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明亮, 曾细华, 沈雨民, 罗世友, 胡兰香, 熊文涛, 熊焕金, 吴小燕, 肖叶青. 籼粳亚种间育性位点分型及籼粳杂交稻育性位点模式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4): 386-396. |
[2] |
王亚梁,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王志刚, 张义凯. 籼粳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减氮增产的效应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5): 495-502. |
[3] |
孟天瑶, 葛佳琳, 张徐彬, 韦还和, 周桂生, 戴其根.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特征与模型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3): 256-265. |
[4] |
曾研华, 张玉屏, 潘晓华,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义凯, 曾勇军. 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2): 166-174. |
[5] |
曾研华, 张玉屏, 王亚梁, 向镜, 陈惠哲, 朱德峰. 甬优系列杂交稻组合开花期耐冷性评价[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3): 291-298. |
[6] |
林建荣,宋昕蔚,吴明国*. 4份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6): 656-662. |
[7] |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
[8] |
罗彦长, 王守海,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36-40 . |
[9] |
丁效华, 陈跃进, 杨长寿, 张泽民, 卢永根, 张桂权.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21-24 . |
[10] |
张小惠 ,朱旭东 ,钱 前 ,朱立煌 ,曾大力 ,曹立勇 ,王建林. 水稻新广亲和基因的初步分子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11-16 . |
[11] |
曹立勇,申宗坦. 籼粳杂交稻早熟性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3): 187-189 . |
[12] |
陶爱林,周文华.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2): 107-112 . |
[13] |
朱晓红,曹显祖,朱庆森.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2): 71-78 . |
[14] |
陈深广, 闵绍楷, 熊振民, 吴建利, 朱旭东.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2): 115-118 . |
[15] |
朱旭东,王建林,熊振民,严学强.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4): 211-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