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实时PCR定量分析干旱胁迫下水稻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表达差异
    魏敏,熊建华,李阳生,傅彬英
    2006, 20(6): 567-571 . 
    摘要 ( )   PDF(113KB) ( )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得到水稻IR64糖原合成酶激酶(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GSK)基因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表达差异。 叶片中GSK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各生育期干旱胁迫时诱导合成增加,尤其从分蘖期到抽穗期表达更为显著,说明这段生长期叶片对水分缺乏最敏感;苗期根系处理后GSK表达明显下降,叶片处理前后GSK表达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GSK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的组织中呈现差异。
    一个丙环唑诱导的水稻基因cDNA片段的分离与分析
    殷得所,王世全,邓其明,李双成,王玲霞, 李平
    2006, 20(6): 572-576 . 
    摘要 ( )   PDF(278KB) ( )  
    采用差异显示技术,以丙环唑作为诱导剂,对水稻幼苗进行筛选,得到一个化学诱导表达增强的差异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此片段可在水稻EST库中找到多个同源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与水稻、拟南芥等植物的GMPase基因高度同源,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是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RTPCR实验表明此基因在丙环唑诱导后表达增强。
    受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OsBTB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初探
    姜玉新,董海涛,庄杰云,郑康乐,李德葆,
    2006, 20(6): 577-582 . 
    摘要 ( )   PDF(190KB) ( )  

    报道了1个从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近等基因系H7R/H7S中克隆的类GMPOZ基因——OsBTB,通过测序获其全长cDNA并分析了该基因的序列特征。根据水稻基因组序列数据库搜索,将OsBTB基因定位在水稻基因组第2染色体上。Northern和Western杂交结果表明,OsBTB基因在水稻近等基因系H7R/H7S中均受稻瘟病菌诱导表达,且在非亲和与亲和互作中表达差异明显。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所选取的抗性及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综合结果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稻瘟病菌诱导的抗性反应。

    水稻愈伤组织中脱落酸特异诱导蛋白的纯化及分析
    姜华,万佳,高晓玲,陈静,汪旭东,徐正君
    2006, 20(6): 583-588 . 
    摘要 ( )   PDF(1359KB) ( )  
    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DEAESepharose和TSKgel)的方法,结合SDSPAGE和2D电泳(twodimension electrophoresis)技术,从水稻愈伤组织中分离并精制了两个分子量相同(24.5 kD), 等电点分别为61和6.9的脱落酸(ABA)特异诱导蛋白。Westernblot印迹分析发现,这两个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明显。A1(pI 6.1)蛋白在ABA处理的水稻愈伤组织和种子胚中表达,但在未经ABA处理的材料(包括幼芽、愈伤组织)和白色干燥性愈伤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表达;A2(pI 6.9)蛋白在经ABA处理材料、种胚和白色干燥性愈伤组织中检测到表达,在未经ABA处理的材料中没有检测到表达。推测这两个蛋白可能在胚(或不定胚)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稻属AA染色体组8个种间SSR多样性与亲缘关系
    杨致荣,李润植, 魏兴华,
    2006, 20(6): 589-595 . 
    摘要 ( )   PDF(183KB) ( )  
    选用平均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30对SSR 引物,对AA染色体组8个野生稻种共42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本试验选取的30个SSR标记均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30个多态性位点共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24, 每个位点可扩增出3~10个等位基因,平均7.47个;等位基因有效数(Ae)变幅为1.25~891,平均5.45。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54~2.386,平均1.826;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199~0.888,平均0.774。系统聚类和带型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与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的亲缘关系最近,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则与巴蒂野生稻(O. barthii) 关系最为密切,杂草稻(O. spontanea) 与普通野生稻 (O. rufipogon)、亚洲栽培稻(O. sativa) 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展颖野生稻(O. glumaepatula)、长雄蕊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与AA组其他稻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万亚涛,阿新祥,樊传章,徐福荣,谭学林,余腾琼,汤翠凤,戴陆园,
    2006, 20(6): 596-602 . 
    摘要 ( )   PDF(864KB) ( )  
    应用13个ISSR引物对云南省分布的疣粒野生稻 (Oryza meyeriana Baill.) 3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检测到13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80.36%。在居群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666和0.4028。把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分别按照行政区、经纬度、河流流域和海拔划分成不同类型,计算它们的 Na、Ne、H、I和 PPB各项数值,发现疣粒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以思茅市最高,临沧、西双版纳次之,保山、德宏最低;太平洋水系澜沧江中下游海拔较高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多样性较丰富。可将云南疣粒野生稻分为两大群,一大群是思茅地区的材料,另一大群包含德宏、临沧、西双版纳地区的材料。最后讨论了疣粒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水稻Wx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主要米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万映秀,邓其明,王世全, 刘明伟,周华强,李平
    2006, 20(6): 603-609 . 
    摘要 ( )   PDF(400KB) ( )  
    利用RM190和484/W2RACCⅠ标记分析了50个水稻非糯品种的Wx基因的等位性变异。其中,RM190揭示出7种(CT)n纯合变异类型和1种杂合类型,分别为 (CT)20、(CT)19、(CT)18、(CT)17、(CT)14、(CT)11、(CT)10和(CT)11/(CT)18,并以(CT)11和(CT)18两种类型为主;484/W2RACCⅠ共揭示出2种纯合类型和1 种杂合类型,分别为G/G型、T/T型及G/T型;(CT)11大多为G/G型,(CT)18大多为T/T型,这两个标记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10种等位基因变异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RM190揭示的Wx基因多态性可以解释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的59.3 %;484/W2RACCⅠ揭示的Wx基因多态性可以分别解释直链淀粉含量及胶稠度变异的56.1%和24.6%;而两标记共同可解释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的72.4%。还对这两个标记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王才林,赵凌,朱镇,张亚东
    2006, 20(6): 610-614 . 
    摘要 ( )   PDF(122KB) ( )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自由空气CO2浓度升高和储藏对水稻籽粒中不同形态多胺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周一峰,李军营, 蔡庆生,刘友良,於丙军,朱建国,章文华
    2006, 20(6): 615-620 . 
    摘要 ( )   PDF(85KB) ( )  
    以籼稻品种IR24和粳稻品种Asominori 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自由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O2 enrichment, FACE)和储藏1年,对籽粒内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3种类型多胺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在正常空气条件下,籼、粳稻籽粒中的多胺总量不存在显著差异;FACE处理降低了Asominori 籽粒多胺总量,但对IR24 影响不明显,因此FACE条件下IR24籽粒的多胺总量高于Asominori。储藏1年后,籽粒多胺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正常空气条件下生长的IR24籽粒多胺总量显著下降。两水稻品种籽粒中的束缚态多胺总量明显高于游离态和结合态多胺,占总量的50%以上,而在束缚态多胺组分中,亚精胺(Spd)所占比例最大。 FACE处理降低了籽粒中的束缚态Spd含量,增加了结合态Spd含量,而这些FACE效应经籽粒储藏后消失。
    缺钾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及光合防御机制的影响
    彭海欢 , 翁晓燕,徐红霞 ,蒋琴素, 孙骏威
    2006, 20(6): 621-625 . 
    摘要 ( )   PDF(121KB) ( )  
    以钾敏感型品种二九丰和钾钝感型品种原丰早为材料,研究了缺钾对水稻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及光合防御机制,并对缺钾条件下的光合防御机制进行了讨论。在缺钾条件下,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随气孔导度(Gs)的下降而下降;光合作用的关键酶Rubisco含量降低,而抗氧化酶系统的关键酶SOD活性显著上升。进一步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表明,随着钾胁迫时间的延长,缺钾水稻叶片中的 Fv/Fm、ФPSⅡ、qP及ETR均显著下降,说明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缺钾也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光饱和点,PSⅡ吸收的光能超过了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光能。缺钾叶片NPQ显著上升,说明钾胁迫下的水稻叶片通过启动热耗散机制耗散过剩的激发能,以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从而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伤害。从品种间的差异来看,原丰早在缺钾条件下,由于仍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抗光抑制能力,因此对缺钾有更强的耐性。
    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籽粒蔗糖及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李天,刘奇华,大杉立,山岸徹,佐佐木治人
    2006, 20(6): 626-630 . 
    摘要 ( )   PDF(116KB) ( )  
    选用水稻品种越光和笹锦为材料,在开花后设置自然温度和高温两种处理,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下籽粒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蔗糖合酶、液泡型转化酶和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活性的差异。高温处理下,蔗糖合酶活性值大于转化酶活性值,且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蔗糖合酶在蔗糖的分解和淀粉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温下两品种籽粒的蔗糖含量明显增加,但分解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并未相应增加,表明高温有利于籽粒中蔗糖的积累,而不利于籽粒中蔗糖的分解。高温下蔗糖合酶、液泡型转化酶和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活性明显下降,表明蔗糖分解速率的下降与蔗糖合酶和转化酶活性下降有关。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下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陈贵,周毅,郭世伟,沈其荣
    2006, 20(6): 638-644 . 
    摘要 ( )   PDF(101KB) ( )  
    为区分水稻根系与地上部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采用分根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局部根系在水分胁迫下不同形态氮素营养(NH4+、NO3- 、NH4+与NO3-等体积混合) 对水稻幼苗水分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1)全根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单供NO3-N营养条件下水稻的生长,而对单供NH4+N营养条件下水稻生长的影响较小。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对3种供氮形态营养下水稻总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单供NO3-N营养水稻根系的生物量、根系总长、根体积、平均直径以及根表面积的影响最大,均以未受水分胁迫的一侧根系生物量明显高于另一侧(受水分胁迫)。2)水分胁迫促进根系对NO3-N的消耗。3)全根水分胁迫严重抑制了单供NO3-N营养水稻的光合速率,但对单供NH4+N营养水稻的影响较小。不论局部根系水分胁迫还是全根水分胁迫对3种供氮形态的生理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4)全根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单供NO3-N营养水稻的光合氮素利用率。
    水稻抗性淀粉突变体抗性淀粉结构的比较研究
    焦桂爱,唐绍清,罗炬, Melissa FITZGERALD, Leslie T. ROFEROS ,胡培松,
    2006, 20(6): 645-648 . 
    摘要 ( )   PDF(100KB) ( )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对2个富含抗性淀粉的水稻突变体RS111、AE及其野生型亲本R7954、IR36的抗性淀粉组成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2个突变体与野生型亲本抗性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差异。 RS111的抗性淀粉主要来源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所占比例很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率相对于野生型亲本来说大大提高,从抗性淀粉中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来看,RS111与R7954比较一致,只是RS111中聚合度为10的短链比例明显小于亲本R7954;而另一突变体AE的抗性淀粉来源中,支链淀粉所占比例很大,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率相对于野生型亲本来说变化不大,支链淀粉中聚合度为10左右的短链比例大大高于亲本IR36,而聚合度为16、21左右的中长链比例远远低于亲本。
    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及其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的诱导
    吕仲贤, 俞晓平,Kong Luen HEONG, 胡萃
    2006, 20(6): 649-656 . 
    摘要 ( )   PDF(60KB) ( )  
    绝大多数的室内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性、食物消耗和利用、存活和生长发育、生殖和种群动态以及整个群落均有促进作用。但也有少量研究发现氮肥对植食性昆虫的表现无明显影响,甚至对极少数昆虫有负作用。在亚洲,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钻蛀性螟虫种群的猖獗发生与稻田施用氮肥有关,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对这些害虫的种群发展均有促进作用。为了有效地降低稻田氮肥的施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必须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研究简报
    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杨长登,郭龙彪,李西明,季芝娟,马良勇,钱前
    2006, 20(6): 657-659 . 
    摘要 ( )   PDF(156KB) ( )  
    对粳稻品种春江06和籼稻品种TN1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采用芽期接菌方法接种恶苗病菌,进行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qB1和qB10,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2个QTL的抗性基因都来自春江06,贡献率相近。
    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对镉积累的差异
    杨春刚,廖西元,章秀福,朱智伟,陈铭学,王丹英,牟仁祥, 陈温福,周淑清
    2006, 20(6): 660-662 . 
    摘要 ( )   PDF(27KB) ( )  
    以6个水稻品种为试材,设置5个土壤镉浓度处理的盆栽试验,对水稻糙米中重金属镉的积累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浓度的Cd处理下,水稻糙米中Cd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水稻品种的籽粒对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敏感性不同。结果表明,重金属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筛选应在土壤镉含量相近的土壤上进行。
    不同品种间作条件下的氮硅营养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唐旭,郑毅,汤利,张朝春,朱有勇,张福锁
    2006, 20(6): 663-666 . 
    摘要 ( )   PDF(71KB) (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黄壳糯在间作条件下氮硅营养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在常规施氮条件下(225 kg/hm2N),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约15.8%,籽粒产量提高20.8%;降低植株茎、叶氮含量35.5%和14.1%,茎、叶硅含量降低13.9%和8.8%;对叶瘟和穗瘟防效为10.0%和27.7%。增加氮肥施用量(450 kg/hm2N),植株中氮含量显著提高,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明显上升。茎叶氮含量与叶瘟和穗瘟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0.968**。施硅能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降低穗瘟发病的严重程度,茎中硅含量与穗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0772*。间作水稻植株中氮含量降低是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6-苄氨基嘌呤对水稻灌浆成熟期籽粒氮代谢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刘海英,杨静,钱春荣,金正勋
    2006, 20(6): 667-669 . 
    摘要 ( )   PDF(83KB) ( )  
    选用两个品质不同的粳稻品种,研究在抽穗期喷洒6苄氨基嘌呤(6BA)对灌浆成熟期籽粒氮代谢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抽穗后随灌浆进程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且抽穗后20 d 的酶活性最高;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灌浆前期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高于蛋白质含量低的品种;与未喷6BA对照相比,抽穗期喷洒6BA供试品种的味度值、最高黏度、崩解值、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消减值降低,但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很小。
    基于INTERNET的水稻基因数据库信息系统
    鄂志国,庄杰云,曹永生,钱前,王磊,
    2006, 20(6): 670-672 . 
    摘要 ( )   PDF(26KB) ( )  
    水稻基因数据库系统是在建的国家作物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一个重要模块,也是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功能上,该子系统提供了有关水稻基因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包括基因序列、基因产物、基因功能、参考文献等;系统设计上,基于ASP.NET的程序骨架使得系统在网络上运行时更快捷、更安全、更易维护。用户可通过因特网(http://gene.ricedata.cn/)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