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
余腾琼1; 叶昌荣1; 徐福荣1; 梁斌1; 张金渝1; 王建军1; 毛孝强2; 戴陆园1,*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作物品种资源站, 云南 昆明 650205; 2云南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athotyp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n Japonica Rice Region of Yunnan Plateau
YU Teng-qiong 1 ; YE Chang-rong 1 ; XU Fu-rong 1 ; LIANG Bin 1 ; ZHANG Jin-yu 1 ; WANG Jian-jun 1 ; MAO Xiao-qiang 2 ; DAI Lu-yuan 1; *
( 1 Crop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 China; 2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摘要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在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17个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Ⅰ~Ⅶ),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明确了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3号(Xa-3)、IR1545-339(xa-5)、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关键词 : 粳稻
白叶枯病
致病型
鉴别品种
Abstract :
Seventeen isolat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collected from japonica rice grown in the Yunnan plateau region were preliminary classified into 7 pathotypes according to the pathogenic reactions on 30 rice varieties tested. The 7 pathotypes were named as pathotype Ⅰ to pathotype Ⅶ. The pathotype Ⅴ is an epidemic one in the Yunnan plateau rice region now. Seven rice varieties are considered as a set of differential varieties for bacterial blight race in the Yunnan plateau japonica rice, i.e. Kogyoku, Haonuoyang, TN1, Zhenzhu′ai, IR26, Nanjing 33 and Kinmaze . The disease reactions of the 7 pathotype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set of differential varieties. The varieties Wase Aikoku 3 (Xa-3 ), IR1545-339(xa-5 ), IRBB21(Xa-21 ), and Zhachanglong (Xa-22 t , Xa-24 t ) were resistant to all strains tested, and useful for resistance breeding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 : japonica rice bacterial blight pathotype differential variety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余腾琼, 叶昌荣, 徐福荣等.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55-259 .
YU Teng-qiong ,YE Chang-rong ,XU Fu-rong et al.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athotyp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n Japonica Rice Region of Yunnan Plateau[J]. , 2003, 17(3): 255-259 .
[1]
李育红1, 2, 戴正元1, 李爱宏1, 陈夕军2, 王宝和1, 赵步洪1, 刘广青1, 潘学彪2,张洪熙1,*. 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扬稻系列培育中的作用及对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39-442.
[2]
周振玲1, 2, 江玲1,徐大勇1, 2, 魏祥进1, 刘喜1, 卢百关2, 万建民1, 3, *. 太湖流域晚粳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57-364.
[3]
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 ,陈 兰,陈甫龙,乔保健,洪德林,. 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77-283 .
[4]
范宏环,王林友,张礼霞,于 新,王 曦,金庆生,王建军.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水稻株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31-334 .
[5]
兰艳荣, 王俊义, 王弋, 牟同敏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69-174 .
[6]
彭新禧,余腾琼,李俊,杨雅云,和建平,李锦玲,徐福荣,戴陆园,. 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分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07-111 .
[7]
陆作楣,徐保钦,孙大运 . 应用两个质量性状测验粳稻品种84-15的早世代稳定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55-658 .
[8]
杜士云, 阳菁, 王守海, 王德正, 吴爽 , 罗彦长, 李阳生,.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59-566 .
[9]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10]
陈析丰,顾志敏,刘峰,马伯军,张红生,.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水稻CIPK 基因的鉴定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67-574 .
[11]
沈玮玮,宋成丽,陈洁,付亚萍,吴建利,江绍玫,. 转菰候选基因克隆获得抗白叶枯病水稻植株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5): 447-452 .
[12]
谭新中,彭喜旭,胡耀军,唐新科,周平兰,邓小波,王海华. 镍处理下水稻酚酸和酚多聚物含量的变化与白叶枯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438-442 .
[13]
王维,吴超,刘梅, 刘旭日,胡国成,斯华敏 ,孙宗修,刘文真付亚萍,. 转中国对虾抗菌肽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效应初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35-340 .
[14]
刘希玲,邹华松,邹丽芳,陈功友 . 水稻白叶枯病菌hrcU 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48-352 .
[15]
汤述翥,张宏根,孔宪旺,万林生,朱正斌,裔传灯,龚志云,顾铭洪. 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粳稻产量性状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60-366 .
[16]
姜树坤,张喜娟,黄成,邢亚南,郑旭,徐正进陈温福. 基于粳稻F2 和F2:6 群体的连锁图谱及剑叶性状QTL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72-378 .
[17]
苏振喜,赵国珍,廖新华,世荣,蒋聪,朱振华,邹茜 .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320-324 .
[18]
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商文楠,刘海英,徐美兰,刘岩. 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64-270 .
[19]
汤述翥,张宏根,朱正斌,刘超,李鹏,梁国华,严长杰,刘巧泉,于恒秀,顾铭洪. 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16-124 .
[20]
朱振华,金基永,袁平荣,赵国珍,苏振喜,世荣,邹茜,杨世准,戴陆园,. 不同海拔条件下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51-156 .
[21]
王彦荣,邱福林,华泽田,代贵金 .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2): 145-150 .
[22]
张春红,李金州朱 镇,张亚东,赵 凌,王才林,. 利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食味优良粳稻多样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573-582 .
[23]
夏志辉,韩 飞,高利芬,袁潜华,翟文学,刘 迪,罗越华,. 利用功能标记鉴定普通野生稻中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53-656 .
[24]
纪志远,杨 娟,王寅鹏,周 丹,李玉蓉,邹丽芳,陈功友.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C8菌株无毒基因的分离及功能鉴别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63-469 .
[25]
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阿新祥,张恩来,杨雅云,张敦宇,董 超,彭新禧,戴陆园. 低纬高原和高纬平原粳稻主要耐冷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81-488 .
[26]
黎毛毛,徐 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高熙宗,贺浩华韩龙植,.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71-376 .
[27]
郑家团,涂诗航,张建福,郑 轶,赵开军,张水金,谢华安,. 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37-439 .
[28]
孟庆虹, 潘国君,李霞辉,张瑞英,姚鑫淼,王伟威,关海涛,黄晓群,王 翠. 粳稻品种的粒厚特征及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427-432 .
[29]
张宏根,朱正斌,李 波,刘 超,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粳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WR78的恢复基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77-382 .
[30]
郝宪彬马秀芳,胡培松,张忠旭,隋国民,华泽田,. 北方杂交粳稻株型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98-404 .
[31]
张宏根, 李 波, 朱正斌, 崔小芬,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63-270 .
[32]
郭媛, 程保山 洪德林,.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45-251 .
[33]
章琦.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11-111~119 .
[34]
赵庆勇朱 镇,张亚东,赵 凌,陈 涛,张巧凤,王才林,.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41-141~147 .
[35]
于 萍,李 丽, 吕建珍,袁筱萍,徐 群,王一平,余汉勇,魏兴华,.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微卫星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48-148~152 .
[36]
李 杰, 张洪程 ,钱银飞 ,郭振华, 陈 烨 ,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李德剑,华正雄,沙安勤,周有炎,刘国林.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79-179~185 .
[37]
张锦文谭亚玲,洪汝科,范静华,罗琼曾千春.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31-31~35 .
[38]
赵国珍,杨世准,芮钟斗 ,廖新华,苏振喜,世 荣,蒋 聪 ,戴陆园, . 冷水胁迫对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1): 36-36~42 .
[39]
徐 雷,李香花,王石平.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 /Xa26 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6): 559-559~563 .
[40]
朱晓彪,孙大运,程保山,洪德林. 粳稻叶片茸毛和谷壳稃毛的分布特征及毛数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485-492 .
[41]
赵艳. 酸刺激和谷氨酸处理对不同粳稻品种稻谷γ-氨基丁酸积累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439-442 .
[42]
赵国珍,杨世准,苏振喜, 廖新华 ,世荣,朱振华,蒋聪,戴陆园,. 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331-334 .
[43]
曾亚,丁新华,沈祥陵,李香花,王石平. 水稻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白叶枯病反应中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234-242 .
[44]
黄佳男,王长春,胡海涛,马伯军,严成其,杨玲,. 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33-37 .
[45]
赵庆勇, 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57-64 .
[46]
武志海,徐克章,赵颖君,何小亮,王晓玲,凌凤楼.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07-512 .
[47]
张国良, 戴其根,王建武 ,张洪程, 霍中洋,凌励,王显, 张军. 施硅量对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99-303 .
[48]
杨娟,许云鹤,邹丽芳,陈功友. 白叶枯病菌xopXoo基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42-246 .
[49]
李亚,刘二明,戴良英, 李成云,刘林. 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病菌致病型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304-308 .
[50]
程旺大,姚海根,张红梅. 南方晚粳杂交稻与常规稻籽粒灌浆及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74-178 .
[51]
王春连, 陈乐天,曾超珍,张群宇, 刘丕庆,刘耀光,樊颖伦,章琦. 利用基因组文库加速Xa23基因定位的染色体步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4): 355-360 .
[52]
李余生,王州飞,唐海娟,管荣展, 张红生.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3): 272-276 .
[53]
邓其明,王世全,郑爱萍,张红宇,李平,.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53-158 .
[54]
于彦春,张光恒,郭龙彪,曾大力,赵艳,胡兴明,黄大年,钱前,. CecropinB与Xa21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105-108 .
[55]
王建飞,鲍永美,李培富,张红生. 基于无毒基因序列的稻瘟病菌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109-112 .
[56]
杨长登,曾大力,马良勇,季芝娟,郭龙彪,李西明,钱前. 水稻籼粳交DH群体白叶枯病抗性的QTL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102-104 .
[57]
汤述翥,孙叶,张宏根,顾燕娟,陆驹飞,田舜,余波,顾铭洪.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21-526 .
[58]
邬亚文,谢科,李靖,于永红,胡国成,傅亚萍,斯华敏,窦彩虹. 利用dsRNA干涉方法研究水稻WRKY转录因子的抗病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489-494 .
[59]
章琦.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进展及其利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5): 453-459 .
[60]
金正勋,杨静,钱春荣,刘海英,金学泳,秋太权. 灌浆成熟期温度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4): 377-380 .
[61]
刘金波,洪德林.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23-230 .
[62]
罗彦长, 王守海,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36-40 .
[63]
倪大虎, 杨剑波, 吴家道, 李莉, 易成新, 许传万, 汪秀峰, 贾士荣, 张世平. 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6): 494-498 .
[64]
严文潮, 孙国昌 , 徐建龙, 俞法明, 毛雪琴, 金庆生,.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5): 415-419 .
[65]
许志刚, 孙启明, 刘凤权, 陈志谊, 胡白石, 郭亚辉, 刘永峰, 刘红霞. 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分化的监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5): 469-472 .
[66]
张重权, 何霞红, 王云月, 杨静, 周江鸿, 李作森, 朱有勇.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4): 346-350 .
[67]
杨长登, 王兴春, 李西明, 马良勇. 水稻品种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99-103 .
[68]
王兴春, 杨长登, 李西明, 马良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花药培养相结合快速聚合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1): 7-10 .
[69]
冷燕, 洪德林. 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1): 29-33 .
[70]
郭亚辉, 许志刚, 胡白石, 沈秀萍, 陈志谊, 刘永峰. 中国南方水稻条斑病菌小种分化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1): 83-85 .
[71]
寒川一成,刘光杰,朱春刚. 中国粳稻春江06抗白背飞虱的遗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73-76 .
[72]
寒川一成,刘光杰,腾 凯,林慧芳 ,沈丽丽. 中国粳稻品种春江06的抗白背飞虱机理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56-66 .
[73]
寒川一成,李月红,张 锦,刘光杰,姚海根. 中国粳稻春江06抗白背飞虱的系谱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ZK): 67-72 .
[74]
高东迎, 黄雪清, 刘永锋, 孙立华, 陈志谊, 刘蔼民. 水稻体细胞突变体HX-3在细胞水平上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11-314 .
[75]
于彦春, 滕胜,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15-318 .
[76]
姬广海, 钱君, 张世光, 魏兰芳, 陈兴全. 云南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18-122 .
[77]
曹立勇, 庄杰云, 占小登, 郑康乐, 程式华. 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2): 184-186 .
[78]
章 琦 , 王春连 , 赵开军 , 杨文才 , 乔 枫 , 周永力 , 江祺祥 , 刘古春 . 携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06-210 .
[79]
洪德林 , 杨开晴 , 潘恩飞 . 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16-220 .
[80]
王海华, 曹赐生, 康 健, 曾富华. 水杨酸诱导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系统抗性与未处理叶酶活性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52-256 .
[81]
陈小荣, 钱海丰, 薛庆中 . 基因水稻培矮64S回交后代白叶枯病抗性与育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70-272 .
[82]
高东迎 , 向阳海 , 孙立华 , 陆作楣 . 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t)的RAPD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79-181 .
[83]
周永力 , 章 琦 , 王春连 , 邢全党 , 翟文学 , 潘学彪, 朱立煌. 转基因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汕优559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93-95 .
[84]
陈进红, 郭恒德, 毛国娟, 陶稚彪, 张国平, 赵伟明.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利用特点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71-275 .
[85]
宋凤鸣, 葛秀春, 郑 重, 谢 艳.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白叶枯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323-326 .
[86]
洪德林 , 佐藤光, 熊丸敏博, 曲乐庆, U S SADAR.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3): 165-168 .
[87]
林建荣, 吴明国, 石春海. 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93-96 .
[88]
王春连, 章 琦, 周永力, 赵炳宇.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131-136 .
[89]
刁立平, 王建飞, 邵汉池, 张红生, 杨图南, 杨金水. 部分太湖流域粳稻品种的AFLP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60-62 .
[90]
金正勋,秋太权,孙艳丽,金学泳. 粳稻杂种后代稻米垩白率的配合力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4): 199-202 .
[91]
魏兴华 ,汤圣祥 ,余汉勇 ,江云珠 ,裘宗恩 . 中国粳稻地方种资源核心样品的构建方法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4): 237-240 .
[92]
王慧中, 华志华,高振宇,颜美仙,钱 前,黄大年. 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 129-132 .
[93]
赵新华,陈卫良,李德葆. 白叶枯病菌拮抗菌筛选及水稻叶围微生物互作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 161-164 .
[94]
杨蜀岚, 杨惠杰, 章清杞, 杨仁崔. 高抗白叶枯病渗入基因系的鉴定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6-6 .
[95]
曾富华,吴岳轩,罗泽民. 生物及非生物诱导因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3): 165-169 .
[96]
华志华,汪晓玲,薛 锐,高振宇,黄大年. Cecropin B转基因水稻及其后代抗白叶枯病研究初报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2): 114-116 .
[97]
洪德林 ,一井真比古 . 粳稻短根基因srt1导入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4): 241-244 .
[98]
孔繁明 ,许志刚 ,马春红 ,魏建昆 . 水稻珍汕97不育胞质与白叶枯病菌早期互作中的活性氧反应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59-164 .
[99]
万丙良,张献龙. Xa21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2): 115-118 .
[100]
王才林,汤述翥,汤玉庚.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2): 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