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涛,骆名瑞,张亚东,朱镇,赵凌,赵庆勇,周丽慧,姚姝,于新,王才林*. 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3): 259-264. |
[2] |
张红林,程建峰,刘跃清,钟晓英,张瑞祥,刘海平,张璞. 白化转斑叶籼型水稻不育系高光A的创制及特征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87-594 . |
[3] |
张宏根,朱正斌,李 波,刘 超,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粳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WR78的恢复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4): 377-382 . |
[4] |
向珣朝 何立斌, 孙建明, 李季航, 姚嫣萍, 李 平,. 玉米PEPC 基因在籼型水稻保持系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效应及转PEPC基因后代的耐光氧化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3): 257-262 . |
[5] |
王际凤,陆作楣,.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纯度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00-506 . |
[6] |
李亮杰,周海鹏,占小登,庄杰云,程式华,曹立勇. 水稻印尼水田谷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R68的恢复基因初步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47-549 . |
[7] |
胡侃, 余夏夏, 余金洪 ,丁毅. 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型三系及杂种F1的AFLP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4): 345-349 . |
[8] |
文李,刘盖,李绍清,李国民,陶钧,朱英国,. 水稻花粉总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建立及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13-19 . |
[9] |
常逊,张再君, 李阳生, 朱英国.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幼穗发育过程中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活性比较[J].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2): 183-188 . |
[10] |
李广贤,屠国庆, 张克勤, 姚方印,庄杰云,.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06-510 . |
[11] |
洪德林 , 佐藤光, 熊丸敏博, 曲乐庆, U S SADAR. BT型杂交粳稻育性及其三系的若干蛋白质标记[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3): 165-168 . |
[12] |
谢建坤, 庄杰云, 樊叶杨, 屠国庆, 夏英武, 郑康乐. 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3): 161-164 . |
[13] |
梁国华, 严长杰, 汤述翥, 翟文学, 朱立煌, 顾铭洪.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基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2): 88-92 . |
[14] |
刁立平, 王建飞, 邵汉池, 张红生, 杨图南, 杨金水. 部分太湖流域粳稻品种的AFLP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60-62 . |
[15] |
何光华 ,唐 梅,裴 炎 ,杨光伟,郑家奎,候 磊. 汕优63杂合性的RAPD和AFLP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 177-1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