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9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9-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栽培稻(O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Ⅰ.等基因F1不育系杂种不育性的双列分析
    张桂权, 卢永根
    1989, 3(3): 97-101 . 
    摘要 ( )   PDF(771KB) ( )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位点组的作用时期早于 E2和 E5位点组。
    水稻离体辐射技术的应用研究
    戚秀芳, 赵成章, 郑康乐, 闵绍楷, 熊振民
    1989, 3(3): 102-107 . 
    摘要 ( )   PDF(215KB) ( )  
    以 Basmati 370为材料,指出了离体辐射诱变的适宜剂量(0.645~1.290库仑/千克)和时期,结果表明,1)137Cs-γ射线对不同发育状况体细胞绿苗分化能力的诱导效果不同,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绿点>愈伤组织绿芽>萌动成熟胚>成熟的干种子胚。2)随辐射剂量的增加(0~2.580库仑/千克),带绿芽愈伤组织的再生植株育性明显下降,而再生植株的柱头外露率明显增加。3)离体辐射使早熟效果更加显著增加,出现3.8%的早熟株系(7天以上),其中早熟15天左右的株系占0.5%。4)离体辐射的一些有益的质量性状突变频率显著地高于常规辐射及组织培养,并获得两个柱头外露、矮秆、分蘖力强、优质的籼型雄性不育系。
    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的作用
    张自国, 元生朝
    1989, 3(3): 107-112 . 
    摘要 ( )   PDF(330KB) ( )  
    本文论证了曙暮光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中均有明显的作用,初步探明农垦58S 在武汉地区(30°27′N)育性转换期(7—8月)曙暮光的变化规律,提出采用“光照长度”以代替“日照长度”来划分光周期的昼与夜更为准确的见解,据此讨论了曙暮光的作用对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的重要影响。
    水稻亚种间的亲和性研究
    徐云碧, 王建军, 申宗坦
    1989, 3(3): 113-119 . 
    摘要 ( )   PDF(496KB) ( )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者相似的情形,其最大差值可达72.6个百分点。10个籼稻品种分别与秀水117和 T8340杂交,其F_1结实率均以秀水117/籼较高,成对F_1结实率的最大差值可达39.6个百分点。这表明不存在对亚种间品种均表现亲和性的“广亲和”品种,亲和性的广与狭只是相对的,既有一般亲和性,又有特殊亲和性。本研究发现4个受测品种的亲和性与色素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或相关关系。
    除草剂低剂量处理的高产效果
    余柳青, RJ Smith Jr
    1989, 3(3): 119-122 . 
    摘要 ( )   PDF(208KB) ( )  
    为了比较常规剂量和低剂量除草剂对稻田稗草、丛生千金子、碎米莎草、红根莎草和鳢肠的防除效果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在水稻和杂草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口恶)草丙分别作单、连续和结合敌稗复合式处理。早期使用敌稗,随后在水稻3叶期使用低剂量(口恶)草丙0,08或0.11kgai/ha 处理,均获得优级杂草防除率和最高水稻产量。(口恶)草丙单一或连续使用能有效防除稗草和丛生千金子,但不能防除莎草和鳢肠。(口恶)草丙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处理分别发生轻微和中度水稻植株损伤,但处理后19天,水稻恢复正常。
    精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罗玉坤, 闵捷, 吴戌君, 陈玉英, 林榕辉
    1989, 3(3): 123-128 . 
    摘要 ( )   PDF(281KB) ( )  
    以5个中至长粒形的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碾米精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度对以精米为对象的各项米质指标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精度与精米的白度、胶稠度、糊化温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米质指标成正相关,而与精米的整米率、长宽比以及蛋白质含量等米质指标成负相关。
    稻(Oryza sativa)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名称
    徐雪宾, 韩惠珍, 徐是雄
    1989, 3(3): 129-137 . 
    摘要 ( )   PDF(2139KB) ( )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研究简报
    Nabeshi等14个台湾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生性测定初报
    胡国文, 马巨法, 唐健, 盛仙俏
    1989, 3(3): 138-140 . 
    摘要 ( )   PDF(124KB) ( )  
    对14个来自台湾的水稻品种进行了产卵效应、若虫生存率、种群增长的抗生性和蜜露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有明显差异。与TN1相比,有68.4%的供试品种在若虫生存率上表现出较强的抗生性,42%的供试品种具有明显的抗生性。除了Chi-sheng-tao外,其他品种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 佐藤洋一郎, 森岛启子
    1989, 3(3): 141-144 . 
    摘要 ( )   PDF(242KB) ( )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