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孢子保存技术
孙国昌1; 申宗坦1; 孙漱源2; 陶荣祥2; 施德2
1 浙江农业大学;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Preservation Technique of Pyricularia oryzae Conidia
Sun Guochang; Shen Zongtan; Sun Shuyuan; Tao Rongxiang; Shi De
摘要 将载有稻瘟病菌孢子的滤纸置于不同温度和干燥条件下保存,经分期测定,室内干燥保存,经10个月,不论是孢子活力和致病性一般均可维持原有水平。低温干燥保存则能保存更长的时间。这样解决了目前人工接种中稻苗和孢子的培养难以配合的问题。
关键词 : 稻瘟病菌
孢子
活力
致病性
孢子保存
Abstract :
Freshly produced conidia were collected from barley grain medium by washing with distilled water, the spore suspension is filtered onto filter paper in a funnal, dried at 30-35℃, and stored in desiccator at indoor, 4℃ and -20℃.The conidia retained their original level of viability and pathogenicity after 10 months indoor,there are further preservation times at 4℃ and -20℃. Thus,the problem is solved that culture rice seedling can not synchronize with sporulation culture of blast fungus during the artifical inoculation.
Key words : Pyricularia oryzae Conidia Viability Pathogenicity Conidia preservation
收稿日期: 1900-01-01;
引用本文:
孙国昌, 申宗坦, 孙漱源等. 稻瘟病菌孢子保存技术[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1): 40-43 .
Sun Guochang,Shen Zongtan,Sun Shuyuan et al. Preservation Technique of Pyricularia oryzae Conidia[J]. , 1989, 3(1): 40-43 .
[1]
刘永锋, 陈志谊, 俞文渊, 于俊杰, 胡建坤, 刘邮洲, 聂亚锋. 稻瘟病菌分泌蛋白质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452-454.
[2]
王小艳,王教瑜,姜 华 ,王艳丽,张 震,柴荣耀,毛雪琴,邱海萍,杜新法,孙国昌,. 稻瘟病菌对新型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的致病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314-320 .
[3]
刘寿东, 史佩剑, 江晓东, 姚克敏, 胡凝. 转基因水稻B2花粉活力的温度模型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219-222 .
[4]
张鼎鼎, 邹丽芳, 赵梅勤, 邹华松, 陈功友. hrcQ 基因决定水稻条斑病菌在非寄主烟草上的过敏性反应和在寄主水稻上的致病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1-18 .
[5]
刘希玲,邹华松,邹丽芳,陈功友 . 水稻白叶枯病菌hrcU 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 348-352 .
[6]
吴小燕 王教瑜张 震,井金学,杜新法,柴荣耀,毛雪琴,邱海萍, 姜 华,王艳丽,孙国昌,. 稻瘟病菌致病性增强突变体B11的基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11-615 .
[7]
胡群文卢新雄1辛萍萍1,陈晓玲1,张志娥1,辛 霞1,刘 旭1,. 水稻种子在不同气候区室温贮藏的适宜含水量及存活特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621-627 .
[8]
高方远,陆贤军,何树林,陈晓娟,卢代华,孙淑霞,李治华,刘光春,张义正,任光俊.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恢复系选育及特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4): 353-358 .
[9]
王玲,黄世文 ,王全永,鄂志国,王磊,张建萍,朱德峰,傅强.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3): 327-330 .
[10]
杨健源,陈深,曾列先,李亦龙,陈珍,朱小源. 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对广东省籼稻稻瘟病菌的抗性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90-196 .
[11]
罗金燕, 徐福寿,王平,徐丽慧,谢关林, .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82-86 .
[12]
李文强, 王源超,郑小波,. 宁夏稻瘟病菌的交配型与育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0-656 .
[13]
李培富,史晓亮,王建飞,刘超,张红生.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579-584 .
[14]
王忠华林卉,Barbara VALENT,J. Neil RUTGER,贾育林,. 水稻抗稻瘟病菌防卫反应的细胞学分析与防卫基因表达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35-340 .
[15]
杨娟,许云鹤,邹丽芳,陈功友. 白叶枯病菌xopXoo基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42-246 .
[16]
李亚,刘二明,戴良英, 李成云,刘林. 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病菌致病型的关系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304-308 .
[17]
徐红星,吕仲贤,蒋学辉,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 水稻植株在二化螟为害后的生理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316-318 .
[18]
余柳青, Yoshiharu FUJII ,周勇军,张建萍,陆永良,玄松南. 水生生物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及与水稻的竞争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209-214 .
[19]
姜玉新,董海涛,庄杰云 ,郑康乐,李德葆,. 受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OsBTB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6): 577-582 .
[20]
刘朋娟,王政逸,王秋华,李德葆.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转化及致病缺陷突变体筛选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3): 231-237 .
[21]
陈改苹,朱建国,庞静,程磊,谢祖彬,曾青. CO2浓度升高对水稻抽穗期根系有关性状及根碳氮比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53-57 .
[22]
王建飞,鲍永美,李培富,张红生. 基于无毒基因序列的稻瘟病菌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 109-112 .
[23]
陈功友,邹丽芳,武晓敏,李玉蓉,王金生. 水稻条斑病细菌中新发现的avrBs3/PthA家族新成员avr/pth13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4): 291-296 .
[24]
陈振华,张胜,胡晋,陈剑峰,郑昀晔. 铅污染对3个水稻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69-272 .
[25]
张传清,周明国. 以nit和抗药性为遗传标记研究稻瘟病菌的无性重组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88-290 .
[26]
王艳丽, Claudia KAYE , Amandine BORDAT, Henri ADREIT, Jo¨elle MILLAZZO,郑小波,沈瑛,Didier THARREAU. 稻瘟病菌株CH63和TH16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谱构建及无毒基因定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2): 160-166 .
[27]
李成云,李进斌,周晓罡,张绍松,董爱荣,许明辉. 稻瘟病菌阅读框架中SSR频率、分布及所在基因功能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2): 167-173 .
[28]
张传清, 周明国, 薛娜.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技术与抗药性风险评估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79-84 .
[29]
张传清, 周明国, 邵振润, 梁桂梅.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5): 455-460 .
[30]
张重权, 何霞红, 王云月, 杨静, 周江鸿, 李作森, 朱有勇.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4): 346-350 .
[31]
刘永锋, 陈志谊, 胡 明, 李 莲, 刘邮洲.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4): 351-356 .
[32]
王洪凯, 林福呈, 柴荣耀, 李德葆. 稻瘟病菌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筛选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4): 357-361 .
[33]
李成云, 李进斌,周晓罡, 董爱荣, 许明辉. 稻瘟病菌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频率和分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3): 269-273 .
[34]
周益军, 白 娟, 程兆榜, 范永坚, 熊如意, 王 跃. 我国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3): 277-280 .
[35]
沈 瑛, Julien FROUIN , 何月秋 , Claudia KAYE ,肖放华,Jean Loup NOTTEGHEM,刘二明,Didier THARREAU . 湖南烟溪病圃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及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3): 262-268 .
[36]
张传清, 周明国. 稻瘟病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性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156-160 .
[37]
李爱宏, 许薪萍, 戴正元, 陈宗祥, 李宝健, 张洪熙, 潘学彪,.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02-306 .
[38]
胡伟民, 胡晋, 宋文坚, 段宪明. 超干长期贮藏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79-382 .
[39]
张君成, 张炳欣, 陈志谊, 刘永锋, 陆凡. 稻曲病的接种方法及其效果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4): 390-392 .
[40]
Raoul Bruno NGUEKO, SHEN Ying, XU Tong. 湖南省3个主要稻瘟病区菌株的交配型分布及其生理小种测定(英文)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3): 260-264 .
[41]
邓志瑞, 陆巍, 张荣铣, 许晓明. 水稻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内肽酶活力的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47-51 .
[42]
程志强, 郭泽建, 徐晓晖, 柴荣耀, 李德葆. 转铁蛋白基因增强水稻对氧化胁迫与稻瘟病菌的抗性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85-88 .
[43]
吴海燕 , 辛惠普 . 水稻小球菌核菌无性世代分生孢子双曲孢菌(Nakataea sigmoidea)的发现及产孢条件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81-384 .
[44]
滕 胜 , 曾大力, 钱 前 , 国广泰史, 藤本 宽 , 黄大年 , 朱立煌 ,. 水稻根系活力的遗传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19-123 .
[45]
朱洪亮, 刘向东 , 卢永根, 冯九焕. 多胚水稻品系APⅣ大孢子发生期间的微管骨架变化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134-140 .
[46]
卢永根 ,冯九焕,刘向东,徐雪宾. 水稻 (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29-37 .
[47]
曹树青 ,邓志瑞 ,翟虎渠 ,唐运来 ,韩国标 ,张荣铣 ,盛生兰,龚红兵 ,杨图南 . 籼型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及其衰退特性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19-23 .
[48]
林福呈, 李德葆.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91-297 .
[49]
周永力,章 琦. 稻曲病菌分离技术的初探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3): 186-188 .
[50]
黄春艳,郭 梅,商世吉,李 桦. 黑龙江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1): 49-50 .
[51]
谢关林 ,孙祥良 2,T.W. MEW 3. 稻种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的特征化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65-171 .
[52]
张绍升 ,李茂胜 , 严叔平 . 水稻潜根线虫的致病性和综合防治技术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31-34 .
[53]
孙国昌,孙漱沅. 我国稻瘟病菌对水稻新品种(系)、新组合的致病性评价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4): 222-226 .
[54]
姚家琳,蔡得田,马平福,祝 虹. 水稻无孢子生殖的胚胎学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2): 113-117 .
[55]
杜新法 ,徐 静 ,林再卿 ,陶荣祥 ,孙漱沅 . 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2): 110-114 .
[56]
鲁国东, 黄大年, 陶全洲, 杨炜, 谢联辉. 以cosmid质粒为载体的稻瘟病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病菌基因文库的构建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3): 156-160 .
[57]
黄大年, 王金霞, 杨炜, 倪云美. 提高稻瘟病菌转化频率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1): 15-20 .
[58]
赵世绪, 凌祖铭,杜 中. 水稻远缘杂种F2 一个不分离株系的小孢子发育过程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36-238 .
[59]
利容千,王建波,汪向明. 光周期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的超微结构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65-70 .
[60]
沈 瑛,黄大年,邱德文,范在丰,王金霞,袁莜萍. 稻瘟病菌浅黄色素突变体对稻株诱导抗性的探讨(英文)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3): 139-142 .
[61]
陈贤丰,梁承邺.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组织抗氰呼吸关系的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2): 92-94 .
[62]
沈瑛. 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有性世代的形成(英文)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2): 77-81 .
[63]
陆定志. 杂交水稻根系生理优势及其与地上部性状的关联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1(2): 8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