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蔡建中,  邹德和,  王余龙,  等.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群体干物质生产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9, 10(4): 9-12.  [2]杨从党,  朱德峰,  袁平荣,  等. 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4):   560-564.  [3]范淑秀,  陈温福,  王嘉宇. 高产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辽宁农业科学,  2005(3): 6-8.  [4]杨惠杰,  李义珍,  杨仁崔,  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65-270.  [5]谭长乐,  张洪熙,  戴正元, 等. 优质籼稻扬稻6号库、源、流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  26-30.  [6]Song X F,  Agata W,  Kawamitsu Y.Studies on dry matter and grain production of F1 hybrid rice in China:Ⅰ.  Characteristic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Jpn J Crop Sci, 1990, 59: 19-28.  [7]Yamauchi M.Physiological bases of higher yield potential in F1  hybrids//Virmani S S.Hybrid Rice Technology:New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Los Baos,  Philippine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1994: 71-80.  [8]陈秉发,  陈建民,  黄荣裕,  等. 高产水稻品种株型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00,  15(2):  13-18.  [9]廖耀平,  陈钊明,  何秀英,  等. 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73-76.  [10]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69-194.  [11]张洪松,  岩田忠寿, 佐滕勉.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西南农业学报,  1995,  8(4):  11-16.  [12]朱庆森,  张祖建,  杨建昌,  等.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3):  52-59.  [13]Ying J F,  Peng S B,  He Q R,  et al.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Ⅰ.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Field Crops Res,  1998, 57:71-84.  [14]敖和军,  王淑红,  邹应斌,  等.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7): 1927-1936.  [15]曹显祖,  朱庆森.  水稻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类型划分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87,  13(4):  265-272.  [16]杨建昌,  张文虎,  王志琴, 等. 水稻新株型与粳/籼杂种源库特征与物质运转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5): 465-468.  [17]董桂春, 李进前,  董燕萍, 等.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523-528.  [18]顾世梁,  莫惠栋. 动态聚类的一种新方法——最小组内平方和法.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9, 10(4): 1-8.  [19]黄育民, 陈启锋, 李义珍.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7(3): 271-278.    [20]董桂春, 王余龙,  张岳芳,  等. 影响常规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 作物学报,  2007,  33(1):43-49.  [21]张岳芳, 王余龙, 陈留根.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1-4.  [22]屠乃美,  周文新,  黄见良,  等. 水稻灌浆结实期减源疏库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增刊):  21-28.  [23]杨建昌,  朱庆森,  王志琴,  等. 亚种间杂交稻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97,  23(1):  81-87.  [24]任仲玲,  刘洪进,  朱庆森,  等. 广亲和系配制的杂种产量潜力分析,  杂交水稻,  2001, 16(2):  41-45.  [25]张祖建,  杨建昌,  周春和,  等.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物质生产优势及其分配状况的研究. 江苏农业研究,  1999,  20(1):  6-11. [26]庄宝华,  林 菲,  洪植蕃.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生理调节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2):  11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