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5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研究简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以淡绿叶为标记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M2S的选育
    董凤高, 朱旭东, 熊振民, 程式华, 孙宗修, 闵绍楷
    1995, 9(2): 65-70 . 
    摘要 ( )   PDF(306KB) ( )  
    以淡绿叶标记基因系IGM19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8902S杂交,再用8902S回交1次,通过多代选育获得了带淡绿色叶隐性标记性状,且育性转换特性与8902S明显不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M2S。在杭州(30°05’N)自然条件下,M2S具有连续30 d以上的不育期(不育度>99.5%),在秋季正常情况下,结实率可达51.8%。人工气候箱控制条件下,M2S在短日适温时结实正常,在长日(15.0 h)与所有处理温度(30.1℃、24.1℃和23.1℃)、高温(30.1℃)与所有处理日长(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均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结实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均不显著,仅光温工作效应显著,属典型的光温互作雄性不育系。M2S本身较稳定的不育性和带有隐性淡绿色叶的标记性状将有利于在两系法杂交水稻中应用。
    稻属植物叶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
    张文绪
    1995, 9(2): 71-76 . 
    摘要 ( )   PDF(1185KB) ( )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9个种叶背的大瘤状乳突、本栓细胞乳突和气孔器乳突的亚显微结构作了比较观察研究。依有无木栓细胞乳突、有无气孔器乳突和有无大瘤状乳突而将其分为四群。群间有质的不同,群内亚种间和品种间只有数量之别。表明用亚显微形态结构作为分类性状是有意义的。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董世钧, 李春寿, 李关土, 范天云
    1995, 9(2): 77-81 . 
    摘要 ( )   PDF(152KB) ( )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水稻对光抑制和除草剂DCMU的耐性及其生理遗传特点(英文)
    焦德茂, 季本华
    1995, 9(2): 82-86 . 
    摘要 ( )   PDF(100KB) ( )  
    以籼稻3037、Palghar和粳稻029、02428及其正反交F1为材料,探讨水稻籼粳亚种对光抑制和DCMU的耐性及其在杂种F1中的生理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亲本及正反交F1的PSⅡ活性对光抑制和除草剂的耐性基本上是一致的。粳稻大于籼稻,籼粳杂种F1分别与其母本相似。在育种上选用耐光抑制和DCMU(I50较高)的品种作母本是水稻生理育种中选亲配组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籼稻光(温)敏不育系新光S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
    程式华, 孙宗修, 斯华敏, 卓丽圣
    1995, 9(2): 87-91 . 
    摘要 ( )   PDF(180KB) ( )  
    新光S是与农垦58S不同来源的具育性转换特性的不育系。对其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在15.0 h长光照与所有处理温度(平均温度30.1℃、24.1℃和23.1℃)的光温组合下和30.1℃高温与所有处理光照时间(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表现完全不育;在14.0 h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部分恢复;仅在12.5 h短光照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才趋于正常。对自交结实率的两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均不显著(p>0.05),仅光温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0.01),属典型的光温互作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新光S表现出较长(约2个月)的稳定不育期,但秋季繁殖的结实率未达到在人工气候箱的短日低温下的结实率水平。对新光S这类光温互作型籼型不育系的实用价值作了评价。
    水稻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脯氨酸的累积与抗旱性的关系
    杨建昌, 王志琴, 朱庆森
    1995, 9(2): 92-96 . 
    摘要 ( )   PDF(301KB) ( )  
    以6个中熟水、陆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水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在低土壤水分处理下,抗旱性水稻品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累积开始较早,持续时间长,抗旱性较差的品种则开始较迟,持续时间短;脯氨酸开始累积的叶水势阈值,抗旱性品种为-0.62~-0.66 MPa,抗旱性较差的品种为-0.70~-0.82 MPa;土壤水势为-0.04 MPa时,处理10 d后叶片的相对脯氨酸含量(处理/对照×100%)与品种的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12);保持土壤水势为-0.04 MPa和-0.06 MPa,处理后30 d和40 d叶片的相对脯氨酸含量与减产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42、-0.9581)。建议把在低土壤水分条件下脯氨酸累积较早、持续时间长这一生理特性作为评价水稻品种抗旱性的一个指标。
    光温对不同抗冷力的籼稻抽穗期剑叶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李平, 李晓萍, 陈贻竹
    1995, 9(2): 97-102 . 
    摘要 ( )   PDF(213KB) ( )  
    用PAM脉冲调制荧光仪分析籼稻剑叶在光温胁迫和恢复期间的荧光变化。结果表明,桂山矮选3比青华6号抗冷,表现在离体剑叶经1℃/PFD 250 μmol/m2s处理后,桂山矮选3比青华6号受低温光抑制明显,但在常温下恢复较快,抗冷性在恢复期间才表现出来。自然低温寒露风影响前后检测连体剑叶的荧光变化亦呈现相似的规律。桂山矮选3同样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表现在离体剑叶经45℃热处理后,桂山矮选3比青华6号受伤害较轻,抗热性在胁迫期间就表现出来。试验还发现在下午的自然强光照下,桂山矮选3比青华6号的光化反应受光抑制明显一些,但通过非光化学猝灭qNP耗散过剩能的能力较强。就籼稻防御冷热伤害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夹蔸稗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龚庆维, 李璞, 李联芳, 李玲
    1995, 9(2): 103-107 . 
    摘要 ( )   PDF(175KB) ( )  
    稻蔸夹稗时,夹蔸稗分蘖生长势远远强于水稻,其最高分蘖增长率夹蔸稗和水稻分别为1260%和680%;夹蔸稗的株高一般高于水稻40-50 cm,覆盖在水稻的顶层,叶面积指数及根长和根表吸收面积亦大于水稻,因此,夹蔸稗的生长势总是超过水稻。水稻分蘖盛期到抽穗期内稗/稻干物质比在1.6~2.5之间。水稻不同夹稗蔸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夹稗蔸率的提高,分蘖数显著减少,减产幅度加大。当夹稗蔸率为100%时,分蘖数比对照减少50%左右,减产50%以上。以水稻夹稗蔸率百分数为自变量(x),以水稻有效穗减少百分率(y1)或稻谷减产百分率(y2)为依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均符合曲线方程y=m[k/(k+x)]x(m、k为待定参数)。
    连作晚稻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程家安, 祝增荣, 娄永根
    1995, 9(2): 108-114 . 
    摘要 ( )   PDF(382KB) ( )  
    田间试验研究了连晚前期施药种类和时间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对褐飞虱主害代的控制作用与使用的农药种类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而农药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随种群的发展而下降。施药区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对照区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天敌尤其是对微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引起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提高的主要时期在四代成、若虫高峰期至五代卵高峰期,即施药后2~3周内。在各种供试药剂中,施用三唑磷的小区明显出现再增猖獗现象.根据以上结果,讨论了改善褐飞虱化学防治的途径。
    研究简报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陈深广, 闵绍楷, 熊振民, 吴建利, 朱旭东
    1995, 9(2): 115-118 . 
    摘要 ( )   PDF(188KB) ( )  
    水稻恶苗病致病镰孢种类及菌系研究
    罗俊国
    1995, 9(2): 119-122 . 
    摘要 ( )   PDF(111KB) ( )  
    雄性配子诱杀剂CRMS对水稻花药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王熹, 俞美玉, 陶龙兴
    1995, 9(2): 123-126 . 
    摘要 ( )   PDF(77KB) ( )  
    于水稻减数分裂期施用CRMS 5~20 mg/丛可引起花药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大幅度下降,尤其游离脯氨酸下降更烈,进一步表明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生理机制是氨基酸减少而引起花药蛋白质的匮乏。值得提出的是在试验中亦发现酪氨酸的严重下降,其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简讯
    抗水稻细条病和水稻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
    1995, 9(2): 127-127 . 
    摘要 ( )   PDF(2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