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王才林,  汤玉庚,  刘云松,  等. BT型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育性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9(7):  10-12. [2]林生, 杨振玉, 齐德权, 等. BT秀岭A不育性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杂交水稻, 1987(3):  9-12. [3]张爱国.  粳型不育系育性变化原因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88(2):  7-10. [4]汤述翥, 张宏根, 梁国华, 等.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杂交水稻, 2008, 23(1):  1-5. [5]陈忠明.  三系杂交粳稻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  种子, 2000(1):  59-62. [6]杨保汉.  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及其结实率研究.  杂交水稻, 1997, 12(1):  13-15. [7]田大成, 张素英, 秦春林.  提高柱头外露率是杂交制种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  四川农业科技, 1990(2):  16-18. [8]张静, 陈国荣, 黄大军, 等.  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关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4):  459-461. [9]Wang S H, Zhang Z L, Tan X L, et al. Pollen abortive characters of n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ir potential heterosis in  japonica  rice. J Yunnan Agric Univ, 2009, 24(3):  330-335. [10]徐大勇, 方兆伟, 樊纪伟, 等. 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恢复系筛选结果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2006(6):  36-38. [11]沈圣泉, 张仁华. 02428和热研1号A在粳不籼恢配组中若干问题探讨.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3(6):  347-351. [12]汤述翥, 孙叶, 张宏根, 等.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21-526. [13]张爱国, 徐乐斌, 金宜祥, 等.  野败型粳三系配套及遗传机理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1):  17-18, 21. [14]童相兵, 岑汤校, 魏章焕, 等.  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作物杂志, 2006(3):  52. [15]潘跃星, 汤光仁.  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9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9):  244. [16]吴明国, 林建荣, 宋昕蔚, 等.  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8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7, 22(5):  17-19. [17]林建荣, 吴明国, 宋昕蔚, 等.  籼粳亚种间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658.  杂交水稻, 2009, 24(5):  84-85. [18]程侃声.亚洲稻籼粳亚种的鉴别.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15. [19]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5-252. [20]朱正斌, 张宏根, 刘超, 等.  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2010, 36(1):  1-8. [21]张向军, 陈英之, 韦燕萍, 等.  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广亲和位点S-5的SSR紧密连锁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4(4):  506-512. [22]孙宗修, 程式华.  杂交水稻育种: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83-84. [23]杨振玉.  粳型杂交水稻育种的进展.  杂交水稻, 1994(3):  46-49. [24]杨军, 朱旭东.  野败型杂交粳稻的研究及选育进展. 中国稻米, 2009(6):  1-3.  [25]李广贤, 姚方印, 庄杰云, 等.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 2006, 21(3):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