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承梅, 孙金秋, 刘梦杰, 杨永杰, 陆永良, 郭怡卿, 唐伟. 水稻田糠稷种子萌发和出苗特性及化学防除药剂筛选[J].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3): 321-328. |
[2] |
苏达, 吴良泉, SørenKRasmussen, 周庐建, 程方民. 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 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95-107. |
[3] |
张庆, 王娟, 景立权, 杨连新, 王云霞. 叶面施用不同形态锌化合物对稻米锌浓度及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6): 610-618. |
[4] |
苏达, 王复标, 雷炳婷, 王珏, 潘刚, 程方民. 外源磷处理对水稻籽粒植酸含量及相关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2): 159-166. |
[5] |
张卫星#,孙成效#,闵捷,段彬伍,朱智伟*. 水稻生育中后期使用外源植酸对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6): 603-609. |
[6] |
李茂柏,. 王慧,.张建明.李丁鲁.杨润清.周宇琼.朴钟泽,. 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75-480 . |
[7] |
王 慧李茂柏, 张建明,石英尧,李丁鲁,朴钟泽.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及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 215-215~218 . |
[8] |
吴伟,程方民,刘正辉. 我国江浙地区粳稻品种间的植酸与蛋白质组分差异及其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331-334 . |
[9] |
任艳芳, 何俊瑜 王晓峰,. 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降解半乳甘露聚糖的三个酶活性的动态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75-280 . |
[10] |
赵宁春,张其芳,程方民,周伟军. 氮、磷、锌营养对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影响及与几种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85-190 . |
[11] |
李钱峰, 刘巧泉,张达江,王红梅,于恒秀,顾铭洪,姚泉洪,. 转基因水稻中重组植酸酶的表达[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3): 243-247 . |
[12] |
王玉华, 任学良, 刘庆龙, 陈文岳, 沈圣泉, 吴殿星, 舒庆尧.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47-51 . |
[13] |
王若仲, 萧浪涛, 丁君辉, 严钦泉. 植酸形成与水稻籽粒充实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42-46 . |
[14] |
钟伯雄. 水稻种子萌发时期的特异性蛋白质[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3): 191-192 . |
[15] |
周勇, 文铁桥, 宋国清, 范崇春, 居超明, 徐国成. 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4): 217-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