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曲丽君1,2,张宏军2,项超2,王辉3,夏加发3,李泽福3,高用明2,*,石英尧1,*. 杂交稻“大青棵”现象遗传基础剖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6): 559-568. |
[2] |
林建荣,宋昕蔚,吴明国*. 4份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6): 656-662. |
[3] |
周振玲1, 2, 江玲1,徐大勇1, 2, 魏祥进1, 刘喜1, 卢百关2, 万建民1, 3, *. 太湖流域晚粳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57-364. |
[4] |
周振玲, ,魏祥进, 江 玲 ,刘 凯,徐大勇,翟虎渠,万建民 . 我国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3): 267-276 . |
[5] |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
[6] |
徐俊锋, , ,魏祥进,江玲,陆广文,王洪俊,周振玲,万建民 . 我国部分早籼品种及杂交早籼骨干亲本抽穗期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3): 215-222 . |
[7] |
魏祥进,江 玲,徐俊锋,陆广文,王洪俊,王智权,翟虎渠,万建民. 我国华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 595-603 . |
[8] |
罗彦长, 王守海,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1): 36-40 . |
[9] |
丁效华, 陈跃进, 杨长寿, 张泽民, 卢永根, 张桂权.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21-24 . |
[10] |
罗林广, 翟虎渠, 万建民 . 水稻品种桂朝2号抽穗期的基因型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2): 99-105 . |
[11] |
张小惠 ,朱旭东 ,钱 前 ,朱立煌 ,曾大力 ,曹立勇 ,王建林. 水稻新广亲和基因的初步分子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11-16 . |
[12] |
顾兴友,顾铭洪. 两个中籼水稻品种的抽穗期遗传[J].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11(3): 151-154 . |
[13] |
朱晓红,曹显祖,朱庆森.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不孕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2): 71-78 . |
[14] |
陈深广, 闵绍楷, 熊振民, 吴建利, 朱旭东.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2): 115-118 . |
[15] |
顾兴友, 顾铭洪. 轮回422与籼稻杂交F1抽穗期超亲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1): 21-26 . |