基因都是组成型表达的。在实验中共观察到24条差异带,通过与总RNA斑点杂交对部分差异带初步筛选,表明AGCK-20仅与不育系总RNA有杂交信号。
    单倍体籼稻无性系微芽的离体调控
    杨长登,吴连斌,赵成章
    1998, 12(4): 219-222 . 
    摘要 ( )   PDF(283KB) ( )  
    以籼稻单倍体无性系微芽为材料,研究了激素及秋水仙碱等处理对籼稻单倍体微芽的诱导、分化、扩增及加倍的影响。2 mg/L的2,4-D可提高籼稻单倍体微芽的培养力。NAA对籼稻单倍体微芽的扩增有明显影响,0.5 mg/L的NAA可成倍扩增微芽,培养35 d后,其芽数比原始芽数增加了46.21倍,比不加NAA的对照增加了2.8倍,且单芽重仅0.079 mg。籼稻单倍体微芽扩增的适宜培养基为:N6附加MET 2.5 mg/L、NAA 0.5 mg/L、6-BA 2 mg/L。500 mg/L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籼稻单倍体微芽48 h,其二倍体得率较高,绿苗率及二倍体率分别为42.9%和60.0%;秋水仙碱处理愈伤组织的效果不佳,虽然提高秋水仙碱处理浓度可提高二倍体率,最高可达100%,但由于绿苗分化率下降,使总的二倍体得苗率比不处理的对照低。
    水域浮床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
    吴伟明,宋祥甫,应火冬,朱 敏,陆永良
    1998, 12(4): 223-228 . 
    摘要 ( )   PDF(424KB) ( )  
    利用浮床无土栽培技术在自然水域种植杂交水稻,水上稻的产量比同期种植的水田稻增产12%左右。其本田生育前期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水田稻基本接近,中、后期则明显高于水田稻,抽穗以后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百分比较水田稻提高了3.4个百分点。水上稻绿叶干物质积累量在前期与水田稻基本接近,中、后期则一直保持比水田高30%左右的优势。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则呈现前、中期比水田稻低,但后期却反而高于水田稻的变化趋势,茎鞘的干物质输出率比水田稻低,对产量的贡献不如水田稻。
    单季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演替规律
    胡 阳 ,唐启义 ,唐 健 ,胡国文
    1998, 12(4): 229-232 . 
    摘要 ( )   PDF(291KB) ( )  
    运用种类丰富度、数量、申农指数等指标,对浙江省富阳市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进行了描述、分析。可将整个演替过程划分为扩展期、波动期、衰减期三个时段,依据对水稻的不同作用性质将节肢动物群落分为天敌、害虫、中性昆虫三个亚群落。从以上三个指标的分析结果来看,三种亚群落的演替过程具有不同步性。相比而言,天敌亚群落具有最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其贡献率几乎达到50%;中性昆虫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三个指标的每周累加值具有相似性,但数量消长呈负相关性。
    综述与专论
    水稻品种抗虫性遗传研究进展
    姜人春
    1998, 12(4): 233-237 . 
    摘要 ( )   PDF(358KB) ( )  
    阐述了水稻抗虫性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综述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稻瘿蚊、电光叶蝉、二化螟和三化螟抗性遗传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讨论了抗虫性遗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研究简报
    内源激素对水稻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
    罗琼, 胡延玉, 周开达
    1998, 12(4): 238-240 . 
    摘要 ( )   PDF(213KB) ( )  
    采用水稻的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内源激素对培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外源激素对内源激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与水稻的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的内源激素含量有关。通过调节培养基的外源激素改变内源激素的平衡是提高培养效率的有效手段。
    粳稻短根基因srt1导入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初步研究
    洪德林 ,一井真比古
    1998, 12(4): 241-244 . 
    摘要 ( )   PDF(186KB) ( )  
    1994至1997年研究了粳稻短根基因srt1导入3个籼稻保持系和3个粳稻保持系的F1、苗期短根的F2和F3的农艺性状及根长表现。结果表明:1) RM1与3个籼稻保持系杂交,F1植株高达150 cm , 抽穗迟,穗型大,结实率只有43%~47%;而与粳稻保持系杂交,F1株高125 cm以下,结实率82%~91%。2) F2短根秧苗移栽大田后,一部分植株逐渐死亡,一部分抽穗成熟,而少部分株型类似保持系的植株株高、结实都正常。3) 六千辛B/RM1组合中苗期短根、成熟期株高结实都正常的F2植株所衍生的F3株系,种子发芽后11 d以内冠根长度短于六千辛B、Ohchikara、六优1号。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观察
    贺浩华,彭小松,余秋英,刘宜柏
    1998, 12(4): 245-248 . 
    摘要 ( )   PDF(237KB) ( )  
    对光温敏不育系安湘S、6442S、165S、GD2S、1103S、培矮 64S、0821S 和恢复系桂99、102的开花习性进行了系统观察。1356S花期不太集中,午前花所占比例不高;但柱头接受花粉面积大,柱头生命力下降慢,颖花张开时间长,颖间距大,张颖角度大。6442S花时分散,柱头外露率较低,柱头接受花粉面积小,生命力下降快;但其花期集中、张颖时间长、颖间距大。165S颖花张开时间稍短,张颖角度较小,颖间距较小,柱头接受花粉面积较小;但其花期、花时集中,午前花所占比例高,柱头生命力保持时间长。GD2S午前花少,柱头外露率低、面积小、生命力下降快,颖花开张时间短,张颖角度小;但花期集中(抽穗后3~5 d)。1103S盛花开始时间较晚,午前花较少;但颖花开张时间很长,有些当日开的颖花,至次日还未闭合,柱头外露率高、面积大、生命力强且下降速度慢。PA64S柱头面积小,柱头生命力下降快;但花时集中,午前花较多,柱头外露率高,颖间距大。0821S花时分散,午前花少,张颖角度小,颖间距较小;但花期较集中,张颖时间较长,柱头面积大、生命力下降慢。因此,在制种时,应根据各不育系各自开花习性的优缺点,以及所配父本的开花习性,采取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提高制种产量。
    水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特性的研究
    何文寿 , 李生秀 ,李辉桃
    1998, 12(4): 249-252 . 
    摘要 ( )   PDF(275KB) ( )  
    采用水培方法, 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对铵、硝态氮的吸收特性。水稻虽为较强的喜铵作物,累积吸收的铵态氮多于硝态氮,但并不完全依赖于铵态氮。在铵、硝态氮等量共存条件下,水稻对铵、硝态氮的相对吸收量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移栽到分蘖终期的营养生长期,吸收的铵态氮多于硝态氮,占营养生长期吸氮总量的68.9%;铵态氮营养主导作用在分蘖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从拔节到成熟的生殖生长期,两者的吸收比例在1左右,趋于稳定,可以同等有效地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施肥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吸收铵态氮、硝态氮的营养特点,合理调控土壤中铵、硝态氮比例,以满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各种氮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