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6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8-28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实验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几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申宗坦, 章旺根, 何祖华, 孙漱源, 陶荣祥, 施德
    1986, 1(1): 1-7 . 
    摘要 ( )   PDF(495KB) ( )  
    用感稻瘟病品种二九青与4个抗病品种杂交的 F1、F2、B1F1经4个不同菌系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分别进行人工接种,然后考查其抗性反应。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Tetep 和74-5461BG 等籼稻品种对 ZB1、ZB15、ZC15、ZC3菌系的抗性均分别由显性抗性基因 Ipi-1、Ipi-2、Ipi-3Ipi-4控制,同时这4个抗性基因还存在着紧密的连锁关系。等位性测定也表明4个品种所具有的抗性基因都是各各等位的。
    中国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
    1986, 1(1): 8-18 . 
    摘要 ( )   PDF(530KB) ( )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从技术上看,有三个难题。第一,要培育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第二,要选出优势强的杂交组合;第三,要有能获得大量第一代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中国在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1975年建立较完整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已有早、中、迟,籼、粳等多种类型,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组合二十多个。杂交水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好的农艺性状,较高的生理机能,较强的抗性和较广的话应性。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较复杂,特别是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容易串粉而引起混杂。为了保证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并做到有计划地供种,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由各级种子公司分工负责。除育种工作外,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在进行遗传、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化学杀雄配制的杂交水稻也初步成功,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提高粳稻体细胞培养绿苗频率的研究
    赵成章, 孙宗修, 戚秀芳, 郑康乐, 柳鸿钲, 傅亚萍
    1986, 1(1): 19-25 . 
    摘要 ( )   PDF(266KB) ( )  
    本试验结果证明:(1)通过异地、异季种植和温度预处理等可以使那些难以分化的粳稻材料有效地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2)在 N_6培养基中,降低生长素的浓度,添加水解乳蛋白和水解核酸也可提高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但其效果远不及前者。
    水稻腹缺米的遗传分析
    熊振民, 闵绍楷, 孔繁林, 朱旭东
    1986, 1(1): 26-34 . 
    摘要 ( )   PDF(667KB) ( )  
    调查了1366份水稻品种和品系,腹缺米的发生频率为5.63%,腹缺米频率与粒重的相关r=0.6195。1978、1979和1981年,用腹缺米和饱满米配制了17个组合,F1、F2和 BF1的分析发现,腹缺米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环境条件只影响腹缺米的程度。这种障碍在早期世代进行连续选择即可消除。
    宋代的水稻生产
    游修龄
    1986, 1(1): 35-41 . 
    摘要 ( )   PDF(417KB) ( )  
    宋代(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朝代,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无论是天文、数学、地学、兵器、造船、印刷术、医药、建筑、纺织、冶金、瓷器等领域或行业,都有可观的成就。农业生产也不例外,特别是水稻的生产(以及蚕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北方的粟麦,使水稻的生产从此更为巩固和进一步得以发展。介绍了宋代水稻的生产状况。
    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和总颖花数的品种差异
    颜振德, 胡承太
    1986, 1(1): 42-52 . 
    摘要 ( )   PDF(475KB) ( )  
    以淮北地区不同历史年代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积和颖花量与品种产量能力进展的关系。结果指出:随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适宜总颖花量的增加,水稻品种的产量能力明显提高。因此确认高产品种选育应以增加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颖花量并适当减少穗数,应用半矮秆基因为途径。本文根据试验资料提出了目前淮北主要水稻品种的适宜群体指标,为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乙烯利和光强对水稻节间生长的协合效应
    吴光南, 汤日圣, 张金渝
    1986, 1(1): 53-57 . 
    摘要 ( )   PDF(275KB) ( )  
    喷乙烯利或遮光处理后,水稻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早19天和10天;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拔节期比对照提早天数增加到23天。单喷乙烯利和单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和对照的对应节间相近,但喷乙烯利并加遮光的处理,其第一伸长节间长为10.0厘米.显著长于对照相应节间(2.3厘米)。因此,乙烯利与光强对水稻节间的伸长有显著的协合效应(synergistic effect).
    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的估测
    陈荣业
    1986, 1(1): 58-64 . 
    摘要 ( )   PDF(421KB) ( )  
    小试验估测的在菲律宾热带气候条件下尿素表施或混施入稻田后的氨挥发损失率为10%上下。尿素在无渍水存在时进行混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氨挥发损失。同时测定的稻田水层氮含量和pH 值结果表明,通常的施肥方法无法避免施入稻田的大部分肥料氮溶解在水中,稻田水层的 pH 值受水中生物(主要是藻类)活动的影响,日间可上升到9以上。因此,即使在酸性土壤上,氨挥发在稻田氮素损失中的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
    研究简报
    从水稻花培纯系中发现矮秆突变体单209矮
    薛庆中, 沈圣泉, 严菊强, 陈鹤生
    1986, 1(1): 65-68 . 
    摘要 ( )   PDF(239KB) ( )  
    1978年从纯系(花培4代)单209群体中发现一矮秆植株。鉴于变异是遗传的並且其株型、叶型、穗型、生育期均和原品种相仿,故将该突变体称为“单209矮”。通过鉴定,证实此突变体确实出于花培纯系单209,研究了矮生性的遗传及基因突变对抗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单209矮聚合了1个隐性矮秆基因和2个显性抗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基因。
    杂种世代对籼稻花粉植株诱导率的影响
    杨华国
    1986, 1(1): 69-70 . 
    摘要 ( )   PDF(130KB) ( )  
    简要地报道关于杂种世代对籼稻花粉植株诱导率的影响。认为用水稻花药培养进行育种时,应该选用低世代的杂种材料为宜,另外,低世代杂种花粉植株诱导率比高世代高可能于杂合性程度的高低有关。
    早籼茎鞘和叶片糖氮含量与产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许德海, 宋祥甫
    1986, 1(1): 71-73 . 
    摘要 ( )   PDF(173KB) ( )  
    为了探索品种间一些营养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我们于1981和1982年,选择了分别代表高秆低产和矮秆高产等不同类型的5个早籼稻品种,进行了籼稻在不同生育期内茎鞘和叶片糖氮含量与产量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在营养生长期植株茎鞘含糖量高,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尤其是齐穗期,功能叶含氮量高,光合力强,产量也较高。早籼稻品种间茎鞘和叶片糖氮含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实验技术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改进筛选法及其应用
    张志涛, E A Heinrichs, F G Medrano
    1986, 1(1): 74-79 . 
    摘要 ( )   PDF(336KB) ( )  
    介绍了鉴定水稻抗褐稻虱的改良苗期集团筛选法(MSST),该方法可有效地鉴别中抗品种,同时可在室内进行,用虫量邵,方法简便。采用MSST方法对国际水稻研究所收集保存的部分水稻种质进行了筛选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