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亲和性品种02428与籼稻配组 F1代优势分析 |
齐运田1; 胡长虹1; 潘启民2 |
1 江苏省赣榆县农科所; 2 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局 |
|
Analysis of F1 Heterosis between Wide Compatibility Variety 02428and Indica Varieties |
Qi Yuntian; Hu Changhong; Pan Qimin |
引用本文: |
齐运田, 胡长虹, 潘启民. 广亲和性品种02428与籼稻配组 F1代优势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1): 44-46 .
|
|
|
|
Qi Yuntian,Hu Changhong,Pan Qimin. Analysis of F1 Heterosis between Wide Compatibility Variety 02428and Indica Varieties[J]. , 1989, 3(1): 44-46 .
|
[1] |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
[2] |
孟杰,王人民, 万吉丽,付力成. 不同锌效率水稻基因型及其杂种一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Zn2+活度的反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89-296 . |
[3] |
陆作楣,徐保钦. 论杂种优势群理论对杂交稻育种的指导意义[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1-4 . |
[4] |
张 涛,倪先林, 蒋开锋杨乾华,杨 莉万先齐,曹应江 ,郑家奎,. 水稻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567-572 . |
[5] |
赵庆勇朱 镇,张亚东,赵 凌,陈 涛,张巧凤,王才林,.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141-141~147 . |
[6] |
彭涛,钟秉强,凌英华,杨正林,查仁明,谢戎,刘成元,何光华,. 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稻株高的发育遗传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148-154 . |
[7] |
赵庆勇, 朱镇张亚东赵凌张巧凤,许凌,王才林,. 12个粳稻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57-64 . |
[8] |
凌英华 ,杨正林,钟秉强, 赵芳明, 查仁明 ,谢戎,何光华,. 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45-50 . |
[9] |
赵彦宏,朱军徐海明,杨剑,高用明,宋佑胜,石春海,邢永忠. 基于QTL定位的水稻有效穗数杂种优势预测[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50-354 . |
[10] |
马荣荣,许德海,王晓燕, 禹盛苗,金千瑜,欧阳由男,朱练峰.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株形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81-286 . |
[11] |
李季航,向珣朝,何立斌,张楷正,李平. 导入玉米pepc基因杂交稻的光合特性和杂种优势[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5): 499-504 . |
[12] |
程式华,曹立勇,陈深广,朱德峰,王熹,闵绍楷,翟虎渠.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80-284 . |
[13] |
金正勋, 姜文洙, 晋重玄, 高熙宗. 籼稻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稻米味度及RVA谱特性的相关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29-35 . |
[14] |
罗彦长, 王守海,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36-40 . |
[15] |
张义平, 陈学峰, 熊建华, 华扬, 李阳生,. 水稻杂种超亲表达26S蛋白酶体亚基基因OsHL1的克隆[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6): 489-493 . |
[16] |
熊建华, 陈学峰, 张义平, 朱英国, 李阳生,. 红莲型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及其亲本苗期与分蘖期根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2): 94-98 . |
[17] |
丁效华, 陈跃进, 杨长寿, 张泽民, 卢永根, 张桂权.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21-24 . |
[18] |
张小明, 石春海, 吴建国, 富田桂, 鲍根良, 叶胜海. 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亲本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91-94 . |
[19] |
丁效华, 陈跃进, 杨长寿, 卢永根, 张桂权 . 水稻粳型亲籼系亲和性的测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4): 366-368 . |
[20] |
洪德林 , 杨开晴 , 潘恩飞 . 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16-220 . |
[21] |
曹树青 ,邓志瑞 ,翟虎渠 ,唐运来 ,韩国标 ,张荣铣 ,盛生兰,龚红兵 ,杨图南 . 籼型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及其衰退特性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 19-23 . |
[22] |
武小金. 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可能途径[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61-64 . |
[23] |
李任华,杨振玉,罗孝和,王象坤. 论水稻优良常规稻品系参与杂种优势育种的遗传基础[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4): 239-241 . |
[24] |
罗利军 ,梅捍卫 ,余新桥 ,王一平 ,钟代彬,应存山 ,黎志康 ,A. H. Paterson . 水稻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遗传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1): 6-10 . |
[25] |
廖伏明,周坤炉,阳和华,徐秋生. 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4): 193-199 . |
[26] |
游年顺,雷捷成,黄利兴,郑向华,雷上平,朱雄涛. 水稻KV型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3): 181-184 . |
[27] |
张小惠 ,朱旭东 ,钱 前 ,朱立煌 ,曾大力 ,曹立勇 ,王建林. 水稻新广亲和基因的初步分子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11-16 . |
[28] |
陶爱林,周文华.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2): 107-112 . |
[29] |
刘小川,吴建利,唐绍清,闵绍楷. 水稻杂种细胞核行为和DNA含量与杂种优势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2): 91-94 . |
[30] |
朱晓红,曹显祖,朱庆森.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2): 71-78 . |
[31] |
沈圣泉, 薛庆中. 不同光温反应型配组的籼粳交F1杂种优势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1): 7-12 . |
[32] |
陈深广, 闵绍楷, 熊振民, 吴建利, 朱旭东.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2): 115-118 . |
[33] |
高勇, 滕利生, 申宗坦. 有关三系籼粳杂交稻的广亲和测验种的探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1): 49-52 . |
[34] |
罗利军,应存山,闵绍楷,余新桥,梅捍卫,王一平,郭龙彪,钟代彬. 水稻中413的广亲恢性及其系列组合[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193-199 . |
[35] |
朱旭东,王建林,熊振民,严学强.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11-216 . |
[36] |
蔡惟涓,屠曾平,李小林,刘 斌,梁组扬,邱润恒. 杂种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性和光合生产力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3): 145-150 . |
[37] |
钱惠荣,沈 波,林鸿宣,陆 军,庄杰云,郑康乐. 水稻籼粳特异性RFLP标记及广亲和品种亲缘关系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2): 65-71 . |
[38] |
吕川根,谷福林,陆曼丽,邹江石. 五个水稻籼粳杂种一代与其双亲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4): 205-210 . |
[39] |
龚光明,周国锋,尹楚球, 盛孝邦.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3): 137-142 . |
[40] |
罗利军,应存山,梅捍卫,王一平. 14份美国水稻品种的研究和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3): 179-182 . |
[41] |
熊振民,闵绍楷,朱旭东,王建林,曹立勇. 利用系谱分析探讨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101-104 . |
[42] |
孙义伟,李继庆,刘宜柏. 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抽穗日数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2): 105-108 . |
[43] |
崔 杰,杨振玉,高 勇. 水稻广亲和性与恢复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7(1): 11-16 . |
[44] |
申宗坦,徐云碧.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3): 105-112 . |
[45] |
卢诚,潘熙淦. 水稻品种02428和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3): 113-118 . |
[46] |
徐云碧,申宗坦. 籼粳杂种糯性基因的异常分离及其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2): 89-92 . |
[47] |
杨振玉,刘万友. 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4): 151-156 . |
[48] |
傅春霞,谭秀云,纪风高. 具有广亲和酶谱特征水稻品种的亲和性[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3): 139-141 . |
[49] |
安林昇,倪晋山. 籼粳杂交后代幼苗NH4+吸收、同化的效率[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2): 83-86 . |
[50] |
王才林,邹江石,王子明,李传国,李和标. “02428选”的广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1): 19-24 . |
[51] |
杨振玉, 张忠旭,华泽田,张铁龙,顾义明. 不同类型籼粳亚种间杂种F1可利用和非可利用杂种优势的评价和利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2): 49-55 . |
[52] |
熊振民,闵绍楷,程式华,曹立勇. 水稻品种T984和Pecos的广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1): 9-14 . |
[53] |
徐云碧, 王建军, 申宗坦. 水稻亚种间的亲和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89, 3(3): 113-119 . |
[54] |
章善庆, 程式华, 曹立勇.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J]. 中国水稻科学, 1988, 2(2): 94-96 . |
[55] |
赵继海, 申宗坦. 籼粳稻之间的亲和性及其杂种优势[J]. 中国水稻科学, 1988, 2(1): 23-2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