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09-10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与专论
    研究报告
    实验技术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与专论
    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
    程式华, 庄杰云, 曹立勇, 陈深广, 彭应财, 樊叶杨, 占小登, 郑康乐
    2004, 18(5): 377-383 . 
    摘要 ( )   PDF(488KB) ( )  
    结合作者开展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水稻籼粳特异性DNA标记筛选与应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等研究上取得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超级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
    研究报告
    稻米淀粉粘滞性谱特征的表现及其遗传
    李 欣, 张 蓉, 隋炯明, 梁国华, 沈新平, 严长杰, 顾世梁, 顾铭洪
    2004, 18(5): 384-390 . 
    摘要 ( )   PDF(454KB) ( )  
    通过对水稻F[sub]2[/sub]无性系群体及大量品种(系)的RVA谱的测定,研究了稻米淀粉RVA谱的类型及遗传。结果表明:(1)RVA谱可分为A~F六种类型,糯稻的特征图谱为A型,籼稻的特征图谱有B、C、D、E、F五种类型,粳稻有D、E、F三种类型。(2)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不同,RVA谱则不同。稻米的AAC相同,RVA谱也可不同,在低、中AAC类型中,RVA谱的差异能反映品种食味品质的差异。(3)4个杂交稻组合的RVA谱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除最高粘度和起浆温度外,其他特征值均介于双亲之间,表明杂交稻米品质改良要求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改良同步进行。(4)在F[sub]2[/sub]无性系群体中,RVA谱各特征均呈连续分布,最高粘度是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都可能是由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
    空间诱变水稻矮秆突变体CHA-1对赤霉素的反应及其遗传分析
    王慧,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
    2004, 18(5): 391-395 . 
    摘要 ( )   PDF(287KB) ( )  
    应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sub]3[/sub])溶液在苗期处理CHA-1特华占原种、日本晴、矮脚南特等4个材料,研究它们对GA[sub]3[/sub]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空间诱变的矮秆突变体在苗期对GA[sub]3[/sub]的反应敏感,但与已知带[i]sd-1[/i]基因的籼、粳稻代表品种矮脚南特、日本晴敏感性有差异。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CHA-1的一对隐性矮秆基因与[i]sd-1[/i]基因不等位。
    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和上位性分析
    胡兴明, 郭龙彪,曾大力, 高振宇, 滕 胜, 李浩戈, 朱立煌, 钱 前,
    2004, 18(5): 396-400 . 
    摘要 ( )   PDF(2096KB) ( )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sub]1[/sub]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采取水上栽培方法,考察苗期根系发根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的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苗期发根力进行QTL和上位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的C63-CT125之间检测到1个发根力的主效QTL,同时也检测到影响发根力的5对上位性效应基因座,分别位于第2、3、5、6、7、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根长、根数上位性效应各有两对区间,有一对既影响根长,又影响根数。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李绅崇, 曾亚文, 申时全, 李本逊, 张忠省, 戚六花, 普晓英
    2004, 18(5): 401-406 . 
    摘要 ( )   PDF(2886KB) ( )  
    以云南16个地州和5个稻作区为单位,对47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及其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低温条件下花药长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588[sup]**[/sup]),温室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大(0.080)。(2)低温条件下不同稻作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滇西北高寒粳稻区的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最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最弱。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结实率接近或超过70%。因此,耐冷育种目标和品种因稻区而异。(3)低温条件下不同地州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十分明显,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结实率均大于65%。根据稻种核心种质的结实率降低率及其地州间的自然气候差异,可将16个地州划分为重冷害区、冷害区和轻冷害区。(4)不同稻作区或不同地州间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了由海拔和纬度差异引起的温度变化不仅是籼粳分化的主导因子,也是造成籼粳两个亚种六大生态群之间差异和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耐冷基因形成的关键因素,孕穗期耐冷性是云南地方稻种与地州或稻作区低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研究
    周少川, 李 宏, 黄道强, 卢德城, 王家生
    2004, 18(5): 407-414 . 
    摘要 ( )   PDF(3344KB) ( )  
    分别对青六矮1号→绿珍占8号→绿源占衍生系统早季性状和晚季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早季产量和食味品质与15项农艺性状和9项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着粒密度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不完善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2)晚季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2叶长和倒3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宽和倒3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早季垩白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2)晚季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早晚兼用型品种(系)同一套品种(系)早季种植和晚季种植时,大多数性状及其相互关系有显著差异,同一套育种材料在早季和晚季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有显著不同。讨论了供试材料品种改良的综合育种指标。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严文潮, 孙国昌 , 徐建龙, 俞法明, 毛雪琴, 金庆生,
    2004, 18(5): 415-419 . 
    摘要 ( )   PDF(2311KB) ( )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1~200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叶瘟平均级分别为1.4和1.7级,最高级为5.0级;穗瘟平均级分别为1.6和1.3级,最高级为3.0级;抗谱频率分别为70%和60%;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1.4级,最高级为5.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浙10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水稻大规模质粒测序影响因素分析
    毛伟华, 高其康
    2004, 18(5): 420-424 . 
    摘要 ( )   PDF(1508KB) ( )  
    以水稻cDNA克隆为材料,讨论了应用MegaBACE 1000 DNA分析系统进行大规模质粒测序的特点,并着重对影响大规模质粒测序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质粒DNA的质量是影响测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同一批测序反应中保证各反应终产物的均一性是提高大规模测序成功率的关键。
    北方杂交稻与常规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王建林, 徐正进, 马殿荣
    2004, 18(5): 425-430 . 
    摘要 ( )   PDF(233KB) ( )  
    以北方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杂交稻和常规稻的灌浆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浆持续时间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品种粒重差异的主要因素。灌浆阶段,渐增期短,启动灌浆速率大,灌浆快增期早,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等特性有利于增加粒重。同一品种的粒重差异来源于灌浆速率的不同。在灌浆期杂交稻的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运转率高,干物质由茎鞘源源不断地向籽粒输送,使杂交稻保持较长的高速灌浆期和缓增期,最终形成较大的粒重。
    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与籽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薛利红, 曹卫星, 李映雪, 周冬琴, 李卫国
    2004, 18(5): 431-436 . 
    摘要 ( )   PDF(251KB) ( )  
    系统分析了水稻籽粒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等与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成熟期冠层反射光谱指数与水稻籽粒加工品质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1650 nm和660 nm的比值和归一化组合,决定系数高达0.8以上。籽粒的外观品质与冠层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不明显。籽粒蛋白质含量则与大多数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比值指数和归一化指数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多在0.80以上;而淀粉含量与灌浆盛期的710 nm和660 nm的比值和归一化组合相关性最好。说明通过遥感手段来预测水稻籽粒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指标是可行的。
    断根和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效应
    汪 强, 樊小林, 刘 芳, 李方敏, D. KLAUS , B. SATTEMACHER
    2004, 18(5): 437-442 . 
    摘要 ( )   PDF(244KB) ( )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常规水稻与覆草旱作水稻的产量构成、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断根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覆草旱作水稻籽粒产量(5850.9 kg/hm[sup]2[/sup])明显低于常规水稻(6685.7 kg/hm[sup]2[/sup]),但前者的秸秆产量(5735.5 kg/hm[sup]2[/sup])高于常规水稻(5489.5 kg/hm[sup]2[/sup])。常规水稻实粒占平均单蘖总量的百分数远大于覆草旱作水稻,覆草旱作水稻叶、鞘、秕粒的比例大于常规水稻。覆草旱作的根冠比(0.116)显著大于常规水稻(0.087),前者的根系呼吸强度是常规水稻的2.7倍。旱作水稻断根后普遍有增产的趋势,而常规水稻则有减产的趋势。常规水稻断1/4、2/4和3/4根系时,平均每穴籽粒产量较不断根的分别下降23%、15%和20%。然而,旱作条件下,断1/4、2/4和3/4根系的水稻较全根的分别增产20%、7%和3%。由此可见,水稻旱作抑制了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叶和鞘中积累了较多的同化产物;旱作水稻根系冗余生长,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
    水稻孕穗期不同叶位叶片的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特性
    金松恒, 蒋德安, 王品美, 赵 凯, 翁晓燕
    2004, 18(5): 443-448 . 
    摘要 ( )   PDF(215KB) ( )  
    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孕穗期不同叶位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i]P[/i][sub]n[/sub])、气孔导度([i]g[/i])、蒸腾速率([i]E[/i])和水分利用效率([i]WUE[/i])均随叶位降低而明显下降;而胞间CO[sub]2[/sub]浓度([i]C[/i][sub]i[/sub])基本维持不变,说明叶片衰老时[i]P[/i][sub]n[/sub]的下降主要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与[i]P[/i][sub]n[/sub]下降的表现一致,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i]F[/i][sub]v[/sub]/[i]F[/i][sub]m[/sub]和[i]F[/i]'[sub]v[/sub]/[i]F[/i]'[sub]m[/sub]没有随叶位发生变化,而PSⅡ的光化学效率[i]Ф[/i][sub]PSⅡ[/sub]和电子传递速率([i]ETR[/i])随叶位降低明显下降,这表明可能是PSⅠ电子传递受阻导致CO[sub]2[/sub]同化下降。
    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的温度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
    王建飞, 陈宏友, 杨庆利, 姚明哲, 周国安, 张红生,
    2004, 18(5): 449-454 . 
    摘要 ( )   PDF(236KB) ( )  
    在水培条件下,用5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20个水稻品种的3~4叶期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10 d后考查不同品种单株盐害级别、苗高、茎叶干重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等性状。结果表明,0.5%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异最大;0.8%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相对苗高和相对茎叶干重差异最大。其中韭菜青、农林72、8085、洞庭晚籼和丁旭稻为强耐盐水稻品种;Pokkali、IR26、小白芒、勐旺谷、明恢63为耐盐或中度耐盐品种。进一步选择8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3种温度条件下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发现在相对低温[昼/夜为(23±3)℃/(15±1)℃\]时,水稻生长缓慢,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较低;在温度较高[昼/夜为(36±1)℃/(26±2)℃\]时,水稻生长加快,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增高;只有在适温条件[昼/夜为(30±2)℃/(24±2)℃\]下,水稻生长较快,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别最明显。提出在适温条件下,以0.5%或0.8%的NaCl浓度进行水稻品种耐盐性的筛选和耐盐特性的遗传研究比较合适。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
    张传清, 周明国, 邵振润, 梁桂梅
    2004, 18(5): 455-460 . 
    摘要 ( )   PDF(259KB) ( )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200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12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79.1%;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株GY5,频率为0.78%。利用抑制菌丝黑色素化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离体检测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对三环唑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基因水平,但没有观察到上述MIC值与活体条件下测定的防治稻瘟病的[i]EC[/i][sub]50[/sub]间存在相关性。用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的方法都获得了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突变体和抗多菌灵突变体,但未能获得抗三环唑突变体。
    实验技术
    杂交水稻种子特征特性视觉检验分析与图像信息库的建立
    成 芳, 应义斌
    2004, 18(5): 461-465 . 
    摘要 ( )   PDF(282KB) ( )  
    为提供机器视觉检验杂交稻种时的检验策略及其各类基本图像信息,将杂交稻种特征特性分为芽谷、重霉、裂颖、点霉、微裂和正常等六类进行检验处理,利用自行研制的数字图像系统采集金优402、汕优10号、中优207、嘉优99、Ⅱ优3207共5个杂交稻种的样品图像,在此基础上运用开发的相关算法软件对每幅图像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各类稻种的长、宽、长宽比、面积、紧密度、色调等外观特征参数值范围,进而建立了5个杂交稻种的图像信息库。图像信息库可显示各杂交稻种的典型图像和相关特征值信息,有助于明确其特征特性的分类界限,为检验提供阈值选择的参考,并支持大量图片的管理、新品种的添加等,是机器视觉检验稻种的基础。
    整精米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
    尚艳芬, 侯彩云, 常国华, 周小丰
    2004, 18(5): 466-468 . 
    摘要 ( )   PDF(159KB) ( )  
    开发了一个整精米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整精米和碎米。在对大米粒型进行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从群体米样中分割整精米的计算模型。
    研究简报
    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化的监测
    许志刚, 孙启明, 刘凤权, 陈志谊, 胡白石, 郭亚辉, 刘永峰, 刘红霞
    2004, 18(5): 469-472 . 
    摘要 ( )   PDF(151KB) ( )  
    通过每10年1次对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监测发现,国内稻区病菌小种的组成基本稳定,仅个别小种有所变化。目前流行的优势小种仍为C1和C2群,即携带有[i]Xa3[/i]抗性基因的品种仍可广泛种植;但能够侵染[i]Xa4[/i]抗性基因的C4、C5群小种的数量有所增加,即将达到流行的阈值。为便于与国内外小种鉴别的结果相比较,选用IRRI推出的几个近等基因系材料作为鉴别品种,将中国的白叶枯病菌区分为8个小种(C1~C8)
    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幼虫趋性行为的影响
    陈华才, 沈群超, 娄永根, 程家安,
    2004, 18(5): 473-475 . 
    摘要 ( )   PDF(122KB) ( )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趋性影响。处理包括健康苗与空白对照、二化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与空白对照、健康苗与二化螟为害苗、健康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二化螟为害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对二化螟初孵和3龄幼虫都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二化螟幼虫对不同处理水稻(健康苗、二化螟为害苗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苗)挥发物之间的趋向选择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