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明亮, 曾细华, 沈雨民, 罗世友, 胡兰香, 熊文涛, 熊焕金, 吴小燕, 肖叶青.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386-396. |
[2] |
吕宙, 易秉怀, 陈平平, 周文新, 唐文帮, 易镇邪.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小粒型杂交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422-436. |
[3] |
曾波, 龚俊义, 张芳. 我国优质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 439-446. |
[4] |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籼粳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减氮增产的效应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5): 495-502. |
[5] |
王亚梁,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玉屏, 徐一成, 张义凯. 杂交稻低播量精量播种育秧及机插取秧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4): 332-338. |
[6] |
孟天瑶, 葛佳琳, 张徐彬, 韦还和, 周桂生, 戴其根.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特征与模型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56-265. |
[7] |
彭志芸, 向开宏, 杨志远, 唐源, 谌洁, 张宇杰, 何艳, 严田蓉, 孙永健, 马均.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1): 57-68. |
[8] |
赵正洪, 戴力, 黄见良, 潘晓华, 游艾青, 赵全志, 陈光辉, 周政, 胡文彬, 纪龙.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6): 553-564. |
[9] |
吕川根, 李霞, 宗寿余, 邹江石.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3): 191-205. |
[10] |
汪文娟, 周继勇, 汪聪颖, 苏菁, 封金奇, 陈炳, 冯爱卿, 杨健源, 陈深, 朱小源. 八个抗稻瘟病基因在华南籼型杂交水稻中的分布[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3): 299-306. |
[11] |
曾研华, 张玉屏, 潘晓华,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义凯, 曾勇军. 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2): 166-174. |
[12] |
胡剑锋, 杨波, 周伟, 张培培, 张强, 李培程, 任万军, 杨文钰. 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杂交籼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1): 81-90. |
[13] |
林亦霞,王梓辛,刘欢,王征,梁满中,戴小军*,陈良碧*. 基于NYT 1433-2014中48对SSR引物的94份杂交稻亲本DNA分子数字指纹库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6): 593-602. |
[14] |
李应洪, 王海月, 严奉君, 李娜, 孙永健, 代邹, 谢华英, 马均. 剪根处理对不同秧龄杂交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6): 626-636. |
[15] |
曾研华, 张玉屏, 王亚梁, 向镜, 陈惠哲, 朱德峰. 甬优系列杂交稻组合开花期耐冷性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3): 291-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